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自傳】意識:我們 > 第32章 記錄摘抄

第32章 記錄摘抄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你要記住,你自己才是軸心

你才是放映人。

佛經講人體有八萬四千種蟲,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個細菌都有意識,并能共同控制和管理身體這個宿主。——知乎

自然中誕生生命,生命中演化出意識。

意識就是算法。——知乎

我們人類的所有因果知識,本質上都是一種規律的總結。隻要經得住經驗的檢驗,我們就可以暫時把某個規律總結,看作是一種因果關系。

榮格說:當潛意識被呈現

命運就被改寫了

.

意念同樣具有殺傷力。作為修行人應特别注意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絕不可随意生起不善心念。因為身、語、意三業都能造作善或不善的業力。總之,由衆生心念的差别,導緻行為的差别,進而導緻世界的差别。

若是我們造業之後立即以忏悔進行對治,即使所造是定業,也可能因此産生變化,成為不定業。就像我們做了錯事之後,若能誠懇地向對方道歉并補償,可能扭轉原有矛盾,化解原有問題。反之,非但不求忏悔,甚至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自鳴得意,可能加深對方的仇視,加重未來的報應。佛教特别提倡忏悔法門,以此消除業障和違緣。

唯心論所說的心,是作為第一性的存在,乃永恒且固定不變的精神實體。而佛法所說的心并不具有永恒性,更非固定不變的實體。此外,唯心論所說的心,能派生萬物,而不從他物所生。而佛教則認為,心是緣起的,不是獨立、單一的存在。唯識宗認為,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舌身三識七緣生,意識五緣生,說明心是相互依賴地存在,與唯心論具有不同的性質。

——【唯識論整理】資料來自網絡——

「名」:唯識論又名法相學,[法相]即萬事萬物[法]的現象[相]。從[惟表]思想出發,把世間萬相看作是[識]自身之[表相]。

(下面來自知乎用戶[張人大]):

唯識論認為,我們所體驗的一切現象,包括你我此刻的對話,都是由我們的心識所顯現的。簡而言之,就是‘一切唯心所造

唯識論并不否認外在世界的存在,而是強調我們所經曆的一切,都是通過我們的心識過濾和解釋的結果。這就像看待這座寺院,每個人從自己的角度和心态來理解它,每個人的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唯識論中,真實不是指某種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一種超越個體心識的狀态。要達到這種狀态,首先需要破除對我們自我和外在現象的執着。認識到一切事物的空性,從而超越痛苦和生死輪回。”

“實踐唯識論需要深刻的内省和冥想。你需要觀察和理解自己的心識如何構造你的體驗,然後逐步超越這些心識的束縛,找到你内在的真正本性。”

「八識體系」:“在佛教唯識論中,我們講到的八識體系,是理解心靈運作的基礎。這包括了你熟悉的五感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及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當你看到一朵花時,你的眼睛(眼識)捕捉到它的形态,你的心(意識)給予它意義。但這還不是全部。你對這朵花的感知,還受到你的末那識——即自我意識的影響,它基于你過去的經驗和現在的期望給予評價。而深藏于心底的阿賴耶識,像一個無形的種子庫,儲存着你所有的記憶和經驗。

舉個例子,當你在竹林中漫步,你的感官識别着周圍的風景和聲音,但你的内心體驗——由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共同構成——決定了你的情感和反應。如果過去你在類似的環境中有過愉快的經曆,那麼你可能會感到甯靜和快樂。這就是八識體系如何影響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和反應。

關鍵在于覺察。通過冥想和深入觀察,你可以開始識别這些不同識的工作方式,了解它們如何塑造你的體驗。這種深入的自我覺察,最終會引導你發現你内在的真正本性,超越由這些識所構造的現象。

「兩種力量」:你的内心深處,存在着兩種力量的較量:真心與妄心。真心是你的本性,它清淨、平靜、無形。而妄心,則是由你的欲望、恐懼和偏見所構成的幻象。冥想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它可以幫助你認識并超越妄心,逐漸回歸到真心。

「其它」:放下執着,我們才能看到内心的真正面貌。當你遇到煩惱和執着時,不要立即反應,而是靜觀其變化。逐漸地,你會發現這些煩惱和執着都是暫時的,不是你真實的自我。這樣,你就能慢慢地擺脫生死輪回的束縛。

——(用戶張人大論述.結束)——

《大乘五蘊論》中說:“雲何為嗔?謂于有情樂作傷害為性”。嗔是貪的衍生,有貪即生嗔。應及時化解周身戾氣,萬事萬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山高水長,大愛無疆。萬物之傻源于癡,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颠倒妄取,起諸邪行。《俱舍論》中說:“癡者,所謂愚癡,即是無明。”眼盲耳聾都比不過心盲讓人更癡傻。唯識論》卷六中說:“于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癡故。”癡既為一切煩惱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煩惱之一。心向明鏡,萬事萬物俱在掌握中。

.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