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你準備的書是《我的孤單,我的自我:單身女性的時代》。
我二十多歲了,還沒有男朋友,短期内也沒有結婚的打算,但我有一份工作能夠養活自己,生活中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
但是我的父母從來不問我過得開不開心,生活上有沒有什麼困難。每次回到家中,他們隻會問我一句話:“你怎麼還沒有對象?”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被父母這樣“催婚”過?
我覺得自己從小成績不錯,現在也有份事業,怎麼着也能算作父母的“小驕傲”吧?可是,隻要我還沒嫁人,在他們眼中我就是個“丢人玩意兒”。
怎麼會變成這樣呢?大齡單身女性怎麼就被歧視了呢?我到底應不應該堅持自己的生活呢?
如果你和我有着同樣的經曆,也有着同樣的疑惑,不如就一起翻開這本《單身女性的時代》。
作者麗貝卡·特雷斯坦是一位美國新聞記者,在單身女性越來越多的二十一世紀,她敏感地意識到這種現象是一種時代的反映,是一種不可抗拒的潮流。
在訪談了近百位單身女性之後,她對于單身女性的現狀、困境、奮鬥與掙紮都有了詳細的了解。
她也将三十名典型女性的故事記錄在這本書當中,希望能用她們的故事幫助單身女性們為自己的人生尋找到答案。
畢竟,單身女性正在這個本不是為她們設計的世界裡,逐漸占據了一席之地,是時候開啟一個“單身時代”了。
在這本書中,你将了解到單身女性産生的原因,“單身”不是一個讓人感到尴尬或者羞恥的身份;你将懂得雖然有些姑娘信誓旦旦地要陪你一輩子,但最終她們也會選擇嫁人;
你将知道即使選擇一個人生活,你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打造一番天地;你将明白兩個人不等于婚姻,就算結了婚也有可能感覺孤單。
所以,要不要結婚,取決于幸福與否。不是由外界來決定的,也無須别人來評價,關鍵都在我們自己。
好了,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學習吧!為什麼單身女性越來越多 ?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身邊不結婚的姑娘越來越多了?就算她們有了男朋友,也并不急着邁入婚姻的殿堂。
但是,這種情況在我們父母那輩卻不常見,他們結婚的年齡遠比我們要早,大多數人有了對象之後很快會走入婚姻。
所以,對于我們這代人的行為,他們一般都無法理解,有的父母甚至認為保持單身是一種“病”。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女孩會選擇保持單身,而且單身女性也越來越多了呢?
書中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很詳細的分析,雖然列舉的是美國社會的一些現象,但對于中國社會來說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分析,導緻這種情況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女性的獨立:社會地位的獨立、經濟的獨立和生活環境的獨立。
什麼意思呢?讓我們一一道來。
首先是社會地位的獨立。社會地位的獨立其實就是指女性能夠有獨立的受人尊敬的工作。因為當女性沒有自己的工作時,她隻能通過嫁人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就比如19世紀的英國,女性往往通過嫁人改變自己的命運,也以此來成為家族的驕傲。
簡·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中就描繪過這樣的場景:班納特太太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給她的這5個女兒都找到如意郎君。當女性開始有能力進入社會工作的時候,女性追求獨立自主的意願就萌發了,開始想要擁有對婚姻的自主權,就算嫁人也應該是出于自願。比如夏洛蒂·勃朗特筆下的簡·愛,一直保有獨立的人格,追求平等。
再以我自己經曆為例,我的父母在我成年之後就一直告訴我:我需要趕緊結婚,還得找個條件好的人結婚,這樣我才能過上舒服的日子,不用辛苦操勞一輩子。
其實他們說的“條件好”,其中很大部分指的還是經濟條件。所以,在父母這一輩當中,他們對女孩的要求仍然是“嫁個好人家”,找個“依靠”,從而使自己衣食無憂。
但是當我有了自己的事業之後,我發現我已經活成了自己想要的那個男人,我有能力獨立生活,我不用再依靠婚姻改變自己的命運了,這也是為什麼我也成為了單身女性的一員。
催生單身女性的不僅因為社會地位的改變,還有經濟上的獨立。因為有了工作,女性就有了經濟來源,也有了獨立生活的底氣。
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老處女”,單身了一輩子,被稱為“童貞女王”,這就是“伊麗莎白一世”——伊麗莎白·都铎。
她于1558年至1603年執掌權柄,終身未婚。其實議會也曾懇請她結婚,但是她說:“我早已選定了英格蘭王國作為我的丈夫。”
她也成為了“因掌握财富而保持單身的女性典型”。
伊麗莎白一世的例子也可以告訴我們,掌握一定财富能讓我們對婚姻更有選擇權和話語權。當然,我們不可能像女王那樣富有,但是支持生活已經足夠。了以上兩個原因,催生大批單身女性的還有生活環境。一般而言,大城市的單身女性要多于城鎮和鄉村。
因為大城市的工作節奏和生活節奏更加緊湊,讓人無暇顧及結婚這類事情,再加上大城市裡不結婚人的更多,這也給了單身女性更多的安全感,就好像在茫茫人群中,能輕易地找到同盟者一樣。
本書的作者生活在紐約,也是個大城市。她發現身邊的女人都在盡情地享受大都市的生活,也在盡情享受自己的單身時光。
城市給單身女性提供了更安全的庇護。
當你回到家鄉,你就會發現同齡人都已經結婚甚至還有了孩子,而父母面對這一切,自然要把壓力強加在你的頭上。
在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告訴他們你已經有了生活的底氣,無需再靠男人養活自己,你有錢、有事業,還有自己的交際圈。
有些姑娘甚至還自己買了車,買了房,當你能做到這一切的時候,相信你的父母也能夠少叨念你幾句。
如果你的父母仍然不能理解,你也不要動氣,畢竟咱們和父母輩生活的環境不一樣。你隻要明白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還有很多單身女性和你一樣在苦苦掙紮。
朋友會陪我一起單身 ?
如果你是單身,你不妨數一數你有多少個單身的女性朋友。就我而言,反正挺多的。每當父母催我結婚,我總會說:“你看那個誰誰誰,那麼優秀,不是也沒結婚嗎?”
這時候,我父母的反應往往都是:“你别和她混在一起了,不然你倆都不可能嫁出去!”
似乎我倆做朋友,會讓這種單身的氣質更加濃郁一些?父母看似沒有道理的話,其實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根據書中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穩固的同性友誼幾乎可以替代婚姻。
因為相比于男性而言,女性更渴望在一段感情當中獲得成長和心靈上的慰藉。但是,男性的情感和思想往往都是比較“粗糙”的,常常并不能滿足女性的這些需求。
同為女性的好友卻往往能夠做到。
所以,如果你的身邊有一個,甚至好幾個能夠理解你、關懷你的同性好友,那麼,結婚這件事情真是遙遙無期了。
美國有一部電視劇,叫做《欲望都市》,四位關系要好的女性生活在一起,她們保持着單身,生活卻依然多姿多彩。因為她們的情感都寄托在彼此的身上。
男人可以沒有,朋友缺一個也不行。
這部電視劇在某種程度上反應了當時美國女性的單身生活,也被現在很多女性所喜愛。
因此,友誼可以讓單身維持得更久,這并不是沒有道理。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兩對好朋友的例子。
一對是安與艾米娜。兩人在一場聚會上相遇,興趣相同,然後成為親密無間的朋友。安常常會向艾米娜請教情感、個人問題和工作問題,也從艾米娜那兒得到了幫助和建議。
安覺得自己已經從艾米娜那裡得到了“一直想要卻從男人那裡得不到的東西”。
這種狀态也給了艾米娜很大的滿足,在和安成為密友之後,她“有兩年的時間都沒有過愛情”。
如果說所有的愛情最後都會變成親情,而安和艾米娜的友情已經變成了親情,因此她們也就不再需要愛情中的“親人”了。
還有一對好朋友是作者和薩拉,她們也是興趣相投。雖然兩人并不是天天黏在一起,但卻有一種“我知道你在”的感覺。
作者說:“友情給了我成年生活中最想得到的東西——心靈相通的感覺、共同語言和快樂……我僅有的幾次戀愛,幾乎讓我心力交瘁,而我和女性朋友之間的關系卻給了我力量。”這就是友情的力量。
有位曆史學家曾經這樣寫道:“朋友不是孤立的二元體,相反,她們通常是高度發達的綜合關系網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女性的友誼不是單獨的一對一,她們可以在不同的朋友身上汲取到不同的東西,而在這種相互促進的過程中擁有更好的成長。
除了女性,其實男性也會有這種精神上的需求。
林肯就曾經有一位名為斯皮德的好友,兩人曾經多年合睡一床,而且林肯還給這位朋友寫信說:“我想做你朋友的願望是永遠不變的”。
所以,如果你與同性朋友之間的友誼足夠堅固,你可能暫時就不需要婚姻了。因為對于成年人而言,精神上的滿足遠比其他東西要重要的多。
就像作者自己曾經說過的那樣:“女性不一定要在婚姻裡成長,我們的成年生活并不孤單,我們可以成為彼此實際意義上的配偶。”
當然,這也導緻了一個問題,當你的好友們都走進婚姻的時候,下一個很可能就輪到你了。這時,你要不要考慮重新交一些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