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顧老一聲令下,這場盛大的宴會也就開席了。
侍者們捧着琳琅滿目的菜式魚貫而入。
待菜上得差不多後,盧點雪好奇地嘗了一口看似是蹄膀的菜品。
嗯,好吃是好吃的,口感軟爛,肥而不膩。
就是有些太甜了。
盧點雪來到蘇州已有一段時日,但仍未習慣這裡的口味。
金陵的食物雖說也是偏甜口的,但終歸比不得蘇州這般嗜甜。
放眼望去,滿桌的菜,一時她竟有些難以下筷。
坐在主桌的顧老似乎看出了她的為難,主動招呼她:“盧巡按可是吃不慣這萬三蹄?”
“是有些。”
盧點雪頗為拘謹地點了點頭,但不也想掃了主人家的興緻,頓了頓,補充道,
“不過無妨,我從前從未嘗過,第一口覺着有些新奇,吃習慣了便也覺得甚為美味。”
“盧巡按不必如此客氣,來着為客,是老夫招待不周,沒顧及到盧巡按的口味。既然如此,來人,為盧巡按換道。”
顧老話音剛落,便有侍者躬身上前為盧點雪撤了眼前的菜。
片刻後,又有侍者端上來一道一模一樣的菜,似乎是剛出鍋的模樣,仍是熱氣騰騰的。
“老夫本以為盧巡按在崇正書院就讀時就已習慣了偏甜一些的菜式,看來還是老夫先入為主了。”
“為了以防客人吃不慣老夫這裡的口味,也備了些沒那麼甜的菜式。而這萬三蹄又是我們蘇州一道名菜,值得一品。盧巡按,不妨再嘗嘗——?”
顧老笑眯眯地望着盧點雪,盧點雪盛情難卻,隻得再次舉筷品嘗。
确實,這一次的甜味明顯比上一次的淡了許多。
盧點雪接着又吃了幾口,隻覺胃口大增,便向顧老微笑示意:“多謝顧老款待,這個甜度正合我意。”
“那就好。”
顧老眉開眼笑,眼神落到正在埋頭苦吃以免旁人注意到自己的李平身上,樂呵道,
“其實老夫還不算是個嗜甜之人了,論起這個,還得是禮部的季優遊季侍郎。哦不對,如今人家已經是季尚書了。他吃糖最為厲害,畢竟這位可是常州府無錫縣人!”
“京裡有個不成文的規矩。無論是京裡的王公貴戚,還是達官顯宦,唯去此二家的筵席前需得填飽肚子,一個是陶王府,另一個就是這季尚書的府上。李知府,不知我這話說得可對?”
“唔嗯嗯——顧老所言極是。”
聽到自己突然被主人家點名,李平慌裡慌張地擡起頭,急忙将口中的食物咽下,正色認真道,
“這是真的,老師尤為嗜甜,他府上的菜,呃,比較挑人。”
“菜挑人?李知府這話說得當真有趣。”
李平話音剛落,何裘便笑呵呵地接了下去,
“猶記得在下與李知府同為科道官之時,一日早朝前,尚書大人招呼我和李知府一道用早膳。那日的菜式我至今都記得特别清楚,其中有一道是無錫小籠包——”
“诶诶诶,何禦史,往事不可追憶啊……”
一聽到這個,李平頓時局促了起來。
然而他這幅神情落到衆人眼裡,更是激得在場諸人開始起哄,鬧着何裘讓他說下去。
氣氛熱烈至此,何裘也興緻高漲。
在衆人的矚目下,他清了清嗓子,繼續道,
“那是正兒八經的無錫灌湯小籠包,不是京城裡那種面皮厚實的小肉包。許久不見如此精緻的膳食,我與李知府甚為感動,故而想都沒想就一口一個——”
“于是乎那日早朝,我倆的嗓子仿佛都被糖給齁住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彼時,先帝爺的目光往我們這來回瞟了好幾眼,确定今日我們幾個最能彈劾人的科道官沒有任何要講話的意思,這才宣布散朝。”
“剛下朝,季尚書就把我和李知府找了過去,問我們:方才早朝你們怎麼一個兩個都不作聲?可是小籠包不當飽?要不回去再多吃幾個?”
何裘講着講着,連自己都忍不住了,随着人群哄然大笑起來。
徒留李平一個人紅了臉,低着頭使勁扒拉米飯以掩飾自己的尴尬。
“怪不得同行都說,在季府附近,永遠不愁賣不完糖。”
林凡安聞言也莞爾一笑,風趣地打趣了一句,又引得顧老忍俊不禁。
“好了何禦史,李知府臉皮薄,給人家留些面子。”
顧老微微搖了搖頭,示意何裘适可而止,随後又望向李平,親切問道,
“那這次李知府吃得可合乎口味?若是覺得太甜大可不必勉強自己,老夫也讓人給你換個同盧巡按一樣的口味來。”
“不必了不必了,有勞顧老費心了,這個我吃得甚好,甚好,好得不得了!”
李平如搗蒜般瘋狂點頭,生怕顧老以為自己是在客套。
他還将碗翻轉過來,露出一個快要見底的碗底,發自肺腑地誇贊道:
“不是說玩笑話,您府上的廚子做的萬三蹄,可是我在蘇州府吃過的最好吃的萬三蹄!”
“李知府和諸位賓客喜歡就好。”
顧老撚着胡須,高興得那叫一個滿面榮光。
不知何時,他的目光又落到盧點雪身上,主動道“說來,盧巡按可知這萬三蹄的來曆?”
“不知,還請顧老賜教。”
知道這是顧老有意搭話,盧點雪便順手推舟,謙遜地低下了頭,做出一個洗耳恭聽的模樣。
“好吧,既然盧巡按不知,那就讓老夫為盧巡按來叙一叙這其中的故事吧!”
聽到意料之中的回答,顧老滿意地點點頭,開始了:
“話說太祖年間,我們蘇州有一巨賈,他富可敵國,可謂是江南第一富商。呵呵,想來在座的諸位都已知道他是誰了……”
“沈萬三,”林凡安答道,露出一個了然的笑容,“可是我們這的财神爺呢。”
“是也,”顧老與他一唱一和到,“沈萬三之富,連太祖皇帝都有所耳聞。一日,太祖訪萬三,萬三以豬蹄膀相待。太祖見之,甚疑,問其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