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怎麼?”
Liya放下筷子,眼神有些迷茫,“我媽媽也曾在法國讀書……她說,她有個同學,姓許……”
許川的笑容漸漸凝固,他的手不自覺地握緊酒杯。
“她叫什……什麼名字?”他聲音低下去。
“葉薇。”
整個酒館仿佛陷入短暫的靜默。
“那可能……是我爸的……舊相識。”
兩人久久無語,像突然打開了一扇塵封多年的門。
後海的夜色漸深,燈火如織,水面映着點點光暈。許川與Liya在胡同深處的小酒館落座,二人肩膀輕輕相抵,眼神裡盡是此刻靜谧與溫柔。他們點了一壺紹興花雕,幾碟小菜,烤麸、炸灌腸、糖蒜與驢打滾,鹹香與甜糯交織,勾起Liya童年時聽父親講述中國故事的記憶。
“這裡的一切,仿佛一幅舊畫卷。”Liya輕聲說。
許川望着她,眼神柔和:“你像極了那畫中人。”
這時,酒館老闆娘忽然走近,端上一道砂鍋白肉,道:“這是咱們的招牌菜,不嘗對不起來一趟。”
Liya嘗了一口,驚訝地眨眼:“像奶奶做的鹹肉湯,但更濃郁。”
許川笑着點頭:“北方的味道,總是這麼直接又溫暖。”
酒過三巡,Liya的手機響起,她看了一眼,眉頭微蹙。
“是誰?”許川注意到。
“Leon,他在微信上發了一張老照片。”她遞過手機。
照片裡是塞納河畔,兩個身影依偎在黃昏光裡。
“他在巴黎,或許也在想你。”許川語氣平靜,卻眼神深邃。
Liya放下手機,堅定地望着他:“我在北京,在你身邊。”
那一刻,許川輕輕握住她的手。
翌日清晨,他們一同前往前門附近的北京飯店用早餐。大堂裡金碧輝煌,盡顯上世紀初的東方摩登氣息。他們點了豆腐腦、焦圈、炸醬面,還要了清炒苦瓜和醬牛肉,配上一壺茉莉花茶。
“你父親年輕時住在北京飯店對面,當年這塊地還叫東交民巷。”許川講述着父親的故事。
Liya認真聽着:“所以你父親和我母親,是在這附近上學?”
許川點頭:“是的,他們同在外交學院交換項目中。那時候你母親叫艾琳·杜布瓦。”
Liya眼神閃爍:“她很少提起那段往事。”
飯後,他們走到長安街上,看着路邊緩緩駛過的紅旗轎車,仿佛回到那個遙遠卻熱烈的時代。
下午,他們前往中國國家圖書館,查找父輩的資料。在一排泛黃的檔案中,Liya找到了一封用中法雙語書寫的舊信,是她母親年輕時寫給許父的。
信中寫道:“若有一日你我再次重逢,不在巴黎,也不在普羅旺斯,而是在你說過的那片古老的黃土地上……”
Liya久久沉默:“她是知道的,是她主動離開的。”
許川輕輕摟住她肩膀:“也許她曾想保留那份記憶最美好的模樣。”
夜幕降臨,他們又來到後海。這一次沒有喧嚣,沒有酒,隻是并肩而行。
路過一處舊照相館,許川拉住她:“我們合一張影吧。”
黑白膠片咔哒一聲,定格的是兩張安靜微笑的面龐。
“将來某一天,我們的孩子也許會看到。”
“然後說,這是爸爸媽媽的北京。”Liya輕聲回答。
燈火闌珊處,夜風溫柔如歌,人生在此刻,寫下了舊夢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