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郝先生要拯救的病人 > 第109章 幸福感

第109章 幸福感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01 為什麼不幸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或者想法。

比如:

你會感覺迷茫嗎?

你會對未來焦慮嗎?

你會感概不完美的人生嗎?

你會憧憬幸福嗎?

這些發自靈魂深處的問題,會時不時在某個瞬間蹦出來困擾着我們,令我們不堪其憂,我們是多麼渴望有人能撥開迷茫之霧,給我們指一條通向幸福的康莊大道!

可惜,碰到這樣的指路人需要運氣,更多的時候,咱們隻能依靠自己,七拐八拐尋找那條通往幸福的方向。

但是慶幸,我們生活在這個知識爆炸,色彩斑斓的信息時代,前人早就開辟了荊棘叢生的小路,給我們找出了答案。

這是我看完《幸福課-不完美人生的解答書》這本書後最深的感受,那就是一個人的認知。

認知對人的影響是難以想象的,一旦我們的認知是有了轉變,或許就能改變我們的一生。

就如作者所說: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為登山,登頂隻是瞬間的事,而攀爬的過程卻是艱辛而漫長。我正在爬我的山,你也有你的山要爬。

有時候,你爬的那座山,我恰好也爬過。有時候爬的那座山,我雖然沒爬過,但從我所在的地方望過去,能夠看到你攀爬的山上哪裡有路,哪裡有坑。我想指給你看。

我們首先來明白第一點,人從哪兒來?

從小到大,你應該對于“我是誰”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聽到的各種回答五花八門,那如果有問你,通常你一般是怎麼回答的呢?

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會給自己貼标簽化,世俗化。

比如:

“我是一個負責的老師”

“我是一個聽話學生”

“我是爸媽的孩子”

“我是兩個孩子的爸爸或媽媽”

“我是個公務員,有份穩定的工作”

但是仔細想想,這些外在的标簽真的代表着我們嗎?

或許,更準确地說,這是别人眼中的“我們”,我們被定位成為母親、父親、孩子、老師、學生……

我們也時常會聽到如下的言論:

你要好好讀書,長大之後賺多點錢,這樣我們家就有出頭之日了!

你要好好賺錢,我們辛苦了一輩子,老了就要靠你們了!

你要趕緊生孩子,你老了有所依,我們就放心了。

你怎麼樣…怎麼樣……

這些話,字字珠玑,字裡行間的透露出來的期許,帶給我們的說不清是壓力還是動力。

金錢名利地位,聲色犬馬……也許這些東西是你一生都在追求,拼了命想去實現的東西,但到頭結果往往都不如意。

這種持續性的攀比追求會累,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有過放棄的念頭,也想抛開一切去追尋詩和遠方。可是早上醒來,你又開始了日複一日的生活。

其實你大概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是有兩個“我”,一個是别人眼中的“我”,一個是内心深處被藏起來的“我”。

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場拉鋸戰,兩個“我”相互較量。

當别人眼中的我處在下風時,你挫折、沮喪,覺得自己不行,認定自己是不完美的;

當内心的我小勝一場時,你就會感到幸福,因為被雪藏的那個“我”悄悄探出頭來,迎接你的是和煦的陽光。

在這場較量中,内心深處被雪藏的“我”想要取勝,需要策略。

02 需要自我覺醒

那我們改如何自我覺醒?

第一步:發現不完美的自己

沒有人是完美的,大多數都覺得自己不完美,那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會生出這種想法呢?這想法又從哪兒來的?

答案估計千奇百怪,但我們還是來看看第一個方向:我們一生的導師——父母。

你還記得小時候的曾許下的理想嗎?長大後想做醫生、科學家、畫家、還是藝術家?所以你活成了理想中的樣子嗎?

我想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偏離了道路,大家心裡有自己的答案。

就像《小王子》裡的故事,為什麼這麼出名?就是因為主人公像極了我們大多數人的樣子。

能夠被推廣遺留下來的,我們都能從中找到人類共通點。

比如:主人公六歲時夢想成為一位的職業畫家,但是,每當他把作品拿給大人看的時候,大人總說應該把心思放在地理、曆史、算術和語法上。

長大後,他卻成了一名飛行員,隻是内心還是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他把小時候的畫拿給他認為頭腦清醒的人看,可惜他們依舊看不懂。

于是他很孤獨,沒有人可以跟他談蟒蛇、原始森林和星星,他隻能說着他們能懂的東西,橋牌、高爾夫、政治和領帶。

人們聽到他談這些會很開心,并認為自己認識了一個通事理的人。

這說明什麼?活成一個大家都認為的,通事理的人嗎?遵守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是的,這似乎成了生活的必須标配。

一旦有了規則,而有的人因為沒有達到這個标準,就開始自我否定,認為自己的人生是不完美的,自己也是不完美的人。

所以啊!人們判斷自己的标準不再是有夢想的那個自己,而是圍繞在身邊的成年人們的标準。

那這個标準是誰帶給我們的?或許是最初傳授者,我們最親近的人,也是我們一生的導師——爸爸媽媽,那個勸主人公把畫畫丢一邊的大人是不是像極了我們的父母?

這樣的父母有一個通病,他們自己有着許許多多的标準和要求,可不見得能達标,于是他們被稱為——不完美的父母

有人說,每個人一生都有兩次出生,第一次出生是來自父母,第二次出生是來自自我成長。

第一次,我們不能自主,第二次我們卻可以自行定制。

第二個方向:可選擇的自我成長方式。

黛安娜在《做最好的自己》書中寫到:想要改變命運,就要改變自己,而後改變内心;要赢得命運之神的尊重就必須要成為生命的勇士,直到将命運徹底改變。

很多人都會說:

“我一定要改變”

“這些習慣不好”

“不能繼續這樣下去了”

可是當決策權到自己手上的時候,她們往往做不到言行一緻。

我們可以清晰區分出這兩種人:

第一種人常說:這個機會我早就看中了,隻是沒去做而已,我要是做了今天肯定不是這樣子的!

第二種人:擅長抓住機會,并且積極面對挑戰,如果成功了,他們會很高興,如果不成,他們也不會難過,因為不管成于不成,他們拓寬了自己的可能性。

第一種人,他們的結局可能就是一生都沒有太大的進步,如果跟他們聊天,你會發現他們的思維是僵固的,他們常常會抱怨外界的不公,消極的面對社會的每一步的變更,更會放大各種不完美的事物。

而第二種人,他們卻在不斷掌握人生的成功,并且充分感受到了自由意識的偉大力量。

如果跟他們交談,你會發現他們的思維是開放的,總能在社會的變更中抓住新的機會,在他們的眼裡,人生本來就是不完美的,人也是不完美的,但卻是可優化的。

這一切歸功于他們成長式的思維模式。

所以我們知道了不完美的自己有兩個來源:一個是不完美的父母,一個是後天思維模式的選擇。

既然已經發現了問題的根源,那就需要尋找解決方案。

03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過:承認和接納完整的自我,意味着平等對待自己的每一項特質,既不刻意彰顯,也不刻意壓抑。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