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見證萊雅莉與特瑞流下眼淚的那一天,瑪麗在傍晚和特瑞告别。
當她回到住所,迎接她的是迪米特拉留在窗台上的紙條。上面用漂亮連貫的花體寫着:“考驗一下你訓練的成果。找到我在哪。”很典型的迪米特拉的作風,輕佻、随心所欲——估計她此時正為自己這份薪水得來容易而沾沾自喜。
“這不難。”瑪麗用低沉的,幾乎聽不見的聲音說道,不知是說給誰聽的。她馬上被拉回了自己的世界,仿佛剛從一次遠途旅行回來,而在旅途中已經度過了好幾年。“讓我覺得我已經死了,被埋掉了……”她聽見特瑞的聲音在對自己訴說。而他,并不身處她所在的世界,不論她有多麼想為他駐足,她都必須投身于自己在另一世界的責任。她對自己的生命沒有任何權力。
瑪麗閉上眼睛,消除了自己的想法,并試圖遵照迪米特拉的指教——她告訴她,封閉一切的感官,然後,她将能看見一小束光線。她感到自己猶如置身夢幻,還真的有一種直覺般的光線在指引她走向格溫切斯特山。她立刻抓住這來之不易的指引。
樹木、泥土、苔藓,還有灌木中黴爛的枯枝,一來到野外,諸多複雜的氣味便交織在一起,撲面向她襲來。森林廣袤,不論走到哪裡,在頭頂之上和天空之下,總能看得見樹枝和樹葉。瑪麗盡可能在蒼茫的林海間感受迪米特拉的氣息。可是一旦距離接近,反而感到自己要找的人無處不在。并且,由于今天晚上起風,林間特有的氣味不斷揚起,綻放出幼芽的樹枝也沙沙作響,瑪麗不斷因為各種變化分神。
在這樣的樹林之中,彌漫着不安的氣息,那是一種無法被觀測或聽見的波動。瑪麗的意識開始隐沒,世界的存在從未如此嘈雜。她不斷嘗試不同的位置與高度,感受着過于龐大的樹林中那微弱的脈搏般的運動,并讓它傳遍自己的全身。她為什麼在這裡?——為什麼不在這裡呢?現在是晚上,人們等待着睡覺的時刻。她要找到迪米特拉。目前,這是她唯一的目的。
她停下腳步,仰起頭。頭頂的樹冠直插入雲,繁星在樹葉的空隙閃爍。樹上沒有人。迪米特拉不在那裡。
瑪麗呐呐地嘟囔了幾句,一個聲音卻突然從上方傳來。
“這是今晚最後的考驗。我問你。”那正是迪米特拉的說話聲。她的聲音比瑪麗期望聽見得更加飄渺,由各個可能的方向傳來,就像樹的枝葉在瑪麗頭頂低語。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兩隻狼時刻搏鬥,一隻是光明的,一隻是黑暗的。你覺得誰會赢?”
“光明的那隻?”瑪麗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一顆石子飛快地從她臉頰邊上擦過。它太快、太鋒利了,瑪麗還沒來得及感受到疼痛,一行血滴便從耳廓流下。她詫異地捂住因為受傷而變得滾燙的耳朵,無奈咋舌道:
“好吧,好吧!那我選黑暗的那隻。”
風停下了,樹林紋絲不動。瑪麗環顧上下,試圖通過石子飛來的方向判斷迪米特拉的藏匿處。顯然,她張望的意圖太過明顯,動作也不夠迅速,立即就被迪米特拉察覺了。隻聽到盤旋在瑪麗頭頂的聲音這回離得甚至更近了:
“依然是錯誤答案。”
随着一陣突然的重壓,瑪麗反應過來時,視線已經越過迪米特拉的頭顱望向夜空了。樹葉間漏出的天空顯得格外高遠,上面高高地飄過一片輕如薄紗的浮雲。随之而來的是肩膀的鈍痛——她被迪米特拉壓制在地,雙手被她鐵鉗般結實的手擒在背後。直到疼痛變得難以忍耐,瑪麗才輕微地呻吟起來。
“正确答案是,”迪米特拉毫不留情地說道,“你投喂的那隻會赢。”
瑪麗不耐煩了,突然清醒般奮力掙開了她。她像貓一樣本能地在離地的瞬間掌握住自己的平衡,她的手肘抵抗着迪米特拉,将後者頂撞得退後兩步。
帶着幾乎是委屈的情緒,瑪麗嗔怒地注視迪米特拉籠罩在陰影裡的表情。惱人的砂土覆蓋在她的上颚,她的舌頭煩躁地在口腔中舔舐那些微小的異物。今天晚上,導師接二連三的怪異行徑令瑪麗困惑不解——這不是由于對方是一個讨厭的人,或者是一個壞人,這是肯定的。瑪麗疑惑,是因為迪米特拉的行為和話語正由不合時宜的思想主宰,似乎下定了決心,要尖刻地将她自己過去的陰影投在别人的追求光明的心之上。
“我所說的黑暗,是指,在你人格當中不為人知的陰暗面,比如,你自己不想成為的一切形象。”迪米特拉慢條斯理地說,“事情就是這樣,如果你隻關關注那隻好狼,邪惡的那隻就會因為挨餓心生怨恨,結果就是,它會在你意想不到時給你點顔色看。就像剛才一樣。”
年輕的血獵學徒不知道作出怎樣的反應才能相宜。她吸住自己的嘴唇,從吮吸中擠一種刺耳的聲音,顯示迪米特拉适才的話并不讓她同意。于是,迪米特拉補充道:
“人的啟蒙,并不在于你内心想象出來的光明形象,而是要通過接觸内心的黑暗而獲得。”
“您這是狡辯。有些惡事……還有惡的念頭,就是不對的。”瑪麗說道。她并沒有因為迪米特拉離經叛道的話産生不快,相反,她其實絲毫不為迪米特拉有這樣的觀點感到奇怪。因此,瑪麗甚至為迪米特拉能夠開誠布公地說出這話感到高興。
“什麼叫惡事?”迪米特拉懶洋洋地問道,好像瑪麗提到的事早已成為陳詞濫調,不僅聽來乏味,甚至隻是聽到瑪麗的話,就替她覺得臉紅。
“危害他人的事。”瑪麗完全忽略了迪米特拉的語氣,勇敢地繼續說道。
“好,是誰告訴你,什麼是危害他人的事?”
“我們都知道,什麼是危害自己的事。由己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