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我要做太後 > 第19章 第 19 章

第19章 第 19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娘!" 她撲了上去。

待女兒說明來意,劉耘娘颔首允準:"楊氏的廚藝我也看在眼裡,有她相助再好不過。空着的耳房收拾下,就讓她們住下。"

這幾日楊氏掌勺,也讓劉耘娘備感輕松。阖府上下得廚藝皆屬平常,偏楊氏就能做出酒樓水準的菜肴,衆人啧啧稱奇。甚至詢問廚藝這般了得,怎麼不自己開個小吃攤呢?

楊氏苦笑道:"不是沒有嘗試,隻是我一個寡婦抛頭露面,總會有市井無賴來滋擾,攤子被砸了兩回,也就死了這份心。"

她們這才知曉楊氏的難處,即便青天白日,也會有人尋上家裡上門騷擾。劉耘娘長歎一聲:"寡婦門前是非多,這話半點不假。"

"便讓大丫與青棗同住,楊氏婆媳三人住那間空的耳房,如此也寬敞些。" 劉耘娘斟酌道,"大丫與楊氏的月錢照發,她阿婆的工錢便以房租抵了。這耳房也是空置,算物盡其用。"

這般安排,她們肯定是吃虧,等于管吃管住還另付雙份工錢,其中一個還是未成年的丫頭。但劉耘娘也有考量,楊氏母女四人孤女寡母,手無縛雞之力,現在手頭裡又有了錢,住在城外貧民窟有些危險,不如接入府中,收納為自己人。

"謝謝娘!" 吳悅喜不自勝,行了個利落的福禮便往外跑,這下可以安心的背書去了。

也就三四日,楊氏一家四口就搬了進來。

其婆母李二娘的廚藝雖然沒自己兒媳做的好吃,卻比劉耘娘做得強許多。

而路與終于應聘上崗,成為吳父的貼身随從。沒錯,自吳父擢升七品指揮使,依例可配置二至三名親兵護衛,負責日常事務與護衛。此前申報的名額一直沒有批複,直到近日才下了正式允準,路與從此也算吃上了皇糧的人了。

那麼新的難題就随之而來,路與跟着吳父上職去了,以後每日如何送兄妹二人上學?如果隻有吳夏一人尚可騎馬,偏還要帶上小妹,便隻能以牛車代步。

路伯本欲代子護送,卻被吳父攔下。

"老張頭雖斷了右臂," 拍着獨臂舊部的肩膀,吳父朗聲道,"當年對抗西夏,單臂持槊連挑三員敵兵!駕車這點小事,豈在話下?"

于是每日卯時,獨臂張阿牛便候在吳府門前送他們上學。午間先從石府接吳悅返家,申時又至石府接吳夏回家。

這麼一來一回往返數次後,石介也知道給她們駕車之人,是他們爹麾下傷殘士卒,還特意出來與張阿牛交談,詢問了像他們這種傷殘士卒的具體安置措施。

北宋實行募兵制,士兵終身為兵,因傷病無法服役的可以轉為剩員,但是隻會發放一半俸祿。自願解甲歸田者,朝廷一次性發放3石(約317斤)粟米,并分配荒田,提供農具和種子。若士卒戰殁或因傷緻死,家屬每月領取3鬥米(約31斤)的救濟糧,并且免除賦稅。

然而這個政策卻很難執行,因為北宋 "不抑兼并",荒田開墾成本高昂。荒田需三年以上才能改良耕種,而墾成良田後又常遭豪強侵奪。所發粟米僅能果腹,日常生計仍需貨币開支,大多數人僅能勉強維生。

這種 "養兵百萬,老弱雜糅" 的局面,使軍隊戰鬥力嚴重下滑。範仲淹戍守西北邊疆期間,親曆對西夏、遼作戰,深刻認識到冗兵與低效并存的積弊。

基于對北宋軍事積弊的深刻認知,他在慶曆新政中提出軍事改革方案。針對"将不識兵、兵不識将"的更戍法,他用 "将兵法"代替,将邊防軍劃分為若幹指揮單位,由固定将領長期訓練指揮。針對冗兵導緻的财政危機,又主張"築城屯田",在西北沿邊修建大順城等軍事堡壘,推行士兵墾荒自給制度,"使士卒自耕以食,減饋運之勞"。

這些改革舉措短期内顯著提升了西北邊防戰力,秉持的“以戰促和”思想也扭轉了宋軍被動防禦局面。

範仲淹的軍事改革,與後世國際關系中的奉行的戰略理念,“戰場上打不赢,談判桌上談不攏”和“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這場觸及官僚集團既得利益的改革,因保守派的激烈反對而夭折,最終在政治鬥争中全盤廢止。

石介作為範仲淹《答手诏條陳十事》的堅定支持者,甚至因此被人陷害結黨而罷免。雖然閑賦在家,其人還是心系朝政。眼見朝中反對聲浪日甚一日,他還特意去範府探望,卻發現昔日銳意改革的名臣竟也愁眉不展,竟不複往昔激昂之志。

慶曆年間,為應對遼與西夏的軍事威脅,北宋禁軍與廂軍總數達一百二十五萬,軍費開支占财政支出七成。冗兵問題正是新政試圖破解的困局,故而石介見到張阿牛這樣的傷殘老兵,特意來了解軍中實情。

望着獨臂老兵在府外站崗,雖斷一臂仍軍姿挺拔,石介已經佩服不已。他在交談中也得知兵卒們都生活艱辛,可是朝廷大筆的錢發下去了,國家财政瀕臨崩潰,士兵們又過得悲慘,這到底又是哪裡出了錯?他堅信新政改革是必要的,但是為什麼就推不下去呢?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