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女皇今天扳倒攝政王了嗎 > 第39章 第 39 章

第39章 第 39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五更三點,太極宮正門承天門城樓上的報曉鼓敲響,随着鼓聲傳開,城内一百餘所寺廟也撞響晨鐘,一下下一聲聲鼓聲鐘聲交織融合,喚醒整座京城。

市坊街道中漸漸出現人影,有人往城外去,有人往宮門來。

文武百官進了太極殿,一一站好。有位綠袍的小官喃喃道:“奇怪,我宅邸與相王府鄰近,往日上朝路上總能遇見相王殿下,今日出門卻不見殿下蹤影……”

“王爺不是站在那裡嗎?”身旁的校書郎開口。

“是啊,那王爺從哪裡來的?”綠袍感到十分困惑。

“你這麼一說,我方才進來時,好似見到王爺從後宮方向走來。”校書郎回憶着道。

“後宮?”綠袍大吃一驚,按律王爺不得擅闖後宮,難道是陛下一大早宣召王爺?

他們猜測之際,裴既南走到了元重淩跟前,嘴角含笑道:“陛下昨夜勞累,今日須得休息一番,無法前來上朝了。”

聞言,元重淩緊鎖眉頭,眼中閃過沉思,“陛下昨夜怎麼了?”

“無甚大事。”裴既南笑着與他打啞謎。

忽的瞥見裴既南脖頸間的一道指甲抓痕,元重淩身形一怔,似是受到了極大打擊,他握緊拳頭,幾近咬牙切齒道:“不知王爺的脖頸處是怎麼了?”

伸手摸了摸抓痕,裴既南露出暧昧的笑意,眼底是掩飾不住的得意,“被一隻青色的貓兒抓的。”

這話如同晴天霹靂,震得元重淩險些站立不穩,他極力穩住身形,裝作若無其事笑了笑,實則臉色十分難看。

裴既南則笑得惬意,渾身上下舒爽至極。

下朝後已是午時,裴既南知李晴央定未起床,便到風清殿尋她。果不其然,殿内紫檀床上被褥隆起,阿晴正沉沉睡在其中。

褪了外衫,裴既南上榻,單手支着頭側躺在李晴央身旁,靜默撫摸着她肩上的牙印。

經過一夜的愈合,牙印已不再滲出血了,結出暗褐色凸起的痂,摸起來微微硌手。

感受到熟悉的氣息,李晴央醒轉過來,眼皮動了動,她想睜開眼睛,可想了想又不睜了,她翻了個身,背對着裴既南。

裴既南察覺到她的動作,他湊過來抱住她,在她耳邊溫聲說道:“陛下不問問,方才朝堂之上大臣們在議論什麼嗎?”

最近無甚大事,無非就是秋闱将至,衆人大概是在讨論秋闱吧。說到秋闱,李晴央想起自己的武舉,武舉能否順利進行仍是個未知數,她不如在秋闱物色一些人選,先培養起來。

秋闱着重考察儒家經典,世家大族中有無數藏書可供子弟學習,因而往往是氏族中舉,寒門難以出頭。想來此番秋闱中也會有不少世家子弟,不知其中可有元家人?

她正思索時,裴既南繼續說道:“大臣們在說下月的武舉如何辦,該出什麼樣的題目,該錄多少人。”

“武舉?!”李晴央猛的睜開眼睛,又驚又喜地轉頭看他。

昨日朝堂上衆臣對于舉辦武舉的态度明明是不甚情願,他們巴不得武舉辦不成,怎的今日會主動提及?

裴既南似笑非笑的看着她,眉尾揚起,眸中似有邀功之意。

她明白了,是裴既南先提起的,不然衆人也不會那般配合。

“武舉可為豐朝選拔新人才,着重培養些時日,往後我收複失地也好有人可用,此舉利國利民,更是陛下心中大事,自然得早早準備妥當。”

裴既南一番話說的滴水不漏,實則他心裡清楚,他推進武舉的原因隻有一個,那便是向阿晴賠罪。

昨夜他血氣翻騰,經不住誘惑,破了男女大防,理應向阿晴賠禮道歉,這武舉便是他的誠意所在。

果不其然,聽到武舉阿晴就即刻轉過頭來了,不似他清曉鬧騰她時那副滿連嗔怪的模樣,此時的她眼中無半分怨怪之意,仿佛已經接受了兩人的關系。

“那你們議出什麼來了?”李晴央問道。

“武舉形制皆遵舊法,過幾日禮部就會呈上詳細奏章向陛下請示,而武舉題目事關重大,臣等不敢擅自做主,還請陛下定奪。”裴既南說辭謙恭,似乎是在太極殿中向陛下禀報。

“題目……定什麼好呢?”李晴央思索着,不受控制地打了個哈欠。

她拂曉才睡,到如今也不過兩三個時辰,還未睡足,人又累又困,腦子一想到具體的事情便轉不動了,直犯困。

“先睡會兒吧,等你睡醒了,我們再想此事。”裴既南雙手扶上阿晴臉頰,粗粝手指輕輕摩挲她的肌膚,仿若在撫摸着一塊稀世美玉。

他的聲音輕且柔,跟搖籃曲似的,哄的李晴央不消片刻便閉眼沉睡。

淺淺的呼吸聲傳入裴既南耳中,與枝頭的鳥兒叽喳一同消散在呼呼北風中。

*

經過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馬槍、翹關、負重、身材的選拔後,有九人在武舉中脫穎登第,其中郭鍛、于祝、楊勉最為優異,成績不相上下,禮部侍郎無法決斷這三人名次,就上書由陛下加試一場。

李晴央正好有一想法,便宣了三人前來殿試。

太極殿中,郭鍛、于祝、楊勉聞言站立中央,三人魁梧高大,比之一旁的禮部侍郎大上一倍,不免令人暗暗驚歎。

傳言道,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不知這三人是否如此。李晴央若有所思,開口道:“南有銀越,北有上陵,西有西芝,敵國環伺,國内亦戰争不斷,依諸位之見,朕當如何應對這外憂内患?”

聖皇死後這十年間不少人占山為王,昔日統一強大的豐國早已四分五裂,每一片土地上都飄灑着士兵與平民的鮮血,而且周遭國家虎視眈眈,時常攻城略地,邊疆百姓苦不堪言。

李晴央有心收複失地,奈何困難重重,她一時無從下手,因此想聽一聽旁人的看法。

聞言,郭鍛拱手行禮,說道:“陛下,草民認為攘外必先安内,魏王占有富饒之地卻不上供不納稅,錢糧所得均用于招兵買馬,此乃一大憂患,當先讨伐魏王,一則可先發制人,打魏王個措手不及,二則收複富庶之地充盈國庫,日後也好應對各方兵馬。”

這話說得在理,況且魏王總是對自己下死手,李晴央早就想除之而後快了,她點了點頭,将目光投向于祝和楊勉,且看他二人是否有不同之法。

于祝:“草民與郭兄所見不同,魏王極善打仗,兩軍對壘定是一場持久戰,屆時打個一年半載都未必攻得下城,長久戰争定會讓國庫雪上加霜,士兵心力憔悴,百姓怨聲載道。

先發之戰不如選銀越,銀越國小民少,勝率甚大。打了勝仗可以鼓舞人心,況且銀越稻米一年三熟,若收入囊中可增添不少糧草,日後再與其他反賊交戰,便是如虎添翼。”

“不錯,攻打銀越也是個好法子。”李晴央點頭稱是。她看向楊勉,覺得他第三個發言屬實有些吃虧,好點子都被前兩位說了,他恐怕得絞盡腦汁才能想出一番與衆不同的說法。

楊勉不緊不慢地說道:“郭兄與于兄高見,都是可用之法。我隻有一點想與陛下言明,無論出戰何方,定要留足夠兵力守住京城,以防萬一。陛下方才登基,日後必大有作為,穩固皇城與自身乃首要任務,其餘皆可徐徐圖之。”

“此言在理。”李晴央對他的回答甚是滿意,看來這三人不僅有武夫之勇,亦有将帥之謀,都是貨真價實的人才,她可得好好利用起來。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