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古代生活日常 > 第11章 第11章

第11章 第11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楊氏族長言說自己族中有一女,十五歲時父母雙亡,為了撫養未成人的幼弟長大,此女與未婚夫解了婚約,自願留在家中不願嫁人。

現今弟弟長大成家,姐姐卻耽誤了花信,如今已經二十二歲難尋婆家。

何大人一聽,這女子倒是适合自己。

他妻子去世之前為他生下一兒一女,長女已經快十歲,兒子則已六歲有餘,都是正需要人教導的年紀,尤其是長女再過個幾年便得尋婆家。

世家大族都講究喪婦長女不娶,他的長女若是無母親教導,将來好婆家難尋。

自妻子去世後他出了一年妻孝,身邊就沒斷過給他介紹繼室的,隻他畢竟是正經進士出身,一縣父母官,也沒人敢給他介紹和離的女子或是喪夫的寡婦。

盡皆是些十五、六歲正值花齡的少女,比他女兒大不了幾歲,如何承擔得起做母親的責任。

而這女子,雖是未嫁之身,但年齡合适,又獨自撫養弟弟至成人成家,定能幫他教養好一雙兒女,真是再合适不過的人選了,便欣然同意。

待楊氏女過門後,果然主動将何大人的一雙兒女從何大人老家接到身邊來,親自為他們操持衣食起居,教導何大人的女兒如何理家治事,還把何大人的兒子送到楊氏族學附學。

後來楊氏女自己誕下龍鳳胎,有了一兒一女依然處事公平,對原配的子女别無二樣,因此極得何大人信重。

她開口說族裡弟弟有一同窗中了秀才,才學不錯但考運欠佳,鄉試幾次不中,以緻家中貧寒無以為繼,便想暫且放下舉業求個營生承擔養家之責。

何大人一聽,覺得這辛長平是個明白人,能考中秀才才學已經可以了。

他見多了那些人到中年甚至白頭花眼的老翁,在舉業上不得寸進,卻死活看不明白不願放棄,一門心思隻為科考,絲毫不顧家中妻子兒女如何謀生。

他往日裡就看不慣這類人,年少時還曾寫文諷刺,也不覺得這種人若僥幸過了科考得了官職,對地方百姓能是幸事。

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連家都齊不了,又何談治國?

何大人聽了妻子楊氏的推薦,十分欣賞辛長平的人品,便同意了讓他來縣衙就職。

辛長平可是個正經秀才,濰縣整個縣衙裡,除了縣令是進士,主簿和教谕是舉人,除他們之外辛長平便是學曆最高之人了。

縣衙裡日常起草文書之事,都是交于辛長平負責,雖然并沒有個正經的官職,但其實幹的是縣衙裡書吏頭頭的活。

平日裡何大人要去府城拜訪上官,拉拉關系搞搞人事之類的也都是帶着辛長平去打點。

是縣衙裡公認的何大人面前第一紅人。

三年前那次鄉試,何大人也曾問過辛長平是否要去參加,若有意參加,可以給他批三個月的假安心備考。

辛長平拒絕了,他覺得自己當時還是火候不到,想來想去還是不去浪費時間與銀錢了,再過幾年再看吧。

他是農家子出身,往次鄉試得中的名單他仔細觀察過,十有八九得中者皆是大族子弟或是官宦後人。

并不是說他們作弊,而是教育資源的缺乏與集中,和出身底層的眼界限制,導緻大部分和辛長平一樣出生的農家子、寒門子,是真的考不過那些大家子弟。

辛長平往日裡也曾多次怨自己考不中乃是時運不濟,等他真的跟在同樣是大家子弟正經進士出身的何縣令身邊,才知道他實乃井底之蛙。

他八歲那年朱童生逃難到長河村,他才有了機會開蒙,而似何縣令甚至同窗楊繼學,都是四五歲便在家中,由有秀才甚至舉人功名的先生開蒙。

待到了十來歲,開始參加科考,還能常得族中進士功名的親人貼身教導。

比如他的同窗楊繼學,楊氏族中便有不止一位進士,他的親叔父便在江南為官,為一府學政。

辛長平當初參加院試便與楊繼學同科,隻是楊繼學名列前十,而辛長平隻排在中遊。

後來又一同參加鄉試,辛長平三次不中後放棄舉業謀生計。

而楊繼學則在第四次得中舉人,因自覺火候不到,放棄了次年的京城會試。

之後便去了江南跟随在叔父身邊潛心就學,為下一次會試做準備。

一晃三年又到了鄉試之年,今年考還是不考,這是個問題。

辛長平的兒子辛盛今年二月将下場參與縣試,若得中,四月将去府城參與府試,若再得中,便取得了童生功名,次年便可參與院試。

如一切順利,辛長平今年不參加鄉試,辛盛明年取得秀才功名,日後辛長平要考鄉試,便得和兒子父子同科了。

雖早已認定兒子天資強于自己,也盼着他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但為父的尊嚴讓辛長平内心還是保留一絲好勝之心。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