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随着時間推移,你當初越心醉神迷,荷爾蒙退去時,面前呈現的這個人所暴露的缺點,就越發難以忍受。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我當初怎麼會看上你這樣的人?”
而很大一部分人,戀愛發生到這個階段就終結了。接着就是分手,再尋找下一個人,又開始幻想,繼續破滅,如此惡性循環......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說,這個人愛的不是人,而是愛情本身。
所以,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出于對自己和對方負責任的态度,我們要充分調用自己的分析能力,問自己幾個問題:
1. 你認為戀人身上有哪3點品質,最必不可少的?
2. 你認為戀人身上有哪3種缺點,是你絕對無法容忍的?
3. 眼前的這個人,你真的認識他嗎?
這三個問題,主要是幫助你充分認清自己的需求,看清對方的真實面貌。而這一點,是展開良好親密關系最基本的前提。
這是艾絲美拉達做錯的第一件事。
第2件錯事,是她指望愛情救贖自己的人生。
艾絲美拉達渴望愛情的程度,恐怕比一般女孩強烈得多。為什麼呢?如果你了解了她的身世你就會知道,她實在太孤獨了。
在很小的時候被吉普賽人拐走,在流浪中長大,沒有親人,沒有家庭的關愛,這讓她極度缺愛,也缺乏安全感。
她對格蘭古瓦說過一句話:“我隻愛一個能保護我的男人。”這句話令人心痛,也正是她内心最深處的訴求——需要别人的保護。
所以,你能看到。這個姑娘對任何人,任何事都能付出愛,像是甘霖灑大地般的不吝啬。因為她天真地以為:隻要自己付出一切,就能得到對方最大的回報。可是,她把這個世界,把人性想的太簡單了。
她孤注一擲的愛上弗比斯,大概很多人會覺得她傻。可是,對她來說,這一點也不傻。設想一下,如果一個失足落水的人,突然看見海面上有一塊漂浮着的木頭,他會怎麼做?
當然,是緊緊抱着絕不松手。而對于艾絲美拉達來說,弗比斯就是這樣一種,救命稻草般的存在。
說白了,她渴望弗比斯的出現來拯救自己的人生,将她救出這孤獨無助的現狀。從這一點看,愛情絕不是救贖,而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射出我們内心長久的缺失。
而這一點,也是很多人在愛情裡的誤區——比如“我常常感覺孤獨,所以我要找個男朋友來陪我”,或者“我缺乏父愛,所以要找一個爸爸一樣的老公照顧我”。
再比如說,一個從小被拘束的男孩會被一個自由的女孩吸引:天哪,世上怎麼有這麼無憂無慮的人!
那麼,是什麼使他一步步走向這個女孩的呢?我想,是匮乏。潛意識裡,他會告訴自己:擁有了這個女孩,自己也就擁有了擺脫束縛的能力。
人們常常會有借助别人來彌補自己内心空缺的習慣。
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如癡如醉的愛上一個人,其實隻不過是愛上了我們内心投射出去的虛幻的影子,即我們内心的幻相,我們的渴望,我們之前的缺憾,我們的匮乏。
而對方那個人,很大程度上,隻是承載這種渴望的載體。
另一方面,愛情也隻是人生的附加産品,它無力背負那麼高的期望。
你會發現,孤獨是人生的常态,避無可避,不管你身邊有多少人;同樣,童年的缺失,也絕不是找一個“類似的人”就能彌補的。
相反,這樣的心态會讓你更痛苦。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曾說過:
“早年經曆太多忽視和否定的人,會一輩子覺得自己被抛棄了。”
這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呢?這種“被抛棄”的感覺,會讓你把愛人當做一根“救命稻草”。而對方的分量越重,你對他的要求會越來越嚴苛,總覺得他不夠好。
因為你内心的空缺,永遠填不滿。這個時候,對方一旦受不了。說了句重話,或者直接走了。你的世界就崩塌了。
所以,我見過最疲憊的婚姻,總是那些把愛情當做救贖的人。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想,是學會和自己和解。
電影《霸王别姬》中有一句話:人要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千萬不可以把自己完全交付給别人。
比如,
一個太太抱怨說:“我先生對我不好,所以我不幸福”,那麼她就将幸福的鑰匙交給了丈夫。
一個婆婆訴苦說:“我的媳婦不孝順,所以我總是生氣”那麼她就将快樂的鑰匙交給了兒媳婦。
一個員工吐槽說:“我們老闆太摳門了,弄得我火氣很大”那麼他就将平和的鑰匙交給了老闆。
事實上,當你把掌控人生的鑰匙交給别人,你就把痛苦鎖進了自己内心。
當你發現幸福永遠取決于自己的時候,才真正拿回了自己人生的掌控權。
在婚姻中也一樣,無論早一步還是晚一步,如果不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來成全幸福,那任何人都等不來歲月靜好。讓自己變強大,去維護家庭和愛情,而不是指望愛來使你變得完整。
這就涉及到我們最後一個問題——選擇。面臨選擇,如何才能不讓自己後悔?
人的一生要面臨太多選擇,選擇錯誤的人,就像在沙地上建塔,時間隻會讓這個高樓越來越危險。
《巴黎聖母院》中的男性角色,最悲劇的當屬堂·克洛德。弗比斯失去了一夜之歡,卡西莫多失去了生命,而他卻失去了生命、信仰、地位、名譽、親人、愛情,幾乎是一切。
而他的悲劇,在我看來則是由一個個錯誤的關鍵時刻釀成的。
他本不是個壞人。相反,他一心向善,一心追尋學術。36歲成為巴黎聖母院最年輕的副主教。可以說,如果沒有艾絲美拉達。
克洛德會永遠是那個莊嚴肅穆的副主教,也許在不久的将來,他會升任主教。最終,他将投入聖母的懷抱。
可是,我們親眼看着他一步一步,從神聖的主教變成面目猙獰的兇手。他敗在了哪裡?我想,是最原始,最本能的人性——“欲望”。
欲望有錯嗎?當然沒有,孔子不也說嗎?“食色,性也”。性沖動是任何一個健康人的本能。所以,克洛德有欲望,這沒問題。
可他錯就錯在——在欲望上頭的時候做決定。刺殺弗比斯,□□艾絲美拉達,最不受控時做的事情,往往是追悔莫及的。他心裡也明白:“一個人隻要幹了一件壞事,就想幹盡一切壞事。”一步走錯,就步步錯。
所以,人在極端情緒下不要做決定,哪怕你“堅信”自己夠理智,也不行。這是很多成功人士的教訓。有科學表明,其實我們并不“了解”自己的大腦。甚至很多時候,你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會不理性,會沖動。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美國一座機場,在小便池裡雕刻了一隻蒼蠅,就不必再提醒男性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了,他們會自覺小便入池;
超市把促銷的商品放在最顯眼的地方,銷量就會遠遠大過那些近在咫尺的其他商品;
童年缺父愛的姑娘,總會在長大之後找一個像父親的伴侶。
心理學上的很多效應,比如錨定效應、安慰劑效應、責任分散效應……這些無一不是在說明一件事——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誘惑”在阻止我們進行理智判斷。
所以,在做選擇時,我們要養成“結果導向型思維”:
什麼意思呢?當我們無法決定的時候,要考慮的第一指标,應該是“風險”。也就是說,善于用逆推的方法問問自己:“最壞的情況”如果發生了,你能承擔後果嗎?
你要相信,“後果”這盆冷水,能澆滅你所有的欲望。
拿愛絲梅拉達舉例,在她幾乎要死裡逃生的關頭,在她沖動大喊弗比斯之前,如果她尚存一絲理智,告訴自己:我這麼一喊,那些軍官就會發現我,他們會殺死我母親,将我送上絞刑架,我将永遠失去弗比斯。
那麼悲劇很有可能就不會發生,她将有更多機會見弗比斯,而且她也能和失散的母親一起過着小日子。
可惜,她沒有。隻是一念之差。
現實中也一樣,比如,當你和愛人吵架,“離婚”兩個字剛到嘴邊,又是這個關鍵時刻,你别急着說出來。思考一下,這話要是說出來,對你們的婚姻,對你愛的人會造成怎樣的傷害?
那我們究竟如何做出正确理智的選擇呢?總結來講,有這三點:
1. 減少直覺的參與,非理性時刻(憤怒、悲傷、欲望.......),盡量避免做決定
2. 設想“最壞的結果”,當一個理智的“悲觀主義者”
3. 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告訴自己:我現在不吃這顆糖,十分鐘之後能吃到兩顆糖。
在每一次做選擇時,能做到以上這三點,就能大大降低你做出錯誤選擇的幾率。
如果艾絲美拉達這個人物也偶爾思考一下這三個問題,那麼我想,她的悲劇大概就不會發生。
生活就是這樣,我們必須要毀滅點什麼,才能看清點什麼。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因為撕毀了,才能透過外象看到内核。
故事的結尾,卡西莫多那句:“天啊,這就是我深深愛過的一切呀!”這種感歎,就好像面對浩渺星空,除卻悲歎,還能說點什麼呢?
可是,這樣深的悲怆,在經過百年的歲月之後,他們塵歸塵,土歸土,流傳下來的是對于人性的體察與思考。或許,這就是悲劇必須要存在的意義吧!
到這裡,你就已經讀完了《巴黎聖母院》中部分精華内容。
好啦,最後我們為您總結一下,《巴黎聖母院》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發:
首先,女人天生擁有一副好牌,不管是溫柔的性格,還是美麗的外貌,周全的思維,但擁有這些不代表可以坐享其成。相反,擁有的優勢越多,越需要你運用智慧的手段,為自己加分。
其次,女性天生向往愛情。這是沒問題的,愛情美好又浪漫,能幫你度過許多困難的時刻。但是一定要記住:人生大部分事情,隻有你自己能幫你自己。愛情隻是輔助,不是全部。
最後,最重要的,也是最難培養的。做選擇的能力,做出對的選擇,基本等于80%的圓滿人生。不然,縱然你擁有像是艾絲美拉達這樣得天獨厚的魅力,也會白白浪費。
當然了,《巴黎聖母院》這本宏大的巨作,想要表達的内容還遠遠不止這些。
這個來自15世紀的故事,不僅僅是整個巴黎的風貌。更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寫照。所以,不管你在什麼時候重讀,都會有新的感受。
那些千百年來被人們捧在手心的故事,總是能給人帶來一些答案。
不過,看書隻是改變的第一步。如果想真正讓我們的生活,通過讀書慢慢發生改善,變得更好,還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将這些書中的知識和觀點加以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