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我要做太後 > 第9章 第 9 章

第9章 第 9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待再度緩緩睜開雙眼,日頭斜照,案頭的香爐裡,安眠香正悠悠地飄散着袅袅輕煙,似有若無的香氣在空氣中氤氲開來。她擡手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小臉睡得紅撲撲的,緩緩從自己的小床上爬起來,在青棗的幫助下将外衫和鞋子都穿好,再将剛剛睡得歪七八倒的雙髻散開重綁,一個可愛的小團子就拾掇好了。

恰在此時,院外傳來路伯的吆喝聲。原來是吳夏已差人将新買的鮮奶,連同杏仁、棉布、竹簸箕等用品一并送回了家。

她頓時像被注入一股雞血,從睡眼惺忪中猛然清醒,腳步哒哒地徑直往廚房奔去。

宋代并無飲用鮮奶的習慣:嬰兒哺乳依賴母乳,幼兒通常由乳母喂養至三四歲,甚至更久。據記載,宋哲宗十歲時,宮中一次仍需從民間征集十多位乳母,可見時人對人乳滋補功效的過度迷信。而成年人普遍排斥直接食用動物奶,僅偶爾食用奶酪。皇家設有專門的乳酪院,會采購牛羊奶加工成酥油、乳酪等制品,多用于佐餐調味。至于直接飲用動物奶,在時人眼中被視為低賤之舉,被歸入市井粗鄙之物。

宋人将飲用牛羊奶視為北方遊牧民族的飲食标志。蘇轍在《和子瞻煎茶》中提及的契丹奶茶,便是将牛羊奶與茶混合制成的怪異飲品,這種飲食形式完全不符合中原的味覺審美。歐陽修更直接以 “腥膻” 形容乳制品,暗指其文化粗鄙,通過貶低奶制品來維護中原文明的優越性。

但是鮮奶和奶制品的營養價值已經在後世經過檢驗。

"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

這句曾風靡中國的口号,相信經曆過 80 年代的人都不陌生。

日本早在二戰後便通過《學校供餐法》推行 “一杯牛奶計劃”,為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免費午餐牛奶。數據顯示,至 1990 年,日本 17 歲男性平均身高較戰前增長了 12.3 厘米。這一成果被當時媒體聳動的以 “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 的醒目标題廣泛傳播,成為飲食幹預改善國民體質的經典案例。

在她眼中,身邊人大多身材中等,唯有父親身高足有 1.8 米,在人群中堪稱鶴立雞群。這大概得益于他身為武将,自幼習武,且飲食營養相較常人更為充足。

據史書記載,宋代征兵有明确身高标準:真宗朝規定最低入伍身高為五尺二寸(宋代 1 尺約合 31.68 厘米,五尺二寸約 1.65 米)。而古代文獻中常見的 “七尺男兒” 說法,大概是一種誇張的文學表述,并非真實身高标準。

後世通過對宋代墓葬遺骨的測算得出,當時男性平均身高約為 165-170 厘米,女性平均身高則在 152-158 厘米之間,這與史書記載的征兵身高下限基本吻合,反映了宋代社會的普遍體格狀況。

據後世研究推算,宋代人口平均壽命約 35 歲。其中,占總人口不足 1% 的士人階層男性,平均壽命可達 61 歲;生活條件優渥、醫療資源較充裕,但受生育風險影響的士人女性,平均壽命約 53 歲。反觀平民階層,因長期面臨糧食短缺、疫病威脅與戰争動蕩,女性受頻繁生育和營養不良的雙重影響,平均壽命僅約 33 歲,男性則在 36 歲左右,二者差距懸殊。

古代社會階層在資源分配與生存條件上的巨大鴻溝,由此可見一斑。

她不得不認真盤算:如何在這個時代保障自己平安長大,避免因營養不良影響身高發育與壽命。這實在是因為當時可攝入的食物太過單一,且新生兒和嬰幼兒死亡率極高,能活到成年的存活率不足五成。

古代資源匮乏,平民家庭常因生計所迫提前給幼兒斷奶,改用米糊、粟粥等輔食充饑,鄉間 “産後三日即勞作,乳少而子饑” 的場景屢見不鮮。過早斷奶導緻幼兒體弱,這正是平民階層夭折率居高不下的主因。

她家雖屬行伍家庭,但祖父機智,積存了不少珍寶;父親身為低層武官,因勇武過人、臂力超群屢獲賞賜,家境在同行中頗為優渥,她才能每日吃上一個雞蛋補充營養,身體素質較常人略好。至于兄長,雖未繼承父親的強健體格,卻生得體格輕便,尤擅騎術。

但是,兒童生存率低在當前即便貴為皇室子女也難以幸免:宋仁宗育有 13 女,9 女早夭;宋神宗生 14 子,8 子早夭。

相較之下,平民百姓家的嬰兒死亡率隻會更高。

四分之三的女嬰尚未起名便夭折,且因無人登記具體數據,僅從《歐陽修全集》記載的 103 例有确切嬰兒享年的樣本來看,其中僅有 8 份為女嬰。這一數據明顯與宋代女性占 42% 總人口的比例不符。

她的祖母曾夭折兩女一子,而到了父母這一代,北宋建國已近百年,時局安定,家中條件大幅改善,兩位姐姐和哥哥均平安長大。她認為,這或許與父親三年一次外出換防、兄姐間隔多年生育、母親母體得以恢複有關。試想甯華殿的張美人,年頭剛生長女,年尾便再次懷孕,這哺乳期疊加妊娠隻會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器質性損傷。

嬰兒的高夭折率,除疾病因素外,還與宋代普遍存在的殺嬰現象密切相關 —— 這便是臭名昭著的 “生子常不舉”。

蘇轼在《與朱鄂州書》中記載:荊湖北路(今湖北一帶)“嶽、鄂間田野小人,例隻養二男一女,過此辄殺之。” 朱熹之父朱松在《韋齋集-戒殺子文》中亦提及,江西婺源一帶百姓 “多止育兩子,過是不問男女,生辄投水盆中殺之。”

兩宋時期,東南地區尤其是福建一帶的殺嬰溺嬰之風最為盛行,時人記載:“閩人不喜多子,以殺為常,生子多者,至第四子則率皆不舉,若女則不待三。”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