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早,天邊才剛剛泛起魚肚白,谷宋兩家人便已收拾妥當一起進城。
昨晚商議建房事宜時,兩家人就達成共識,不能隻靠村裡人苦幹。
村子裡要建二十多戶房子,工程量巨大,以前建設隐居山谷時沒條件雇人,如今有條件了,就沒必要親力親為,把自己累垮。
所以他們決定今日進城,除了采買磚瓦、木材等必需的材料,還要留意打探一番,瞧瞧能不能多雇些人建房子。
他們的訴求就是盡快将自家房子建起來。
一個多時辰後,他們抵達縣城門口,瞧見有少量人在排隊登記落戶。
昨日在城門口辦理落戶手續的時候,谷小雨和宋祁就和何彥打聽得知現在縣城并不是完全自由通行,隻有戶籍在城裡的百姓可以憑借籍書出入城門。
就如周夫子一家,昨日辦理好戶籍就直接回城了。
對于非縣城戶籍的的百姓還是要辦理入城手續,如今各鄉村秩序還未恢複,沒法像以前那樣到裡正那辦理進城的“公驗”。
但是城門口臨時設有辦理入城“公驗”的差役,需繳納每人三文錢辦理費用,進城時每人需交兩文錢進城費。
這個“公驗”有效期為一個月。
谷宋兩家人找到辦理公驗的棚子,因無需排隊,他們将籍書交上去,很快就辦理好了。
負責核驗的差役接過籍書,确認無誤後,收取每人三文錢的辦理費用,開具了相應憑證。
兩家人拿着那個木牌“公驗”,交了進城費,順利入城。
谷小滿興奮得直搓手,“哎呀,來這還未進過城呢,咱們今日好好逛逛這古代縣城。”
“縣城剛經曆天災人禍,約莫不會太好。”谷雲峰看着跑在最前面的兒子,無奈地搖了搖頭。
谷小雨在旁附和:“我聽何彥講,城裡好多房屋被大雪壓垮了,不少鋪子都關了門,現在處于百廢待興的狀态。咱們還是盡量少閑逛,早些把工匠師傅找定,采買好材料才是要緊事。”
一行人沿着主街前行,路上行人甚少,街邊的房屋不少被積雪壓垮了半邊,破壁殘垣歪歪斜斜地矗立着。
他們兵分兩路,父母四人直奔西市的磚窯鋪子,谷小雨姐弟和宋祁去東市的傭肆,主要負責雇人。
這些都是昨日和何彥打聽好的。
“澤林叔,這些是我們兩家需要用到的石闆圖紙和陶管圖紙,這些約莫沒有現成合适的尺寸,您到了磚窯鋪子或者陶器鋪子,可得跟老闆好生商量,看看能否定制。” 谷小雨從背簍裡掏出昨晚畫的幾張圖紙。
宋澤林接過圖紙,細細端詳起來:“小雨這丫頭真不錯呀,這些圖紙畫的是咱們兩家化糞池需要的石闆和管道,能想到用陶管代替PE管,還真是聰明呀。”
“嘿嘿,院子裡鋪路用的石闆,你根據我給的數據比對挑選就行,這些約莫有現成的,至于各類材料需要購買的數量我在最後面的圖紙上有詳細列表。” 谷小雨又補充道。
“行,你放心,這些于我可是專業的,就算不給我采買數據,我也能估算出來,别忘了你叔我以前是幹啥的。” 宋澤林拍着胸脯,自信滿滿地應承下來。
“對哦,咱叔可是幹工程的大老闆,應付咱們兩家這小房子,還不是小菜一碟!” 谷小滿在旁笑嘻嘻地接話。
雙方約定辦好事情就各自直接回村無需彙合,便快速分頭行動起來。
且說父母四人腳步匆匆直奔西市,一路上,看到的盡是雪災與戰亂留下的瘡痍。
原本熱鬧的集市冷冷清清,偶爾幾個行人也是面色匆匆、神情疲憊,街邊的鋪子大多門窗緊閉,沿途居然還有不少鋪子貼着封條,還有不少挂着歇業的牌子。
看來還在災後重建階段,處處彌漫着蕭條與破敗的氣息。
原本寬闊平坦的街道,如今坑窪不平,積雪消融後留下的泥濘肆意橫流,馬車駛過,濺起一灘灘濁水。
街邊的樹木也沒能逃過一劫,好些枝幹被積雪壓斷,隻剩光秃秃的半截樹幹,更添幾分凄涼景象。
為了節省時間,四人決定分工協作,谷雲峰夫婦帶着圖紙找陶器鋪子,定制谷小雨設計的陶管,這些陶管除了用于化糞池,還有室内的自來水管使用。
谷雲峰夫婦一路過來看到好幾家陶器鋪子還未開張,他們沿着街尋摸,最終在一條小巷子裡尋到了一家還在勉強維持的陶器鋪子。
鋪子雖小,卻收拾得井井有條,店内擺放着一些簡單的陶器制品。
老闆是一位中年男子,正坐在角落裡修補一件破損的陶器。
谷雲峰上前,客氣地說明了來意,并遞上了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