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娘生辰那天,李清平天還沒亮就起身洗漱梳妝,簡單用了點點心後就領着大姑娘進宮。宣親王要上朝就不和她倆一道去後宮,等散了早朝再去慈甯宮接人。于是
前後兩駕馬車過了宮門就分開。
今日皇太後特意将嫔妃請安的時辰推後一些,就為了先見見大姑娘,和她說幾句話。
李清平和大姑娘到的時候,慈甯宮已經有女官候着,引着二人進殿,又有小宮女伺候茶水點心。不過作為親王妾室,李清平隻得一個小矮繡凳在角落坐着,大姑娘則是被引到上方宮椅上落座。
其實李清平對此已經是意料之外了,她原以為她會被随意給個支踵跪坐整個時辰呢。
等了好一會,皇太後才徐徐從裡間行出,李清平二人趕忙起身行禮。
皇太後去歲時已過了六十大壽,兩鬓花白,是個看着和藹的老太太,笑眯眯讓她們起身,還讓大姑娘近前去,能叫老太太仔細看看。
“好孩子,是叫钰瑾?果真和你阿爹像極了。”
皇太後瞧着大姑娘的面龐,不由感慨。
宣親王齒序是皇三子,卻是皇帝的長子,上頭隻有德恩公主和懷文公主兩個姐姐。當初獻妃生育後身子不好,皇太後幫着養過一段時日,對幼年時期宣親王的模樣倒是記得一清二楚。再一看,大姑娘這孩子真是随着阿爹長了。
自己親手養大的孫子終歸情感不同,大姑娘這個曾孫女又長得那麼像宣親王,皇太後滿心歡喜,摘下手腕戴着的玉镯子遞給大姑娘。
“小姑娘不好戴這個成色的镯子,顯得老氣,回頭曾祖母送你些更好的。這個就拿着把玩吧。”
大姑娘甜甜地向皇太後道謝,乖巧的模樣又叫老太太歡喜。
這些個随手的賞賜自不是給大姑娘的生辰賀禮,那未免太看不起人,皇太後後邊又賞了不少合适小姑娘的頭面首飾。
李清平坐在下首,不能随意打量皇太後和慈甯宮,低頭斂眉,隻兩邊耳朵聽着皇太後在過問大姑娘平日吃穿用度各樣,說着說着,總算提到李清平,讓她沒一直幹坐着了。
“如今钰瑾養在你身邊,養得極好。”
大姑娘在旁也說:“姨母待我很好的。”皇太後和藹慈祥,她就膽大說了許多平日與李清平相處的事情、姨母有多麼多麼好啦之類的,最後還說:“姨母的西洋算數極好,她隻看一眼題目就說出答案來了。”
聞言,皇太後倒是驚訝:“李夫人還對西洋算數有所涉獵?”
李清平連忙跪下來行禮恭敬回答道:“回太後娘娘的話,妾往日在閨中跟着族學的夫子學過一段時間。”
皇太後看着李清平,看到大姑娘都心驚,害怕自己是不是起錯了話頭惹惱了老太太,還連累到了姨母。
但好在皇太後最後笑着說:“看來李夫人是個有才學的,不錯。”
後邊皇太後又問:“宣親王妃近來身子可好?”
李清平如實說了宣親王妃近來的狀況,面上有妾室對嫡妻的敬重也有作為妹妹對姐姐的關心擔憂,皇太後暗自點頭,對她并無過多挑剔。何況大姑娘也是真心喜歡這個姨母兼庶母的,一開始大姑娘還害怕她,不斷看向李清平尋求心理安慰,皇太後看在眼裡。既是如此,做老祖宗的就沒必要為難一個親王夫人了。
老太太賞了李清平一些平常稀松的物件,也算是對她養育大姑娘的中肯。
最後時辰差不離了,皇太後就命人帶李清平去偏殿歇息。
見她離開了,大姑娘眼光一直跟着。不過她也知道自己不是李清平,這會兒卻是離不開的。李清平注意到了,也隻能是朝孩子寬慰安撫一笑。
李清平這屈了一個時辰的腿終于是得以放松放松,畢竟那個矮敦子雖是坐着,但要時刻注意儀态,還是挺累人的。
李清平剛在偏殿歇息不久,外邊就相繼傳來動靜。
除了皇後,先來到的是惠嫔、淑嫔兩個嫔位,再是德妃穎妃慶妃三個,都帶着各自宮裡的低位嫔妃。就是後邊襄、甯、恭、蘭這另外四個住得遠的嫔位也來了,還是沒見獻妃。
這讓各路嫔妃心下暗自嘀咕,就連偏殿裡的李清平也不免焦急站起身轉圈:獻妃可是大姑娘親祖母,卻遲遲未到,這叫大家如何想?獻妃這是不喜大姑娘?可那是宣親王捧在手心上的長女,獻妃這般做不是在打親兒子的臉面嗎?且不說宣親王,這般做法讓大姑娘在那裡也是尴尬不安,指不定其他娘娘如今就在看笑話。
真是誰養的誰心疼,李清平光是想想就酸楚得很,思忖着大姑娘受了委屈,回府後該如何叫人開心起來。
後邊皇後儀仗到了,皇後人快進殿了,獻妃才姗姗來遲。
李清平在偏殿也隻能知道這些,旁的一概不知,隻希望大姑娘一切都好,可别叫娘娘們為難了。
再後邊,前朝那邊下了朝,禁鞭抽地的聲響一來,李清平就知道是皇帝到了,宣親王必然也是跟着的。李清平就放寬心了:有宣親王這個親爹在,大姑娘在娘娘堆裡肯定會自在許多。
李清平呆在偏殿,早上僅吃過幾口點心并喝了一盞茶水,如今是有些餓到頭暈眼花了。但她知道自己沒資格在這宮裡使喚奴才上吃的,隻能是偶爾抿一口蜜水撐着。
好在大半個時辰後,有宮女知會一聲宣親王帶着大姑娘在外頭等她:終于是可以出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