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相信了你是翠兒?”
曹沖的臉上沒有絲毫多餘的表情,但深邃的目光卻隐隐露出銳利鋒芒。
“是。”翠兒跪在地上,視線低低落在曹沖的膝蓋上,不敢擡頭,“奴婢按照七公子的吩咐,假稱是服侍了袁娘子六年的貼身婢女,袁娘子并沒有提出疑義。”
但這個婢女完全是曹沖憑空捏造出來的。
曹沖嘴角勾起興緻盎然的微笑。
據曹沖所知,袁媛身邊根本就沒有出現過叫翠兒的人。這個臨時找來客串的“翠兒”也是曹操手下傷殘老兵家的女兒,來曆十分清楚,跟袁家毫無交集,與袁媛更是從未打過照面。
但袁媛很輕易地就接受了翠兒是她貼身婢女的說法。
如同她很輕易地編造出乳母教會她方言。
明明是漏洞百出的謊話,卻能得到袁媛的認可。
——前者暴露了她的天真輕信,後者說明了她的疏漏草率。
曹沖合理推測,袁媛恐怕連他們以前見過面都不知道。
把方言的來源推到乳母身上,一是因為袁媛的生母是劉夫人娘家的家生子,劉夫人獻上兒媳甄宓後便火速改嫁,至今仍活得好好的,所以袁媛生母的過往經曆根本經不起細查。二是因為袁媛出生時,袁家并沒有恰好處于哺乳期的家生子,隻能在府外尋找合适的仆婦。她的乳母是劉夫人從人市上随意買回來的,如今人已入土,死無對證,正好适合袁媛發揮。
她完全沒料到曹沖認識她的乳母。
如今仔細回想,邺城被破那天久别重逢,袁媛表現得也如同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一般,根本就沒認出曹沖。
但她怎麼會沒認出來呢?
如果她是真的袁媛,她怎麼可能認不出來?
曹沖雖然不太在意外貌長相,但也知道自己英俊遠超常人。時常有女子見他一面後心心念念。袁媛與他早年間時有往來,無論如何,都不該對他毫無印象。
某種可能呼之欲出,但因為太過靈異駭俗,令曹沖不得不慎重對待。
“有請華佗先生。”
曹沖博覽群書,記得在華佗所著《青囊書》書稿中,曾提到有一種失憶症,患者往往會忘記前程往事,有的甚至會連自己姓甚名誰都一同遺忘。
單看書中描述的症狀,倒是與袁媛的狀況有些相似。
但華佗行醫五十載,接診過的失憶症屈指可數,這并不是一種常見的病症。
“失憶症多發于年過花甲的老者,患者通常記憶衰退,遺忘近事的現象尤為突出。嚴重的病患後期會發展為失語、失智及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華佗醫術精湛,因為能顯著緩解曹操的“頭風”症被曹操強留在身邊,不得自由。他喜好鑽研各種疑難雜症,日常卻隻能為曹操的姬妾兒女診治頭疼腦熱,頗為大材小用。難得遇上新奇病症,顯而易見的見獵心喜。
“何人患上了失憶症,不知可否讓老夫診脈?”
“是一名女子,恐怕不那麼方便。”男女授受不親。雖然華佗年逾六旬,很多時候已不需避諱男女大防,但曹沖仍然吩咐婢女将絲線的一端綁在袁媛的手腕上,另一端拉出房外,交由華佗“懸絲診脈”。
躺在床上的袁媛連華佗的長相都沒能看到。
那可是活的華佗!
袁媛内心土撥鼠尖叫。
她真是出息了,普通的感冒發燒竟然能請動中國曆史上的神醫聖手,以後回了現代,她能把牛皮吹破天!
要不是床邊杵着曉露、晨曦,門口還有曹沖親兵把持,袁媛真想沖出去拜一拜這位醫學界的老祖宗。
房外,老祖宗放下絲線,開口欲言。
“慢着!”曹沖截住話頭,将華佗引入旁間。
華佗眼眸中閃過幾縷不解,但他行醫數十載,見過許多宅門陰司,知道給達官顯貴們問診,最重要的就是不該問的别問。
因此很快就斂去了疑惑,就病論病道:“從這位女子的脈象上看,她神思清明,并未患有失憶症,隻是有些風邪入體,故而生出了些頭疼身熱的症候,不甚要緊。老夫為其開三帖發汗藥,幾日便可痊愈。”
見曹沖沉思,華佗猜測:“高燒可能會引起神志不清,特别在睡眠狀态下,不少患者都會渾噩、說胡話,與失憶症有幾分相似,恐怕是因此引起了七公子的誤會。但老夫可以打包票,這位女子隻是偶感風寒,小病而已,七公子不必過于擔心。”
曹沖皺眉:“不知先生是否讀過《戰國策》?”
“并無。”華佗醉心醫術,對史書不感興趣。
曹沖解釋:“《戰國策》中,記載了一個名叫趙簡子的男人。他的生平履曆無甚特殊,死後三年卻突然歸來,靈魂附身在一個妾的身上,把兒子趙襄子吓得不輕。”
“先生怎麼看這個故事?”
“借屍還魂嗎?”華佗捋捋胡子,恍然道,“老夫早些年在鄉間做遊醫時,曾見過一老妪施法,引鬼附身活人,以解其父母相思之苦。依老夫所見,此不過是騙術。被鬼附身的活人雖然精于僞裝,言談舉止扮得與死去的男子一模一樣,但老夫觀其氣色,聞其嗓音,便知其中蹊跷,可憐那對老夫妻将一腔慈愛喂了騙徒。”
曹沖聽出華佗的立場:“先生不信世間有人能借屍還魂嗎?”
“不信。”聯系曹沖對失憶症的懷疑,華佗猜出曹沖的疑慮,誤以為是内宅女子争奪郎君愛慕的手段,不屑道,“人的身體由血肉和骨骼組成,生老病死是自然之道,一旦生命終結,血會凝固,骨會脆弱,肉會腐化。死亡即終結。沒有人能讓已經凝固的血液重新流淌,也沒有人能夠讓已經逝去的生命,在另外一個身體裡重生。”
作為外科鼻祖,華佗連屍體都敢解剖,自然不信鬼魂之說。如果他信仰谶緯學說,就不會成為醫生,而該去當個煉長生丹、化邪驅鬼的方士了。
“七公子可知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