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我要做太後 > 第1章 第 1 章

第1章 第 1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慶曆四年(1044 年)四月二十五日,皇第八女齊國公主薨。靈柩暫厝于都城西普濟佛寺,以待下葬。仁宗皇帝悲恸不已,下诏追封其為韓國公主,且連續兩日不臨朝聽政。

朝中大臣或私下議論,認為皇帝哀思過深,顯見對張氏榮寵過盛。衆皆言:“夫女寵太甚,則儉德易虧;恩澤偏私,則讒言易入。”

後宮亦掀起波瀾。初時,禦侍宮人閑時私下議論,提及皇八女生母 —— 甯華殿張美人,四年連生三女皆夭折,謂其 “無福無德”。原正二品淑媛自請降為正四品美人,又刻意違禮為皇八女求取小名,終未能保全皇女,衆人皆歸咎于張氏平素驕橫無度,僭越禮制,不敬中宮所緻。

這些流言蜚語,如同插上翅膀的飛鳥,向着四面八方疾飛後,傳入尚局二十四司,又飛入各宮貴人耳中,終至坤甯殿。

曹皇後以宮中有訛言惑衆者,立即召遣司言傳谕曰:“若輩勿以浮言相煽,吾能辨忠奸。”一向秉持“以威肅内”管理風格的中宮,以強勢的态度迅速平息事态,令謠言不能互相煽動,也為平息帝王之怒。

可是,這才哪到哪呢,也沒人有後世眼,再過幾年,還會上一台大戲。在張氏以貴妃之身身死,正宮曹皇後尚在時,仁宗還要追冊為後,打破儒家傳統的一夫一妻制,在朝堂内外、鄉野林間都引發極大的震蕩。

據史書載,仁宗罷朝7日,親宿皇儀殿守靈,溫成皇後張氏的葬禮“費金帛無算”,連兩府(中書、樞密院)亦不得入宮。

中書主政,樞密主軍,這一個是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國家日常政務決策與執行,相當于“政府”;另一個是最高軍事機構,獨立于中書門下,專掌軍務,與中書并稱“二府”。

仁宗這自斷耳目,放棄權柄的行為讓人頗為費解,還好當時朝内能人輩出,政局整體穩定,無内憂外患激化矛盾,短期權宜不至失控,隻能讓人深刻感受到其情感宣洩。

除此外,仁宗還要求百官緻祭,那可是“禦史台先設次,俟靈駕過,群臣素服,班台前北向再拜,舉哭,十五舉音,止哭,又再拜。”

禦史台是當時最高的監察機關,承擔監督百官、糾察朝政的重要職能,當然也承擔禮制維護與朝儀監督。

所謂“禦史台班次”,也就是說禦史台先設置靈位,等到溫成皇後張氏的靈車經過,群臣要穿着白色的喪服,在台前分列站立,面向北方行兩次拜禮,然後放聲大哭,以固定的節奏和次數,哭十五次後,才能在禮官示意下停止哭泣,接着還要再行兩次拜禮。

怪不得後世評論,這是寫在史書上的偏愛。

東京城内,也有不少平頭百姓紛紛在飯桌之上,私闱之内,把張氏怙寵上僭,幾危皇後當起談資。讨論起張氏究竟如何貌美,官家與這張氏究竟如何在宮闱内嬉戲,什麼每至酒酣,奏樂徹旦,跟自己親眼看到似的。

此時,城外道上,三輛牛車迤逦而來,每輛車上各有一魁梧大漢駕車,首車坐着當家夫人和婆母;中間車廂内,一名幼女被一老婦抱着,身側還有一丫鬟打扮的少女;最後一輛車裡則裝滿了家私,一老一少騎馬随行押後,一行正緩緩駛向東京外城南熏門駛去。

這南熏門是東京城外城的正南門,由南而來的車隊、人群一般都從此門入城。

北宋都城為中國古都史上著名的三重城,由内而外依次為皇城、内城、外城。

皇城為皇帝理政與後妃居住的核心區域,南門為宣德門,北門為拱宸門。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