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是第三次了。
第一次,他以為是工匠疏忽;
第二次,他疑心有人中飽私囊;
第三次……
時钺望向帳中渾然不覺的蕭景桓。
年輕的親王正為新的戰法興奮,指尖在沙盤上劃出淩厲的弧線。他永遠不會知道,東宮的批複背後藏着怎樣的深意,也不會明白為何最近軍饷總遲來半月。
“将軍?”親兵遲疑道,“要不要禀報殿下……”
時钺搖頭,劍刃歸鞘時“铮”地一聲響。
帳内的肅王擡頭:“時副将?進來喝酒!”
夜風吹散歎息。副将掀簾而入時,臉上已換上慣常的笑容:“殿下,時辰不早了,該歇了。”
成和十五年的雪,來得比往年都早。
東宮太子病逝的消息激化了帝王與親王的矛盾,手握兵權的蕭景桓尤其受到忌憚。狄人騎兵如黑潮般湧來時,負責斷後的三百死士連把完好的槍都沒有。
槍頭是出發前才發的,刃鋒鈍得能照見人影,戰甲早已殘破,根本無法上陣。有個年輕士兵嘟囔了句“這怎麼打”,被時钺抽了一耳光:“用牙咬也得守住隘口!”
他們真的用牙咬了。
當狄人的鐵騎第三次沖陣時,有個斷了右臂的士兵撲上去,生生用牙齒撕開敵将的喉嚨。時钺親眼看着那孩子被亂刀分屍,至死還咬着塊血肉。
三百人,從子時守到寅初。
天明之時,時钺跪在烽燧台的殘垣下,指尖蘸着不知道哪處傷口滲出的血,在撕下的戰袍内襯上一筆一劃地寫:
“臣時钺,永甯侯府嫡長子,弱冠從軍,承父志以報國恩……”
血在粗布上洇開,像凋零的梅。
“肅王殿下天縱英才,臣親見其自黑水谷一役後,愛兵如子……”
狄人的馬蹄震得大地都在搖晃。三百死士的屍首橫陳在隘口,積雪覆在他們年輕的眉眼上。
“然械庫有異,臣三奏東宮而未果……”
筆鋒突然顫抖。他想起弟弟時戬寄來的家書,前線需要擅長防守的将領,父親最後一次披甲出征。
這确實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場仗,年邁的武将在混戰中揮舞着早已鈍了刃的長槍,當親兵們尋到他時,已然化作一具被亂箭貫穿的軀體,倒在浸透鮮血的沙地上,再也沒能回到那座他用半生守護的城池。
“今三百兒郎殁于王事,臣無顔獨活。”
最後一句幾乎力透布背:
“時钺叩謝天恩,愧對将士,負了肅王殿下。此生怯懦,唯願來生,再為殿下效犬馬之勞。”
雪粒突然砸在“來生”二字上,暈開一片猩紅。
時钺猛地将血書湊近火折子。火苗剛舔上布角,一陣狂風卷着雪沫撲來,竟将火生生掐滅。布帛隻剩焦黑的邊緣,内文卻清晰如刀刻。
“也好……”他苦笑,掏出貼身藏着的鸩酒,“總得有人……給侯府報喪。”
仰頭飲盡杯中酒,仿佛看見父親在校場朝他招手:“阿钺,這一招要用巧勁……”
阖眼的瞬間,時钺聽見遠處傳來援軍的号角聲。
太遲了。
驿馬将半焦的血書送回永甯侯府那日,肅王正在三百裡外追擊殘敵。
他收到戰報隻說“時将軍力戰而亡”,便紅着眼折斷了狄人使者的旌節。沒人告訴他,時钺的铠甲幹幹淨淨,連道刮痕都沒有,而戰甲下的屍身卻千瘡百孔,血肉模糊。
就像沒人告訴他,那三百士兵的槍頭,早在接敵前就全斷了。
時钺死後,肅王沉寂了很久。
那把永甯侯府的斷劍被送回侯府時,蕭景桓親自扶棺三百裡。他在靈前擺了三壇烈酒——一壇敬時钺,一壇敬三百死士,最後一壇灑在黃土裡,祭所有回不了家的亡魂。
北疆的風雪漸漸凍住了他的笑容。直到——
“阿桓!”
齊王蕭景琰單騎闖入軍營,大氅上還帶着未化的雪。他面容凝重地遞給蕭景桓一封密信。
看着信上的内容,蕭景桓怔住了。
帳外風雪呼嘯,恍惚間,他仿佛看見時钺站在燈影裡,欲言又止地望着他。
“三哥是說……”他嗓音沙啞,“先帝駕崩,衛丞相擅立幼主?”
“何止!”蕭景琰面色沉重,“這亂臣賊子,連玉玺都敢私藏!”
——沉寂多時的心,突然竄起一簇火。
蕭景桓拍案而起,蟒袍帶翻酒盞。陳年的烈酒潑在沙盤上,浸透北疆的山川河流。
“我在外督軍,竟不知朝中還有這等奸佞!”他眼底燃起久違的光,純粹熾烈如少年時,“趁着新帝年幼就敢禍亂朝綱——”
帳外突然傳來整齊的甲胄聲。親兵們不知何時已列陣待命。
蕭景桓抓起佩劍,劍身寒芒在燭火下熠熠生輝,“三哥放心,我這就帶兵前去!”
“——清君側!”
兵臨城下那日,八歲的幼帝蜷縮在龍椅上,明黃袍角拖在地上,沾了灰。
“謀反……你們要謀反!”衛闌下意識往後踉跄半步,官服下擺卻被蟠龍柱的雕花勾住,整個人跌坐在冰涼的青磚上。他僵硬地指着龍椅方向,帶了翠玉扳指的手在空中虛抓兩下,喉間溢出破碎的嗚咽:“陛下,臣……”
殿門轟然洞開。
蕭景桓按劍而入。他看見幼帝驚恐的眼睛——那麼像自己早夭的妹妹。握劍的手突然僵住了。
“阿桓。”蕭景琰在身後輕喚。
就是這一聲,讓幼帝徹底崩潰。孩子尖叫着逃向後殿,玉冠跌落,碎成兩半。
三個月後,幼帝病逝的訃告與蕭景琰的登基诏書一同頒行天下。
蕭景桓站在新帝身側受賞時,恍惚聽見有人議論:
“聽說小皇帝是被吓死的……”
“胡扯!分明是衛闌那老賊下的毒!”
“肅王殿下?”禮官小聲提醒,“該您獻劍了。”
蕭景桓回過神,将佩劍捧給龍座上的三哥。陽光透過殿門,照得劍鞘上新鑲的明珠熠熠生輝——那是他特意找來,本要送給時钺賀壽的。
金柝夜警二十年,未見人間有弓藏。
少年意氣酬君死,不識君王忌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