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鳳也不指望一日就能教出個十八般武藝俱全的社會棟梁,隻要懂得生活,學會生存,便沒什麼大不了的。雖然理論上來說,王喜鳳恨不得給賈蘭找一個六邊形戰士,但實際上,她最終能選擇的也隻有關夫子的侄女。
關夫子家是典型的文人之家。父母兄弟都在老家,家裡有祖傳的書院,家中子弟皆以教化百姓為己任。他大概是唯一的叛逆,進京趕考,屢試不第,按照家規,就該回老家為教育事業添磚加瓦。他偏不。在哪裡當夫子不是當,幹嘛一定要回老家?京中就挺好。
關夫子這麼一鬧,家裡的孩子們便有些躁動。他弟弟更是有樣學樣,進京趕考時就住在他家中,滿心暢想着落第之後跟他哥一起在京中當夫子,将他哥剛剛起步的小私塾發揚光大,争取在有生之年将祖傳的書院擴出個京都分院來。
可惜的是,關夫子的弟弟順利得中進士,殿試後放了外任,成為一名七品小縣令。這麼些年宦海掙紮,卻依然外放中。這樣的生活跟當年的預期差别太大,待女兒長到十二三歲,他就送了女兒到京中,交給關夫子。
兒子們還能靠自己的實力進京,女兒總不能嫁到這窮鄉僻壤。萬一他調任,親人都在千裡之遙,留女兒一個人在婆家,娘家人想撐腰都鞭長莫及。不如讓她到京都投奔她二伯,看看世間繁華,以後無論嫁在京中,還是回老家,都有親人護持。
這麼着,關家四姑娘就到了京都二伯家。兩位堂哥成日埋頭苦讀,一個尚未中舉,家中不給娶親;一個好歹成了親,可惜遲遲拿不下會試,不得不到小私塾免費兼職,慘的一批。一位堂弟在蜀中老家替父母盡孝,承歡祖父祖母膝下,順帶在自家書院讀書。
關太太膝下都是廢寝忘食的小子,私塾裡也都是雞飛狗跳的小子,好容易有個侄女來陪着解悶,沒過幾年就要嫁出去,哪裡舍得。
關夫子成日家被身在千裡卻頻頻傳信的弟弟催,又被不舍得侄女嫁去旁人家的内人埋怨,時不時還收到小兒子的線報,家中老父親喝多兩杯就要拿他當反面教材警醒後輩。真可謂四面受敵,裡外受氣。
從侄女十五歲起,關夫人手裡就攢了厚厚一沓青年才俊的履曆,務必全方位考察之後擇優繼續考察。眼看孩子十七了,人選也看得七七八八,再拖下去就成老姑娘了,才勉勉強強進入終審環節。
關家選中賈蘭,所謂家世樣貌都是減分項,反倒更看重人品德行。
男兒相貌出衆,隻是在女人堆裡吃香,男人堆裡反倒壞事。而且,女人堆裡吃香,也會壞事。家世更别提了,賈家倒了,也就母家能撐一撐台面。
家中清靜,又是一條加分項。據賈蘭的兄弟賈菌透露,他兄弟在外院一住好幾年,身邊隻得兩個小厮伺候。忙時讀書練字,閑時拉弓射箭,晨昏定省,勤勉孝順。
是騾子是馬,得拉出來溜溜。
王喜鳳帶着任務進香,頗有些緊張。還好,進展很是順利。關姑娘一眼看去就知道是書香門第養出來的閨秀,容貌尋常,氣質出衆,恭順懂禮,進退合宜。
當然,每個姑娘家在這個時候都會聽從長輩吩咐,表現出最受廣大人民群衆認同的一面。王喜鳳挑人,家風人品第一,賈蘭認同第二,其他的大差不差就行。
都說古代内宅生活,挑婆婆比挑丈夫更重要。當然,也由不得自己挑,都是父母做主。靠譜的父母自然知道後宅生存寶典;不靠譜的父母,拿姑娘當交易的也不在少數,對,說的就是早已人頭落地的賈赦。
得益于靠譜的關家和同樣靠譜的李纨,這樁親事商談的很順利。鄉試結果公布,賈蘭隻是上了副榜,三年後仍需努力,兩家開始走訂親流程。
家裡又開始新一輪的修整。雖不用大修,新奶奶進門的房舍要提前規劃整理妥當,女方會來丈量尺寸陪送家具等。
大家氣象:少爺成婚自然要有單獨的院子。
尋常人家:一間新房也就夠了。
如今的賈家在兩者之間,既沒有單獨的院子,也不可能隻有一間屋子這麼寒酸。整個西廂三間都作為新房,很是寬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