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體順着水流飄遠,他跟着屍體走了許久,直到沒有陸地這才停下,遠遠看着屍體越來越遠。
回來之後他又添了香料和糌粑,然後轉身離開。
沈翊一時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此刻看到的這一切,他曾經聽說過藏族有“水葬”可是對于動物的第一次親眼見到。
尼瑪旺堆也是等孩子坐電動車離開之後才回到他們休息的地方。
下午七點左右的時候來了一群人,他們手裡拿着繩子有些是牽牛回家,冬天溫差大一些身體不好的牛放在這裡會感冒,治病對它們來講也是一種折磨。
年輕小孩和老人被接走時一些牛緊緊跟在自己主人後面似乎在訴說着不滿或者愉悅,至于是什麼作為旁人的我們猜不出來。
九點的時候已經沒有人了,之剩下他們兩個人和一群強壯的牛。
尼瑪旺堆關上欄杆的大門,沈翊穿上已經曬幹的鞋子,騎上摩托車在日月星辰的陪伴下趕回去。
途徑一塊農田,有一位大姐穿着防水靴對田地放水,聽尼瑪旺堆講這是‘冬灌’後面還要進行‘春灌’。
尼瑪旺堆大聲呼喊對方,“姐尼瑪”【此處藏語,按照藏語的叫法寫的跟漢語不太一樣。】
對方大聲回了他什麼,沈翊也聽不懂,随後他停下車隊沈翊說:“你等我一下,馬上就好。”
很快他帶着一個孩子重新回到他跟前。
那個孩子看上去十幾歲的樣子,蘋果肌附近通紅通紅的,看上去是冷的,沈翊握住他的手卻發現他的手十分暖和。
尼瑪旺堆對着孩子用藏語說了什麼,他十分乖巧地點頭,他被尼瑪旺堆抱在懷裡,面相尼瑪旺堆,兩人眼神相對;小孩子露出虎牙對他笑。
一種很淳樸的笑。
他用蹩腳的漢語說:“哥哥,你長的真白。”
沈翊被圍巾包裹着,隻能眯着眼睛對他說:“謝謝你,你也很可愛。”
這時小男孩搖搖頭說:“我這是帥氣,不是可愛。”
沈翊被他反駁的立馬附和道,“你真帥氣。”
小男孩也點點頭說:“我是家裡最帥氣的孩子,隻有我敢在黑夜跟着媽媽。”
沈翊不自覺的靠近他問,“那爸爸呢?”
小男孩皺着眉似乎在想這個該怎麼回答,這時被兩人隔在中間的尼瑪旺堆提醒道,“抓好我,前面的路很陡。”
他用藏語和漢語重複了一次。
前面的路段是充滿細沙的土路,對于摩托車來講車速太快容易發生車禍,連尼瑪旺堆都放慢了速度。
等他們到家中的時候,被他綁在懷中的孩子早就睡着了。
尼瑪旺堆眼含笑意抱緊了孩子,帶着他上樓了,還不忘小聲提醒身後的沈翊小心地面。
他們上樓時米瑪阿姨還沒有睡覺,她坐在火爐旁邊左手拿着佛珠右手拿着轉經筒,嘴裡念着經;屋裡十分暖和。
她見他們回來後,放下手中的東西,起身給他們倒滿了酥油茶,專門給沈翊泡了一壺茶。
她小心翼翼接過尼瑪旺堆懷中的孩子,把他放在用羊毛織成的床上,小心翼翼脫掉他的衣服,蓋上棉被。
米瑪阿姨弄完這些轉頭又給他們裝滿香爐,還不忘用藏語跟尼瑪旺堆交流。
他們之間的交談沈翊一直容不進去,他隻能規規矩矩地坐在火爐傍邊喝着茶。
他們今天晚上吃的是很像刀削面的面食,不過這個似乎是從尼泊爾進口的,賣相很像。
十一點半吃完晚飯他們準備睡覺。
沈翊還是好奇為什麼要接那個小男孩,因為詢問道,“他是你們的親戚嗎?”
尼瑪旺堆刷完牙搖搖頭道,“不是。”
“她是我們村的,丈夫在外打工很少回來因此家中的一切事情是由她一個人來進行管理,能幫就幫一點,而且孩子這麼小就算嘴上說着不冷,可是腳底早就涼透了。我遇到她,我會把孩子接回來住一晚。”
尼瑪旺堆把洗漱用品放回桌子上,無奈道,“這就不得不提所有人在謬視的所謂壞習俗——一妻多夫制。很多人以為這個夫是來自不同家族的,其實并不是;這隻是一個女孩嫁給了一對親兄弟,這跟我們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系,随着時代的流逝這種關系早就該消失才對,可是現在是21世紀了現在還是有很多地方存在這種情況,發達地區也不例外。”
沈翊這才想起曾經在一門社會學的課上一個藏族女孩異常堅定用科學的角度分析這種現象的時候。
對方對這種情況的存在是無法避免的态度,同時他也對西藏的女性有很清晰的分析。
她一個人從遙遠的西藏到内地求學也是廢了很大的力氣吧。
尼瑪旺堆雙手把香爐放進床裡繼續道,“一來,是因為現在的女性不願意嫁人,二來,是女性比男性的人數少再加上女性意識覺醒之後更願意走出去,而不是停留在這裡;我姐姐也是有很多人過來求婚但是她不願意,她是個不婚主義者。三來,在我們這種半牧半農的地區,勞動力顯的尤為重要;為了與時俱進家中是有兩個男孩子的話那麼一個在外務工一個在家幫助妻子;妻子也不會很累。但是隻有一個男性的家庭女性的生活壓力會很大,她不僅要照顧家中的老人還要照顧孩子,還要織布,給農田放水,除雜草等等。”
他歎了一口氣道,“我本人是對一妻多夫制沒有任何的看法,因為我就是在這裡出生的,比起很多人肮髒的思維,我更多看到的是一個家庭的運作模式以及生存方式。”
“總之就是這樣,她家就她一個人在勞動,我們能幫的就幫一下。”
沈翊聽完在記憶中那個女孩的觀點又清晰了不少,她最後總結的是“不管怎樣,現在很少有人願意嫁人,起碼他自己不願意。他是個不婚主義者。”
沈翊點點頭道,“一個地域有屬于他的生存模式,我們隻能去尊重他。”
尼瑪旺堆點點頭道,“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