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寺乃大雍朝皇寺,是開國皇帝為紀念其母下旨建造的,原址在盛京城思恩坊内,最初占據思恩坊半坊之地,後遷至城外東南處某座青山,山也改名叫禅靈山。
遷址後慈恩寺大肆改造,由原來的六院擴充至九院,屋舍千餘間,規模宏大,建築雄偉,成為大雍朝最著名、最宏偉的佛寺之一。
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皆會選擇請文化底蘊深厚的慈恩寺僧侶為逝去的親人超度、做法,以求保佑他們平安。
李安意下馬車極目遠眺,慈恩寺依山而建,風景秀麗的半山腰處幾座裝飾華麗的寶塔拔地而起,氣勢恢宏。青蔥綠樹間點綴黛瓦朱牆的屋宇,仿佛與青翠的山巒融為一體,未散的晨霧缭繞在禅靈山周圍。
莊重而古樸的氣息包圍這座幾百年古寺。
長長的青石階蜿蜒而上通向古雅且威嚴的山門,慈恩寺沒用供馬車上去的路,想要入寺僅能徒步,山階上身着粗布麻衣面色靜然的香客提挎鮮果緩緩行走,階旁松衫林立,細碎的金光穿入枝葉打下斑駁的光影。
費了一番功夫走完山階,擡頭看山門懸一漆金字匾——慈恩寺,字蒼勁有力,筆走龍蛇,氣勢磅礴,相傳由開國皇帝書寫。
一名斂眉肅穆的小僧上前迎接李安意等人,他們跨過山門,寺内古樹參天,殿堂巍峨,梵音缭繞,幽遠的檀香傳入鼻尖。
慈恩寺嚴格按照中軸線布局,進寺左右分立鑄滿梵文的鐘鼓,微風吹過蕩起檐角銅鈴,随後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僧舍……
某位來慈恩寺遊玩的詩人曾留下“慈恩春色今朝盡,盡日徘徊倚寺門。”一詩感歎春光易逝,時光難留,迷戀春光美好的慈恩寺。
李安意先入大殿捐贈香油錢,随後跟着小僧前往威武侯夫婦靈牌供奉處的偏殿。
偏殿無佛像,如山的黑檀木靈台上是千餘黑底描金靈牌,牌面名字清晰可見,牌身幹淨、整潔。香案上香爐吐出白煙袅袅,爐内黑灰成堆,殿内沁人的檀香缭繞,香燭靜靜燃燒,生出一縷縷輕煙,帶着對逝者的思念與祈願飄去遙遠的天際。
李安意跪在蒲團上閉眼默聲念誦,李軒、桃芝一并跪地為威武侯夫婦祈福。
一旁的僧侶一手持佛珠轉動一手敲木魚,兩種聲音交融回蕩在靜穆的偏殿。
灼日懸空,金光穿過镂空花窗形成道道光柱打在偏殿裡。
咚!咚!
悠揚的鐘聲響起,他們跟随小僧去寺内食堂吃齋飯。
清淡素雅的齋飯入口身心舒暢,李安意三兩下解決,趁着李軒他們還未吃完悄悄溜走。
她快速返回偏殿,叫住近處一名小僧,“小師傅,等等!”
小僧回頭合手行禮,不緊不慢道:“何事?施主。”
“我想點兩盞長明燈。”
“施主随我來。”
小僧引着李安意前往一處昏暗的配殿打開門,殿中靈台上萬千盞燭光跳躍的長明燈,落下光怪陸離的重重燈影,仿佛夜空中的星星。
“施主要記名嗎?”
點長明燈分記名與不記名,記逝者名,兩者價格上未有區别,僅是點燈人的選擇。
“不記名。”
兩盞長明燈倏然亮起,彙入萬千盞火光中,又湮滅其中。
大門徐徐合上,李安意回頭凝視消失身影的長明燈。
‘李安意’‘沈澹’,再見!
願你們安息!
*
心裡一直想的事做完李安意輕松下來,打算回偏殿繼續誦經。
正慌亂尋人的桃芝見她回來行禮,“小姐,寶珍公主有請。”
前往寺院食堂為文華郡主端齋飯的婢女青萍恰好瞄見李安意出來,回院後忙不疊禀告無聊的裴玫。
多嘴的裴玫又失慎告訴母親。
寶珍公主一時興起想見見故人之女,遣人邀請李安意。
遂有了這麼一出。
李安意詫異挑眉,本欲擇日去府上造訪,表達感激,沒想今日便有機會見一見,隻是……
審視一番身上的衣着是否得體,因要上山祈福,盡撿簡便、舒适、容易活動的衣服,然而若要拜訪長輩,這一身素淡确實失禮。
時間緊迫,下山換衣來不及,況且在寺院素雅一點也說得過去。
來回思考間李安意做出決定,随着小僧去寶珍公主所在的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