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一晚,張氏為了不被人诟病,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守靈了。
淩霄去世第七天,張氏抱着淩蕤送淩霄出殡。
也是這個時候,淩柱才想起給淩蕤起了個大名叫淩長生。
這個名字淩蕤挺喜歡的,上輩子早死沒享福,這輩子她隻想求長生享福貴。
二房現在冷清,府裡其他通房小妾都送人或者發賣出去了,如今二房就兩個正經主子,主母張氏和嫡子淩蕤,再加淩二生母李氏,淩六生母楊氏。
家裡男人死了,女人之間也沒啥可鬥的,何況淩二淩六現在養在蔣氏那裡。
張氏把嫁妝都送出去了,她雖然窮了,但是日子也好過了。
蔣氏沒再給她立規矩了,大嫂王氏也知道這個妯娌沒啥威脅了,而且有了這筆錢打點,他相公多年未動的官職就有希望朝前挪一挪了。
一個月後,淩安果然升遷吏部郎中。
進了吏部,資源人脈更好一點了。
淩蕤和張氏每個月的月銀漲了一點,雖然不多,但也夠用。
日子悠悠閑閑的過,轉眼間淩蕤就四歲了,淩柱讓淩蕤也去了家族的學堂開蒙。
淩大已經去了國子監入學,淩二淩三淩四淩五淩六還有其他不認識的幾個旁支淩家子弟都在。
開蒙了一天,淩蕤歸納出先生一天主要教以下四個方面的課程。
一是識字,先生給每個淩家子弟發了學童識字課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古代識字先生也得正字正音,教授學生漢字的正确書寫筆畫和讀音,強調書寫規範,通過誦讀等方式掌握字音。
二是書寫基本筆畫與結構,先讓學童練習基本筆畫,如橫、豎、撇、捺等,再學習漢字結構,如上下結構、左右結構等,通過描紅、臨帖等方式,逐漸掌握書寫技巧。還會教授書法工具使用,教導學童正确使用筆墨紙硯,如何握筆、蘸墨,如何控制書寫力度和速度等。
三是禮儀,教授學童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基本禮儀,如對長輩的尊敬、見面行禮、坐姿站姿等,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修養。還有教導學童在學堂中的禮儀,如對老師的恭敬、同學間的相處之道、課堂紀律等,讓學童明白學習的規矩和秩序。
四是講授簡單的儒家經典與蒙學故事
選取《論語》等儒家經典中的簡單篇章或語句進行講解,讓學童初步接觸儒家思想,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培養他們的品德和價值觀。
蒙學故事:通過講述《二十四孝》等蒙學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學童傳遞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教育他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誠實守信等。
小學生學的東西對淩蕤來說挺簡單的,但她以前是當老師的,很不喜歡不聽課的學生,所以即使這些東西很容易就懂,淩蕤也在認真聽講。
尊師重道她一直奉行。
這些課程裡,她最認真最努力的就是練字。
學完三字經第一段,先生開始抽背,淩二一字不錯全背完了,淩三一句都背不出,明顯是個學渣,淩四淩五也是個學渣,兩人磕磕絆絆背了幾句,半斤八兩,這三個都被先生打了手闆,淩六挺喜歡表現自己的,正着背完了還倒着背,惹得先生刮目相看。
淩蕤努力背了三分之二,先生沒有說什麼,讓淩蕤坐下了,不賞也不罰。
她這輩子人生規劃很清楚,好好活着好好苟,她的身份注定了英國公府的榮耀跟她沒啥太大的關系,她也不可能去參加科舉入朝為官,所以平庸一點對她來說是好事。
淩柱請了文先生,還請了武教頭,教授淩家子弟十八般武藝,弓馬騎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