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學醫救不了十二钗 > 第174章 濾鏡

第174章 濾鏡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王喜鳳學習愛做筆記的習慣大概是改不掉的。在藥廬混開了,筆記也多出一大摞。都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她便是遵循着這樣的準則,睡前将所學所思記錄下來。原本是當做整理思路複習用,漸漸也有點期末劃重點的感覺。

若你覺得熟悉了各種草藥的藥性,就能随心所欲獨創藥方,那就錯了。古方都是被一代又一代的醫者扒爛的經過時間和實踐雙重檢驗的,尚且要根據不同患者的病情和體質調整劑量呢,何況自己開方?其複雜程度不比一種新藥問世低到哪去,能流傳後世的少之又少。

王喜鳳雖說志不在此,也絲毫沒有這樣的天分,可研究古方本身還是挺有意思的。後世那許多爆款中成藥不就是這麼來的嘛!藥材之間的相輔相成相生相克都能成為入藥的契機,一張藥方的誕生是多種藥材藥性甚至是多門學科共同作用的結果,很神奇不是嗎?

她很慶幸自己依然保有這麼多的好奇心,方能在這樣的世界并不枯燥地苟着。

山上的日子平靜中帶着些煙火氣,很适合王喜鳳這種隻想苟到大結局又不想真的獨活一世的養老人士。那些賈府的舊人舊事已在時光荏苒間退去鮮活的顔色,仿佛一個陳舊的夢。夢醒了,竟是乏善可陳。

嬷嬷們幫忙物色的小徒弟不過七八歲的光景,據說是一家子逃難來的,到最後隻剩她一個,無處可去,便留在了寺裡。

女孩子從來都是不愁養的,家庭出現危機的時候首選是将女兒嫁出去或者賣出去換錢救命。就像曾經的襲人,她家便在京中,隻是家中生計不好,父母便賣了她到賈府為奴,為家庭争取了喘息的機會,也為她找了份前程。

王喜鳳并沒有打聽這個女娃娃背後有怎樣的故事,美好也罷,醜惡也罷,皆為過往。一入空門,萬事皆空。

如今的孩子早熟,尤其是經曆過家破人亡的孩子,更是懂了什麼是命運。蟠香寺裡也就當年的妙玉是特例,做了半個出家人,萬事不沾手,還有下人服侍。其餘的姑子們基本都是苦命人,若不是走投無路,萬念俱灰,誰會選擇出家?

寺裡的姑子們一個蘿蔔一個坑,每個人都有日常任務要做。小童也有小童能做的事情,撿柴火掃樹葉,菜園子裡拔草捉蟲,伶俐些的端茶送水帶路傳話。王喜鳳這裡挑到的小學徒便領着灑掃的活兒,每日幹完分内的工作,便到“師父”跟前學藝和伺候。

前期的所謂學習其實挺簡單,教些簡單的字,在紙上列出筆順,這個連正經名字都還沒上花名冊的小孩就拿小棍在沙盤裡開練。啟蒙嘛,都是三百千打頭,先囫囵吞棗跟念經似的背個耳熟能詳,再一個個字學起來。值得慶幸的是:一對一模式比趕一群羊還是輕松很多。

攤上沒啥教學經驗的師父,孩子學習枯燥是肯定的。妙玉當年教菜鳥邢蚰煙更是随心所欲。論教學法的百花齊放還是得看遍地補習班的卷王一代。隻不過在古代這樣的機會太難得,學習再怎麼艱苦也不敢偷懶,更不敢抱怨。

強大的内驅使人進步。

日常工作多了一項帶孩子之後,生活又充實了許多。倒不是她自己感受到了什麼人生樂趣,而是身邊的嬷嬷們多了許多笑容,氣氛莫名活潑起來。

上了年紀的人大約都喜歡孩子?尤其是懂事的孩子。王喜鳳雖然自認為什麼心态的人生都在遊戲中體驗過了,可她本質上依然是個奔三的大齡未婚女青年,離“上了年紀”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不懂一些慈愛。

别人看她,或許會覺得她有些神秘。成日神神叨叨寫寫畫畫算來算去,占蔔更是被偷偷傳成“與神佛的溝通”,無疑又給她添了一層面紗。連她時常往藥廬去,都有人揣測是不是想搜集材料煉丹。

真的,古人的腦洞絲毫不遜于信息爆炸的現代人。跨專業也得有個度,是吧?連住持都召了她去問話。隻道煉丹術是道家的修煉方法,寺裡向來沒有這樣的技術和業務,真做起來恐引起佛道兩家的紛争。

王喜鳳哭笑不得。

賈敬大老爺可就是栽在道觀裡,死在丹藥上,她又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大财主,哪來的人力物力财力搞這種一言不合要人命的研發?

丹術本是奔着研究長生法門延年益壽去的,多少帝王将相沉迷于此為後人诟病。煉丹搞長生被一代又一代的人用生命檢驗,無一成功,卻無心插柳促進了傳統醫學的發展,搞出許多治病的藥來。這便是硬币的兩面了。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