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在無憂無慮的童年中逐漸長大,而這時的大唐王朝與藩鎮之間,正在進行着連綿不斷的拉鋸戰争。
“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借助讨伐奸相楊國忠這個“清君側”之名發起的,有很大的誘惑性。所以戰争之初有不少地方藩鎮積極響應,而沒有參與的節度使們,也被叛軍的浩大聲勢所震懾,望風而避。平叛之初,唐玄宗又是聽信楊國忠的意見,不去審時度勢,強迫守衛“兩京”的将士出戰禦敵,結果是唐軍敗于叛軍,逃回京都的幾位名将又被玄宗斬殺。
不到一個月時間,東京洛陽失守,又不到半年時光,京都長安被安祿山攻陷,玄宗隻能倉皇攜帶着貴妃和為數不多的皇親、宦官以及禦林軍逃亡巴蜀。
一行人經過一天的奔波,行進到一個叫馬嵬坡的驿站,人困馬乏且生活供應欠缺,三千禁軍将士已經怨聲載道。這時一個侍候太子将近二十年的宦官李輔國,悄悄對太子李亨說道:
“殿下,你做太子幾近二十年了,今日也要跟随聖人西去蜀地嗎?”
“今下叛賊猖獗,不去跟随陛下西行還能有什麼去向呢?”已是四十多歲的太子,對身邊這位最親近的宦官往往言聽計從,而李輔國也是一個精于算計、思維周全之人。此時能提出這樣的疑問,也想聽個究竟,便反問說:
“靜忠,有什麼高見說來聽聽?”
李輔國慢悠悠說道:“蜀地與京城相距遙遠,進出皆是艱難險阻,消息自然閉塞。此去之後有誰主導平叛?即使将來叛亂消除,誰又能及時入主大明宮?”
他繼續對太子分析:“今日聖人已诏命殿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何不留下提調各路大軍,肩負平叛使命,待天下清平再迎聖人回京,望三郎查之。”
太子李亨是玄宗第三個兒子,故人們稱之為“三郎”。在唐朝對帝王的稱呼是多種多樣的。
太子聽後也正中下懷,深感自己做了二十年的太子,至今已是四十多歲的男人,應該擔負起儲君應有的使命。便詢問道:
“如何去給陛下商談,望靜忠詳細考慮。”
“殿下隻管等臣的消息吧!”李輔國說後便離開了太子。
此時的馬嵬驿廣場上,已是吵鬧一片非常混亂,禦林軍首領陳玄禮站在高坡上聲嘶力竭的彈壓衆人,又往往被兵士的憤怒之聲所淹沒。李輔國走上去拉過他,一同退回驿站的房中。
“陳将軍能否聽咱家說話?”
“公公有何吩咐,請直言。”
李輔國說道:“禁軍皆是京城良人,又是多年沒有戰争,享受貫了的榮華富貴,他們願意去遙遙千裡之外嗎?實際情況已經出現,再這樣彈壓下去,會不會出現難以控制的局面?你我之死皆不足惜,如若使聖人蒙難,将軍可否能負起這天大之責?”
陳玄禮急忙問道:“公公說該如何處置?”
“天下皆知,這次安祿山叛亂是由楊國忠引起的。這些年将軍也不斷受到他的打壓,聖人對他的袒護,你我皆能看到眼裡。再加之蜀地本來就是他楊國忠的根據地,去到那裡無疑使之如虎添翼,更何況這次的移駕西去,也是他的主意。”
李輔國說後又強調一句“太子殿下也明白個中緣由!”
陳玄禮說:“公公知道,我陳玄禮追随聖上凡四十餘年,聖恩待我天高地厚,隻要能保證聖上周全,在下可聽從公公吩咐。”
“将軍隻要控制好局面,就讓将士們吵鬧下去,聖人那裡咱家去提醒:殺掉楊國忠,鏟除楊家勢力,以絕後患。爾後,可讓聖人繼續西行,避難蜀地。太子殿下已經決定留下來組織兵力平叛,待奪回京都再迎聖人回銮。将軍意下如何?”
殺掉楊家所有人員,鏟除楊家全部勢力,即時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