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繁露春秋 > 第18章 父與子

第18章 父與子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方入書房,王崐便怒形于色,甩下手中象牙折扇,恨聲道:“今日議政,簡直氣煞我也!戶部再三上陳,不可輕引民資。然那位殿下素來牙尖口利,竟隻一句——‘若朝廷不能信民、借民、用民,又何以号令萬民?’——便使我等無從置喙。”

王敬修隻擡手端起茶盞,緩緩啜了一口,淡道:“早與你說過,遇事不可急。”

王崐氣猶未平,轉身負手在房中折返踱步,道:“兒明知梁述一向不贊開海,才特意聯絡他的人脈,于戶部中先起風頭,意在扼住其勢,怎料那位殿下竟當衆發難,倒叫兒成了攔路之人。”

他說得激動,卻見老父眼皮微擡,目光昏昏然,如睡非睡,不置一辭。他眼珠一轉,湊前幾步,低聲冷笑:“不過,此事尚有一策。”

王敬修不語,隻将茶盞略往幾上挪了半寸,示意其講。

王崐微一俯身,語聲更低:“我近日得知,梁述意在順水推舟,将那火器局做得聲勢浩大。他明知此局後續乏力,卻偏作從容之态,隻待首批銀兩花盡,便可坐觀其困,令人看朝廷無以為繼。局未成,民先怨,開海之議,自行夭折——此其謀也。”

“你打算怎麼做?”王敬修睨他一眼。

王崐道:“戶部先行放款,略作周轉,待火器局建廠之後,再以‘歲出不繼’為由緩發其餘。朝廷雖欠民間之資,卻有千百理由拖延不還。元靖年間西廠收糧、昭成初江西漕運、山東赈荒,皆是先借民資,後賴官帑。史有前例,例成慣法,久拖之下,民間自知難為。銀斷一日,工局便廢,看那小皇帝如何善後。”

王敬修靜默半晌,指尖在盞沿輕輕一轉,沉香氤氲,映得他眉宇間更添幾分模糊不辨的意态。

“此法雖不失為一計,”他語氣平緩,“然凡事若隻求一時之利,未思其後,便難為長策。”

他狀似随意地看了王崐一眼,眼中并無怒色,卻叫人不敢細視:“陛下年幼,然春秋易過,終有一日親政;那位殿下手段如何,你我心知肚明。今日拖延火器之局,來日妨礙開海之計,叫百官冷眼,萬民失望,落人口實者,不是梁述,是你我——尤是戶部。”

“兒知此舉或非長久之計。”王崐歎道,“隻是梁述咄咄,步步緊逼,若不設法援手,難免日後處處掣肘。”

王敬修徐徐道:“那位殿下心思明澈,自不會不察此中虛實。她暫不言破,是欲借此事試你我心意。”說着,他手指在幾案上一劃,似寫非寫,語聲微頓:“這場戲,唱得太露,便不美了。”

王崐面色微凝,旋即向前一步,壓低聲音道:“父親既不欲正面抗衡,又不願落人之算,不知可有兩全之策?”

“喚你叔父入京罷。”王敬修淡道。

王崐一愣:“叔父?”

“便說王氏願以家資,協辦民局,略盡綿薄。”

王家本宗籍南直隸揚州,先祖販鹽緻富,至王敬修之父一代已名列江南五大鹽行之首。王敬修年少入京,為避嫌名,一紙脫籍,不複問宗中财計。然王氏鹽道之勢日盛,尤其族弟王令佐,素有“百井王”之稱。

王崐詫異非常:“父親不是一向與宗族分明,凡涉鹽務商股,皆避而遠之,以免生枝節?如今怎……”

王敬修擺了擺手,語意更低:“世人但知我與族中交淺,不共财計,便更信我言行自持、無意營私。正因如此,才要借王氏之名、卻不出你我之手。”

他将茶盞放回幾上,聲音低沉,卻分外清晰:“戶部若用款,卻還不上,便是欺民、是大罪。可若王家出了血,殿下或可信我等并非陽奉陰違,實則被梁述裹挾。屆時,無論工局成敗,終非我等之責。”

王崐怔怔看着他,半晌方道:“原來……父親是借宗族之形,滌戶部之迹。”

王敬修緩緩阖目,似欲小憩。須臾,隻道一句:“人老了,算計不動了,些許利害,便由你去理罷。”

然那微閉的雙目之後,目光如故清明如水,半點未老。

王崐從書房退下,回至自處小院。起初他尚心悅其誠,隻覺父親深謀遠慮、處事老辣,既守名望之節,又謀後路之安。可坐定片刻,胸中郁結之氣卻越發湧上。祁家不過是王家馬前卒,豈容其妄自發聲、引民資立局,最終竟壞王家多年避忌宗族的規矩!

他随即喚來心腹,低聲吩咐道:“你以家父名義,草拟一封親劄,送往祁家中門,寫明我王氏欲共襄工局之舉,望祁家亦不後人,随予輸将——”

他手捏茶盞,冷冷一笑:“其餘的,叫祁元白自己掂量!”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