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想其實也無可厚非,有了家庭,就有了堅實的後盾,之後就可以全心全意投入到你的立業當中了,可是你有沒有考慮過你要為這個選擇付出的機會成本有多大呢?
相信大家都看過《我的前半生》這部電視劇,對裡面的女主羅子君也是印象深刻。羅子君的前半生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一畢業就結婚,一結婚就生子,每天的生活都圍着老公孩子轉。
這樣的日子看似安逸,實則處處充滿危機。當丈夫出軌逼她離婚,她所引以為傲的家庭、婚姻、生活全部轟然倒塌。人到中年,一切也隻能重頭來過,和20歲的小姑娘比,她需要加倍的付出和努力,才能勉強跟上步伐。
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羅子君為她曾經的選擇付出了多大的機會成本。她在最好的年紀放棄了事業,選擇踏入婚姻,甘願做一個照顧家庭的女人,把自己一生的幸福都寄托在一個男人身上。
所以當丈夫出軌時,她才會情緒趨于崩潰,才會在之後的職場中艱難求生。而反觀她的好朋友唐晶,在人生的岔路口上,選擇了先立業再成家,所以有足夠的底氣應對所有的猝不及防。
即使男友出軌,也能驕傲地轉身。
如果說唐晶在前半生付出的機會成本是那十幾年的感情,那麼羅子君為前半生付出的機會成本就要多得多了,她不但付出了感情,還有她的青春和事業。
所以說,先立業還是先成家,真得好好掂量一下自己的機會成本,選擇機會成本最小的那個,你才能将受到的傷害降到最低。
說完了機會成本,我們再來談談沉沒成本。什麼是沉沒成本呢?簡單來說,沉沒成本指的就是無論你怎麼努力也拿不回來的成本。
繼續下去,你的損失隻會更大。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本書裡的話來說,就是你的邊際收益是負增長,即你付出的每一單位成本,換回來的收益都是負數。
比如去電影院看電影,即使發現這部電影并不是自己喜歡的類型,大部分人也會選擇把它看完,理由是不能白白浪費一張電影票。但實際上,無論你看不看這部電影,錢都無法收回。
繼續看下去,損失的就不僅僅是金錢了,還有你的時間、精力和心情。而所有的這些都是你為這部電影付出的沉沒成本,因為你無法獲得足夠的收益來抵消它。
再比如我們總會為打翻東西而感到自責。但其實東西在打翻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形成了沉沒成本。無論我們再怎麼自責,也無法彌補它,自責還會讓我們的心情變差,增加我們的沉沒成本。
所以這時候,與其苛責自己,不如好好想想如何才能預防這件事再次發生。
面對沉沒成本,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分析這件事還能不能滿足你此刻的需求,一旦意識到這件事對你來說隻有弊沒有利,無法滿足你現在的需求了,這時就要果斷放棄這部分沉沒成本。
因為執着于此,也無法滿足你的需求,隻能給你帶來更多的損失。
最近幾年,有一個很流行的詞,斷舍離,說的就是沉沒成本。在股市裡,我們要學會斷舍離,一旦發現這支股票前景不明朗,就要趕快脫手,及時止損,而不是還在糾結自己前面投進去的成本能不能賺回來了。
為什麼股市裡那麼多人會虧得傾家蕩産呢?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及時收手,做不到真正的斷舍離。
到這裡,第二部分的内容就結束了。在這一個重點裡,我們提到了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的概念。機會成本是指我們放棄的那些事裡可以提供給我們的最大價值,而沉沒成本是指我們付出了就再也收不回來的成本。
在生活中,我們要時刻記住這兩種成本,在做決策前,想一想我的機會成本大嗎?這是我的沉沒成本嗎?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分析生活,讓自己的損失最小化。
了解比較優勢,為自己争取最大收益
想要讓自己利益最大化,除了要有前瞻性,能夠根據供求規律看清未來的發展趨勢,學會衡量每次選擇要付出的成本外,最重要的還是要讓自己盡可能的獲益更多。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多的收益,再怎麼削減成本,也無濟于事。
那麼怎麼做選擇才能增加我們的收益呢?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路,凡事選擇自己的比較優勢,換言之,每次選擇你更擅長的事。
著名作家韓寒曾經說:“不要拿你的業餘愛好,去挑戰别人吃飯的本事”,說的就是這個理。
現在我們來解釋下為什麼我們要選擇自己的比較優勢,為什麼不能拿我們的業餘愛好去挑戰别人吃飯的本事,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從收益這個角度來說,在我們更擅長的領域,因為我們的天賦,知識,認知程度,熟悉度等原因,我們确确實實能比他人獲得更多。
比如你天生就是個體育苗子,擅長運動,如果你選擇在體育行業發展,那麼成就斐然的機會就會比别人大得多。所以老一輩的人總說,隔行如隔山,所以我們強調工匠精神。
另一方面,選擇我們更擅長的事情,能夠降低我們付出的機會成本。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上得廳堂下得廚房,能文能武的女性,明明自己也能把家務活處理好,為什麼依然願意雇人去幹這些事?
原因就在于我們今天提到的機會成本。
假設雇傭保姆一小時的價格為20元,這位女性工作一個小時的收益是100元。如果選擇自己幹家務活,那麼她的機會成本就是100元。
但選擇雇傭保姆,她的機會成本就隻有20元,還能格外獲得80元的收益,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選擇我們的比較優勢,不僅能提高我們的效率,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裡能夠獲得更多的收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降低了我們的機會成本,提高了我們的純收益。
這也是為什麼世界發展的趨勢必定是越來越細化,分工越來越明确的原因。
除此之外,選擇我們的比較優勢,有時候還可以轉劣勢為優勢,反敗為勝。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田忌賽馬。
田忌用自己完全沒有優勢的下等馬對齊王占有絕對優勢的上等馬,再用自己擁有比較優勢的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最後的結果就是穩赢。
這給我們的啟發就是,在和别人對戰時,要學會靈活使用自己的比較優勢,反敗為勝,扭轉戰局。
聽到這裡,有些小夥伴就要問了,我知道比較優勢的好處,也想選擇我的比較優勢,但我感覺我壓根就沒有比較優勢啊,我要如何去發現我的比較優勢呢?
事實上,發現自己的比較優勢并沒有你想得那麼難,因為你的比較優勢不是相對于别人而言,而是對于你自己的各個方面來說,更具優勢的方面。
你不需要去關注我哪方面比别人做得更好,你需要做的隻是看看自己在哪方面了解更多,做起來更輕松,花費的時間要更短就可以了。
有一個很好的标準來衡量這是不是你的比較優勢,就是看你在這件事上相比做其他事來說是不是能做的更快更好,如果是,恭喜你,你找到了你自己的比較優勢。
小結一下,在這一個重點裡,我們主要是從比較優勢這個角度,來考慮如何使我們的利益最大化。
做事之前,選擇我們的比較優勢,事實上,不但能增加我們的收益,讓我們獲得比别人更多外,還可以降低我們為此付出的機會成本。
成本越低,收益越高,我們的純利潤自然也會水漲船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擅于發現我們的比較優勢,用我們的優勢去抵抗别人的弱勢,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勝利。
好了,到這裡,《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本書的主要内容就講完了。我們先來回顧下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吧。
我們首先講了供求規律在生活中的運用。供求規律是這個世界的一個基本規律,它不僅僅可以解釋很多生活現象,還可以對我們的人生選擇做出指導。
我們可以通過對供求關系的分析,來了解目前行業發展的一個趨勢,以及未來的變化發展,讓我們在做選擇時,具有前瞻性,有格局,不會人雲亦雲,盲目從衆。
接着我們說了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這兩個概念。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進退兩難的困境,不知道該如何抉擇,才能使自己的損失最小化。
那麼這時候,你不妨考慮一下你要付出的機會成本是不是比你得到的還多,不妨考慮一下繼續下去,你的沉沒成本是否會增加,你就會明白該如何選擇,就會知道什麼時候你需要當斷則斷,及時止損了,
最後,我們提到了一個比較優勢的概念。所謂的比較優勢,就是在做選擇的時候,盡量選擇你更擅長的一面,因為這樣你會更加如魚得水,你會獲益頗多,而付出的代價又比較小,你可以通過選擇你的比較優勢實現你的利益最大化。
我們經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必躬行,這本書裡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在本書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将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告知了我們,要不要用,如何用,卻是我們自己的事。
每天在做事,做選擇前,花一點時間,從經濟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思考這個選項,想一想我做的這個決定是否能給我帶來盡可能多的收益,慢慢地你就能培養出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你就能生活地越來越好,你就會越來越接近這個世界的真相。
這次的學習就到這裡為止,期待與你的下次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