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穿越三國之漢魏風骨 > 第112章 參政新手村

第112章 參政新手村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我喜歡你。”

“……”

一直想對曹植說的話不敢說,沒想到反被旁人搶了先。崔纓一時隻覺得又好笑又好玩,戲谑他道:

“伯仁哥要是閑來無聊,自可去後園坪地,節兒和淳兒都在那邊放風筝,出門右轉,慢走不送。”

“那晚——”夏侯尚在身後叫住了崔纓,目不轉睛,盯得崔纓脊背發涼。

“什麼那晚?”

“你親口說的。如何不作數了呢?”

大腦飛速運轉,崔纓實在想不起自己何時何地,跟夏侯尚說過什麼暧昧的話。

“就是将方巾給我的時候,你說你‘很想我’。”夏侯尚含笑走近,将她落下的繡盤雙手奉上。

“你誤會了,”崔纓臉一紅,“我不記得我當時說過什麼。”

夏侯尚不買她的賬,非攔着她不讓走,崔纓隻好從頭到尾跟他解釋那句暧昧不清的話,完全是個替他妹妹傳話造成的誤會,可夏侯尚依舊堅持着說道:

“不管怎樣,嫁給我,我會對你好的。”

當意識到夏侯尚并非玩笑時,崔纓才斂色開始不鎮靜起來。

不是大哥,你喜歡我什麼啊?我自己都性命都朝不保夕,還要把你牽扯進來,我是閑的嗎?崔纓暗暗切齒腹诽,急得直跺腳,卻在夏侯尚的攔路下,直視那雙多情含波的眼睛,冷靜下來分析現狀:

武将出身之人,談何感情?無非是為了利益。

就比如夏侯尚的上司曹純,并不是個簡單的角色,他曾與楊夙極為要好,而後來反對楊夙要求誅殺的聲音最大。曹純又與夏侯尚形影不離,形同兄弟。更何況,夏侯尚将來會是曹丕奪儲時最鋒利的爪牙。他極擅長僞裝,縱有真情,亦是虛僞,而絕情之人也絕不會折在情愛之上。

就因為替他抿了口蛇毒就對她有好感,從此灰姑娘遇上了深愛着自己的騎士?那還是讓這可笑的童話故事騙鬼去吧!

此時此刻,與夏侯尚面對面,崔纓尴尬不已,更害怕得不行,她開始後悔相信史書裡那個故事了。崔纓甯願相信,他後來是因為失去了君心,忐忑不安,才郁郁而終,也不願相信他是個專情不一的正人君子。

正左右為難之時,院牆外傳來呼聲:“崔姑娘,在否——”

“誰啊?”聽聲音是個陌生男聲,因有不得輕易見外男的規矩,崔纓便隻能隔牆詢問。

“在下荀恽,今日來赴四公子之邀約,聽下人言,公子常在此偏院,便冒昧前來尋他。”

崔纓松了口氣,看了眼夏侯尚,即刻借此機會應答道:

“四公子在後園跟家中姊妹一處,荀兄稍安勿躁,我這就領你去尋他。”

說着崔纓便快步從夏侯尚身側經過,匆忙出院,将他單獨撇下。

出院後,總算心情平複,與院外那青衫書生對揖後,崔纓立刻加緊腳步,跟他一同往後園方向走去。

心有戚戚,崔纓略略轉頭,本想用餘光察看夏侯尚是否跟來,卻沒想到,遙遙望見秦淳獨自一人,手持木風筝,就赫然立在院門口。恰巧此時,夏侯尚從院中走出。他倆也未曾對話,就這樣,三人分道揚镳。

剛放松的心很快又不平靜起來,崔纓緊張不已,心知今日夏侯尚之話語,已悉數被秦淳聽見。可眼下急着帶荀恽去找曹植,而铖兒又在府外等着她,她還能怎麼跟秦淳解釋呢?隻得暫時作罷。

…… ……

翌日,正堂階前,府中上下皆在跪聽曹操剛回許都就發布的手令。

“傳丞相口谕:清河崔氏女纓,年十八,從師先軍師祭酒郭嘉。卓特出而無匹,呈才好其莫當。性通暢以聰惠,行孊密而妍詳。去歲末冬,臨戰數谏言有功,女子懷才良為難得,況有卓識遠見者乎?今天下擾攘,夫選能唯才是舉,毋諱男女之别。故除補相府門下書佐,隸屬文學掾,掌書翰,參相府文書繕寫,并參學校、教授弟子、郡内教化、禮儀等事。奉侍左右,可自由出入軍旅,以慰孤故臣之思。”

令初下,相府上下莫不震愕,崔纓更是虛驚一場出了一身冷汗,根本不敢相信,曹操竟然破格提拔她參政!奉侍左右,自由出入軍旅,這是嫡公子才有的待遇,哪怕是曹操的親生女兒曹節,也未曾獲此殊榮。

惶恐接令,崔纓不知禍福,隻能腼腆地站在階上。環顧四周,仆婢們莫不縮首畏怯,連給崔纓遞送職牌的小厮也是抖動着手。

曹丕當時也在場,他拉過傳令官到一旁,反複詢問令書真假,得到都是肯定答案時,終于怔在原地,雙唇緊閉,說不出話來。

崔纓與曹植相視而笑後,驚喜到底勝過内心憂慮,病愈後,她腦筋轉得并不笨,仔細揣摩了兩遍曹操辟令,除了郭嘉蔭庇的緣故,崔纓突然發現,這是曹操首次在令書中提及“唯才是舉”政策。

史載,曹操赤壁戰敗後,于是多次下達《求賢令》,不論私德好壞,隻要有真才實幹都會任用,打破了有漢以來“舉孝廉”“察舉制”的擇才标準。值此時代關鍵轉折點,三家都在以荊州為中心,争奪土地和人力,曹操更是迫切需要招賢納才來鞏固勢力,所以,她可否為理解為:

這次提拔我去任女官,其實是個試探士族口風的信号?

禍福相依,這次劫後餘生,她因郭嘉而獲寵,地位不降反升。可曹操自欺欺人,甯願相信她是郭嘉遺計勸阻的一環,遂于府堂宴飨賓客,與文武署官共商接下來的政務。

那日宴會,是赤壁敗戰後曹操首次宴請群臣,故而堂内氣氛未免有些壓抑,但也僅僅如此而已。赤壁之戰已經拉下帷幕,沒有草船借箭,沒有華容道捉放曹,沒有兵敗如山倒的頹喪之氣,反而不乏獻籌碰杯之聲。

在他們眼裡,不過勝敗乃兵家常事,沒有人想到,自此,曹操再無力南下,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最佳時機。然而史書上此不刊之論僅僅限于崔纓一人知曉,曹操、曹丕,曹植,包括荀攸張遼等一衆文武百官,都覺得赤壁之戰不過小小挫折罷了,南郡等地皆在曹操手中,北方大勢已定,而孫劉必敗。

曹操喝着悶酒,無人敢上前谏言,主動分析戰争得失原因。其實對于今後的路,曹操心中自有謀算,他隻是很需要有人站出來肯定他,鼓勵他,可惜荀彧在尚書台忙碌,一心投給了漢室,荀攸又是個樸衲的悶葫蘆,而賈诩生性薄涼,程昱性情剛戾,劉晔太過谄媚利己——皆不及寒庶出身的郭嘉無牽無挂,可得擅寵恣肆,以情理和言柔順曹操之耳。

郭嘉也許不是曹操智囊集團最功勞最大的一員,但敢于力谏,這是其他智囊力所不及的。高處不勝寒,王朝當權者往往最缺的,不是謀谟獻良策的賢臣,而是與自己知心交底,懂得照顧自己變化多端情緒,願與自己共進退的密友。

于是曹操感慨罷赤壁戰争敗事,歎息道:

“若得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轉戰遼東江南,不過一年之隔,變故竟如斯……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天妒我曹孟德,天妒我鬼才郭奉孝!”

新的一輪風暴,正在平靜的晴日醞釀。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