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美美地睡個好覺,我将窗簾遮得嚴嚴實實,以至于第二天早晨,已是日上三竿,我才被竹林間清脆的鳥鳴給喚醒。
迷糊間方才猛然想起,那三卷漏網之魚還沒送過去呢!學年末考已然結束,那麼接下來就要放假了。趕緊将這三卷竹簡送過去,回來收拾收拾就可以向荀夫子道别離莊跑路…哦不對,是歸家!
是以我趕忙起床,匆匆拾掇了一下便抱着竹簡向着藏書閣而去。不知怎的,隻覺今日的賢莊格外安靜,路上幾乎看不到什麼人,無論是學生或是師長,甚至幫工都沒看到。
或許是,都放假了?
那…藏書閣豈不是也沒人?
果然不出我所料,藏書閣的大門依舊緊閉。因而我也就輕車熟路地摸到了側門。倒是教人覺得奇怪,昨日傍晚側門開着,權可理解為是哪位當班的先生還沒下班所以未将之鎖上。那麼…今早這門為何仍未上鎖?
一時間心下起了不好的預感,在小五的劇情中,這藏書閣…似乎一直有不明身份的人盯着,而且…還悄悄潛入過。
想到這裡,我心間陡然升起一股恐懼感——難道昨夜這門之所以開着,是因為……?
我看了一眼身後半開的門,複又環視了一道閣間,閣頂的天窗此時是閉着的,因而光線很是不明朗。加之閣中書架擺設器具均是古樸的深棕色,整個藏書閣給人一種壓抑的沉悶感。當然,八成是此刻的心境所緻。我忙将懷間的竹簡放下,三步并作兩步小跑向那扇半開着的門。
初秋的陽光從門縫處投下,一方光影從門檻直鋪至地闆,一直延伸至書架一角,照射在光潔的深棕古木上折射出灼目的橙紅色光彩,于地闆與書架的連接處向上漫延,宛然黑夜中的一條指引歧路人的光明之道。
而當我靠近那扇門之時,那道灼目的橙紅倏然從光潔的地闆上消失了——
“哐——”鎖扣入槽的聲音。
“昨日明明上鎖了…真是奇怪。”透過窗棂,我看到鎖門人快速走遠的身影。
正欲開口呼喚,一陣齊整威嚴的隊列踏步聲由遠及近。伴随之,如驚鴻掠影般,幾道黑影從窗棂外略過,接着閣檐傳來細微的踩踏聲。而那陣隊列在及近藏書閣後,便四散開來,聽得幾聲金屬敲擊石磚的碰撞聲。我向外看去,幾個身着銀盔的軍人正執守閣外。
是帝國的軍隊!
一時間,我有些六神無主。大腦一片混沌根本無法理清頭緒。冷靜下來從最近一次參與的劇情處開始回想,也就是張良被伏念訓斥那裡,接下來小聖賢莊如果有重大的事情,那就是……
“北有高樓,與雲齊兮……”
“你們候在外面吧!殺戮之器不要冒犯了這清雅之地。”
是是是是扶蘇的聲音啊!!!劇情走得竟然這樣快。
我一時慌了神四處張望着,書架是兩面镂空的,格間擺放的竹簡都不足以将空間填滿,因而幾乎側面幾乎是無處可藏,幸好閣中央的案幾後方擺了一組木制屏風。我忙輕步小跑過去查看了下,心下開始盤算着最佳藏匿之處。是屏風後方?還是被屏風遮擋的内層書架的後方?
可是如果他們繞着藏書閣參觀一圈,我簡直無可遁行。所以最好的地方其實是書閣頂層,此前張良站在上面我圍着藏書閣繞了一整圈都沒看到人。可是,時間太緊我又不會輕功根本不可能上去。
與此同時我意識到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意識到這件事的一瞬,腦中還未作出反應,腳下本能地快速向着閣中央的桌案跑去。
昨日傍晚放在桌案和桌腳旁的那些典籍和抄錄本,我得趕快從中找出那些混在隸書竹簡中以六國文字抄寫的。
隸書雖不是官方文書,可好歹也是秦國文字,可六國文字就不一樣了。「文乃心聲,文不一……」
非是我不想一把全都抱走,而是實在太多了起碼要分三趟,顯然時間來不及。我隻得通過底部的布帛标簽快速查找挑出六國文字抄寫的部分。耳聽着門外的腳步聲愈來愈近,一瞬間心提到嗓子眼,急中先智,我索性直接從桌腳旁的一堆竹簡中挑出一卷标簽以隸書書寫而成的,放到了案幾中央,如此一來,扶蘇拿起的,便是以隸書抄錄的。
當鑰匙插入鎖扣的聲音響起,我忙不跌抱着篩出的竹簡從側面與中央書架的空隙處跑向屏風後方的書架,卻在慌亂間,一卷竹簡從懷間滑落散開于地面,我正欲彎身拾起,吱呀的開門聲催促我,顧不了那麼多了。
伴随着朱紅大門的開啟,即使躲在屏風的書架後,我依然能感覺到閣内陡然敞亮了許多。接着一行人不疾不徐的腳步聲緩緩及近,眼前的光線因着光源入口處的人影攢動而忽明忽暗。
如果我沒記錯,當是伏念、顔路、張良、扶蘇、李斯、趙高、楚南公和待公孫玲珑。
幸得扶蘇将六劍奴阻在了閣外,否則以他們的内力修為,不可能注意不到這麼粗犷的氣息存在。非是我的呼吸粗重,而是這種絲毫沒有經過内力隐匿的氣息,對他們來說就好比自行暴露。而這種躲藏簡直是掩耳盜鈴。
可随即,我意識到一個問題。雖然六劍奴不在,撇去不知武力值如何的扶蘇和趙高,李斯與公孫玲珑應該不會武功,楚南公不會為難我。
可是……儒家這三位呢?我一時不敢确定,不知張良與顔路,伏念的内力可是相當深厚。
此刻我隻覺環抱着竹簡的手臂仿佛能感受到自竹簡另一端傳來的急促而劇烈的心跳。呼吸在此刻也變得急促而紊亂。我告誡自己要深呼吸,卻又害怕動作幅度太大而引起人的注意。
因而我隻能淺淺地緩慢而小心翼翼地呼吸。
“子曰,郁郁乎文哉,誠不我欺。”扶蘇引用了《論語·八佾》中的半句,既吹了儒家的彩虹屁又突顯了自己崇尚儒家的人設。
“此處是我儒家曆代先賢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