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朱可夫派出了一組組的特務,潛伏進入蒙古,可惜,他們都是有去無回。得不到那支坦克大軍消失的原因,讓朱可夫心裡一點底都沒有。無奈,繼續派人,并靠近先遣軍的陣地進行抵近偵查。
枯葉下,一雙雙眼睛盯着一隊隊的蘇俄偵察兵,一瞬不瞬,卻沒有一個人探出槍口。
這些人隻要不進入防線内,在外部看到的,正是湯文要傳遞給蘇俄的信息。我就是防守,我也不進攻,等待大雪到來,堅守住陣地。
蘇俄的偵查員哪裡知道枯葉下那些眼睛?他們小心翼翼的靠近前沿,用望遠鏡查看着,看到陣地上熱火朝天的忙碌着,搞不懂,對方為何還能沉得住氣?難道是不願意跟蘇俄開戰,隻是堅守?
朱可夫很快得知了前沿的情況,他沒有下令開炮,不進攻,開炮也是浪費炮彈,他需要知道更多的信息,好決定進攻的策略。
隻是,先遣軍的防線并不容易進入,大山裡,偵查員都時不常的失蹤,顯然,對方的眼線也遍布防線。
無法探知先遣軍内部的信息,朱可夫很是頭疼。對方内部要是有能夠快速剿滅坦克部隊和騎兵的力量,那他的進攻還真有麻煩。就算打開了前面的防禦陣地,在蒙古内部,也難以有所作為。
按下朱可夫頭疼不提,曲軍剛在拿到了需要的卡車後,快速組織運力,将山海關的新兵一批批的運往張家口,在那裡集結等待,等待給他安排的運輸車輛。十幾萬人,相信一次一萬多人的運力,他可以在四五天的時間裡,就将所有這裡的新老戰士,包括沿途徒步行走的百姓和那些不合格的東北軍老兵全部運抵張家口,随後,三四天内,就可以全部進入蒙古。
此時,随着大軍源源不斷的進入蒙古,卡車越來越富裕,運送的速度也加快了,一隊百輛的卡車車隊,往往拉着的都是百姓,曲軍剛的部隊相信用不了那麼多天,即可抵達蒙古。
遷徙大軍,現在僅剩下曲軍剛這個大頭了,其他部隊大部分進入了蒙古境内,沿途,剩下的都是拖家帶口的百姓,還有正在趕路的物資。
這裡,遷徙已經算是告一段落,湯文的補給線不進入北平,繞道而過,沿途也不會有什麼麻煩,老蔣不截,相信土匪之類的是不會動這個念頭。更别說,還有大軍押送了。
這些,估計最多再有五天,大批量的遷徙就會結束。先遣軍,也就算是全部進入了蒙古,留在華北的隻有天津那裡有一個旅,商丘一個團,徐州一個團,宿遷也有一個團,再就是高郵了。可以說,在整個華中除了揚州是一個旅,上海兩個師以外,整個沒有多少兵力了。
湯文,沒再管遷徙的事情,大軍入境,後勤有管理部門,那些百姓的安置也不用他操心,他連夜趕到哈爾濱後,一頭就紮進了水箱生産廠,跟廠長和那裡的技術員研究了起來。
地雷很快就生産了出來,前後僅僅用了三個多小時。
當這個湯文稱之為地雷的家夥擺在試驗台上的時候,所有技術員都很納悶,這東西能幹嘛用?還勞動湯文親自來哈爾濱監督生産。
試驗台上一組發動機随着湯文點頭。接通了電源,随之馬達聲中,發動機啟動了。
大家靜靜的看着用膠管鍊接到水箱上的那個地雷,不知道具體是會出現什麼令人震驚的情況。
随着發動機的轟鳴,水箱的水慢慢的熱乎了起來,敞開的水箱蓋已經能夠看到熱氣冒出。
此時。大家的眼睛都瞪大了。
地雷旁邊放着的溫度計,溫度逐漸升高,已經達到了華氏一百四十度,且還在升高。
随着發動機滿負荷的工作,水箱的溫度在短短二十分鐘裡,就達到了華氏200度,而那個地雷的溫度,也達到了194度的溫度。
湯文看到溫度産不多了,這才将地雷上的電源開關打開。
嗡!
随着小電動機的轉動。風扇嗚嗚的轉了起來,緊接着一股暖風吹響了四外。
“咦?這就是個外挂的冷卻系統?”
技術員看着水箱的溫度現在逐漸下降,不由的明白了這個地雷的作用。
地雷,不過是一個用銅管,和銅散熱片做出的散熱器,在後世東北,這玩意就叫地雷,是給車輛駕駛樓裡增加溫度的。有了它,卡車在零下三十幾度的嚴寒裡。車内都會暖和的不用戴手套,最關鍵的是湯文設計的暖風系統,開開後,可以将前面水箱吹出來的熱氣吹到玻璃上,讓玻璃不至于因為嘴裡的哈氣而結上霜花。
這個地雷,高三十來公分。粗三十來公分,一個圓柱模樣,既不影響卡車的其他部件運轉,也不耽誤水箱的水循環,還可以給卡車。步兵車裡增加溫度,讓戰士們在步兵車裡不至于用電熱服,就可以保證溫度。
湯文知道這個結果不會有偏差,在看到運行正常後,直接下令道:“這個批量生産,先生産出兩萬個,為現有的卡車和步兵車安裝。另外,再用鐵管焊出小型的暖氣,放在卡車司機的腳下,放在坦克駕駛員的腳下,這樣,在大雪裡,隻要發動機不熄火,人員就不會受凍。”
所有技術員這人一刻才明白這些,原來是為了給卡車司機野外取暖用的,給步兵車裡的戰士取暖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