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一不小心滅國後的我靠挖野菜複國 > 第44章 第 44 章

第44章 第 44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仁者心動?原來是慧能法師那樁禅宗公案,盧巡按有何見解,不妨講講?”

聞言,李平也頓時起了些興緻。

“在京城時我随老師一直研習陽明心學,卻總也參悟不透我們江右學派的一些道理,尤其是諸如‘主敬’‘歸寂’一類的說法似乎又太偏向于釋家,令我百思不得其解,隻能為自己的鈍根而黯然神傷。如今我瞧盧巡按是個根器大利者,尊師又是位高僧,能頓悟,直從本源上悟入人心,既有所感,可否說與我聽聽?”【1】

他這麼一問,盧點雪才想起李平是季無憂的門生,和她也算是同為心學中人。

那麼,與李平相互交流一番也是極好的。

“當然可以,”盧點雪欣然答應,“如此,那我也就不客氣了。”

“如知府所見,這是一樁禅宗公案。既是公案,須得從禅機出發。”

“禅機因時因境而發,不僅需要貼合當時情境,還需一語擊中要害,使聽者領悟佛旨要義。依我之愚見,六祖慧能僅以此句令一衆駭然,是因其之内藏有四大禅機。”【2】

“是何四大?”

“一是仁者,二是心,三是動,四是心動。”

“想必此心非彼心,是陽明先生所說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也就是本性。陽明四句教之第一句,無善無惡心之體,意為心之本體并無無善惡之分,也就是人的本性并無善惡之分,宛若童心一般不受外界幹擾,清淨自性不着一物,正如佛家所言‘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不錯,”盧點雪贊許地點了點頭,“這亦是慧能法師所作,名為《菩提偈》。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人的思想從中而來。但心本身就客觀而言,它隻是類似于秤一般的存在,僅能稱量事物并不能判斷善惡,識别是非。心之本體是清淨無染的,什麼都沒有才是自性,故而《菩提偈》還有一句便是‘本來無一物’。心外無物,無善無惡,回歸到本心自在的清淨狀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自然能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3】

“若人人都能善護念,持有這一顆清淨心,不讓私欲充斥于其間,這一無善無惡的心之體便是至善的,也就是所謂的‘仁者’。”

“如若你不太能理解無善無惡即為至善,那我給你舉個例子。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道家曰大道無情,然而天道的無情是如人們平常所說的沒有情感嗎?非也,天理隻是公平地對待世間萬物,所以說無善無惡即為至善。”【4】

“仁者和心講過了,接下來便是動和心動的問題。金剛經有言,不取于相,如如不動。表面上說是動,實則不動,這是修行成功的佛與阿羅漢們的心,也就是仁者的心。他們面對一切世間的境緣,心裡不産生對任何一種事物的執着,外不着相,内不動心,這便是清淨心。”

“至于這心動,我倒是與釋家的看法略有不同。佛語常言,定可生慧,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先從慧能法師的角度來說,兩個和尚因争論是幡動還是風動,動心起念了,失去了本有的清淨心。本心有了波動,真實的自我便迷失了,這算犯了修行之忌。”【5】

“修行之人是為尋求般若智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最終是為了求得一種心如明鏡台的狀态,萬事萬物都能顯現在鏡面上,但并不執着于讓其滞留在鏡面上,真正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如此這般才可稱為聖人,稱為仁者。是以不難看出慧能法師之言,一意在點明佛理,二意在暗示指責二僧持戒不嚴,枉之‘心動’,仁者是不該心動的。”

“可是依我之見,以陽明心學來闡釋這一句,我覺得仁者是可以心動的。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跟心有聯系的才叫事,所以心外無物很正常。人與人的心有所關聯,這便是關心。而仁者聖人,就是與天下人之心相關聯。”【6】

“而這些仁者聖人,會擴充他們的良知,擴充孟子所言的四端之心。關心吃不飽飯的人,而非漠不關心,把他們的存在狀态容納到你的世界當中來,這才會有感同身受,百姓之痛你就會有切膚之痛,這才是仁人,否則是麻木不仁。”

“如此一來,天下一切萬物都能到達進入我的主體世界,這樣我的心就是和天下一切事物相關,最後的圓融境界叫做無心外之物。換言之,心外無物,不正是心内有物的意思?”

“方才在縣衙之内,我見閣下之義舉恰合心學之道,便不禁想到了這樁禅宗公案,李知府以為如何?”

“原來是這般,盧巡按這一番見解,當真是别出心裁!”

李平驚喜地叫出了聲,聽得已然是入了神。

“可否再煩請你再講講聶豹的歸寂說?尤其是這一塊我始終不得要領,不知盧巡按有何看法?”

“江右的歸寂說嗎?”盧點雪頓了頓,微微猶豫了一下,“我雖不太清楚你們江右學派具體是怎麼研究的,所以我隻能說說我對陽明先生原話的見解。”

“《傳習錄》原文如是說道,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汝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

“正好剛剛說過了,物者,事也,跟心有聯系的才叫事,心跟物沒有建立聯系的,這個狀态便是‘寂’,即不顯現,也就是心外無物。先生并沒有說花是不存在的,意思隻是當人看到了花時,花在人心中的狀态就由‘寂’瞬間轉換為了‘顯’,這便是寂感神應,無前無後無中間,瞬間現起。”【7】

“就比如說我剛才在進入縣衙後堂,想要查看你受傷之前,李知府你是在還是不在?”

“毫無疑問你是在的。但是對我來說,你的在于我眼中是一種什麼狀态?這便是寂。”

“但是你對于剛才與你同在的鄧知縣而言,你的存在是什麼?是顯。”

“由是觀之,同一事物是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來存在的。至于判斷它的狀态皆是由于人心與其交涉,所産生的聯系之感,并不是說事物本身是不存在的。”

“陽明先生常說,人人皆有良知,皆可成聖,但芸芸衆生皆未成聖,其症結在于良知被遮蔽,那麼良知被遮蔽的這個狀态就是‘寂’。所謂‘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正是心歸于寂,物來照之,意動起善念。”

幾大段話講下來,盧點雪已是有些口感舌燥,差不多打算就此打住。

然而對面的李平卻恍若無覺,仍是一副沉浸于思考中的模樣。

盧點雪試探性地喚了他一聲,李平這才如夢初醒,急急翻身而下,說是要趕緊寫下來,在桌案上尋了半天紙筆,正欲研墨,方意識到自己右臂受了傷,不能寫字。

“可惡!真是越想越生氣!”

李平不免有些懊惱,嘟囔着坐了回去。

“不礙事,李知府若是不方便,我替你寫下來便是。”

李平此舉略微稚氣,盧點雪心中一陣好笑,走到桌案旁,邊寬慰着李平,邊動筆開始寫。

“盧巡按,你真是個大大的好人!”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