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縣前年剛調來新縣令,據說是一位青年才俊。
新縣令為人十分正派,一心為民,一來就刷新吏治,改革助農,還大肆培養種植、養殖、手工等相關人才。
在這位大人的帶領下,小河縣舊貌換新顔,百姓的日子蒸蒸日上。
從縣城的布局就可以看出來,中間一條可供兩輛馬車并行的雙車道大街,整條街用青石闆鋪就,幹淨整潔,兩邊排列着各式各樣的商鋪,角落裡偶爾有小商販沿街叫賣停留。
大街上人來人往,叫賣聲,呼喝聲,小孩子的嬉鬧聲,滿滿的煙火氣息。
間或有三五成群的衙役巡邏,大家都見怪不怪,看來這裡的治安還是很不錯的。
書吏告訴她,一般小商販和周邊的百姓們都去西市擺攤,主要是賣農産品和熟食。
那邊相當于是菜市場和跳蚤市場,價格便宜種類多樣,還能買奴仆和牲畜。
東市一般是達官貴人的宅邸,那邊多高檔酒樓和高規格的商鋪,比如銀樓、當鋪、首飾鋪子、點心鋪子、酒樓等等,都在東市。
那邊的消費比較高,普通人一般不會考慮去東市。
如果要去東市擺攤,還要額外交2文錢的攤位費。
已經靠賣慘博得了一個免費的入場券,李春花沒覺得自己能在貴人堆裡占什麼便宜,當即頭也不回的奔向西市。
一進入西市的範圍,空氣瞬間嘈雜起來。
和主街的規整不同,這裡的攤位沒有什麼規劃,大多是占得哪處就哪處,占好了位置就原地鋪開一條竹席,代表這地是你的,留一條窄路方便通行就夠了。
秉持着先到先得,後來者見縫插針的原則,每天酉時之前清理幹淨自己的攤位就行。
大家的攤位都擺的滿滿當當,買東西的人要墊着腳才能避免踩到别家的席子。
不遠處還有賣藝的班子當街雜耍,一個小姑娘頭頂三個碗,單腳站在一根繩子上,底下圍了一圈人,伸長脖子瞪大眼睛,緊張的盯着那根晃悠悠的繩子。
“趙叔,咱們去那邊”
“那兒有個空位置,正好擺得下”
看了一眼熱鬧的街市,李春花眼尖看到了一處空位,左邊是一個賣針線鞋墊的老婆婆,右邊是一個賣刀具的大叔。
他們來的晚了,好位置已經被占完了,能剩下這麼個小地方,還是因為賣刀具的大哥臉上那道長長的刀疤。
眼瞅着好幾個人都看上了那個位置,但是害怕刀疤大叔,都默默去了别處。
李春花也有點發憷,但是時間不等人,再不去占位置,她們就沒地方擺攤了。
刀疤大哥看着他們擠進來,略微擡了一下眼皮,轉頭又去看别處了。
三兩下鋪好了席子,李春花把背簍裡面的陶罐拿出來,小心翼翼的放在席子上。
趙叔也把兩個小陶罐挨着大陶罐放好,另外從背簍裡拿出一包白布包好的粽葉。
幾樣東西擺好,李春花手腳麻利的用粽葉卷了一個酒杯模樣的杯子。
打開陶罐,舀出來一塊巴掌大小晶瑩剔透的涼粉,在趙叔心疼的目光中,狠心舀了一勺桃子醬澆在涼粉上,一份酸甜可口的黃桃涼粉就做好了。
此時已經到了中午,太陽高照,來趕集的人都熱的冒汗,渴的嗓子冒煙。
突然眼前出現這麼一份清爽酸甜的小食,都不自覺的停下了腳步。
她拜托趙叔把涼粉罐子吊在井裡一整夜,觸手冰涼,這會兒吃既解渴又消暑,正正好。
“娘,我要吃那個”
一個小姑娘拉着身邊的婦人衣擺,撒嬌不肯走路。
婦人的打扮普通,身上半舊的衣裙洗的幹幹淨淨,咋一看不是有錢人家,但是頭上卻簪了兩根明晃晃的銀钗。
李春花判斷這應該是縣城裡普通人家的當家主母,吃喝不愁卻沒什麼大錢,精打細算過日子。
果然……
婦人看了一眼李春花的攤子,把哭鬧的小姑娘拉走了。
“吃什麼吃,回家吃綠豆粥”
又過了小半個時辰,依舊無人問津。
李春花發現,除了她這裡沒生意之外,她的兩個鄰居,也沒什麼人來光顧。
刀疤大哥坐在小馬紮上閉目養神,有人過來看刀,還沒問價,被他冷冷一瞥,趕緊放下東西跑路。
而另一邊的老婆婆,倒是賣出去幾雙鞋墊和襪子。
趙叔看着冷清的攤子,欲言又止,李春花給了他一個安心的眼神。
“大娘,這麼熱的天,您渴了吧,吃點涼粉解解暑”
還沒等老婆婆拒絕,李春花麻利的遞過去一杯桃汁涼粉。
老婆婆趕緊放下鞋墊,擺手拒絕。
“不不不,我不渴”
“您先嘗嘗,不收您錢”
錢大娘的手裡被塞進來一杯透着涼氣的吃食,頓時有些手足無措。
這東西一看就不便宜,她哪裡吃得起。
李春花不管錢大娘的糾結,又打了一份,澆上了桑椹汁,遞給了旁邊打盹兒的刀疤大哥。
望着遞到眼前的涼粉,醬汁的香甜随着絲絲冷氣直往鼻子裡鑽。
刀疤大哥深深的看了她一眼,接過去直接仰脖倒進了嘴裡。
清涼爽滑的涼粉入口即化,Q彈的質地讓人忍不住細細咀嚼,感受那絲絲涼意。
搭配的桑葚醬甜度剛剛好,甜味包裹着舌尖,讓人回味無窮。
刀疤大哥睜大了眼睛,驚奇的看着手上空空如也的粽葉杯。
“小姑娘,你這是做的什麼,怎麼涼涼的,甜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