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先到榮慶堂打卡,恰逢王家的親戚劉姥姥上門。鳳姐見賈母想找個老人家說說鄉野趣聞,便讓劉姥姥洗臉收拾一番,帶了到榮慶堂。
劉姥姥年紀比賈母還大,人老成精,自然知道如何講話能讨富貴人家的公子小姐太太奶奶們的好。她已經不是第一次來賈府。當初是臨近過冬,家裡實在熬不下去,才想起王家姑娘嫁到賈府,強撐着一張臉皮來打秋風。也正是有了鳳姐随手打發的二十兩銀子,他們一家子才熬過殘冬。
賈母一聽便知這劉姥姥是個通透的,講話也耐聽,便作主留她多住兩日,逛逛園子再回去。劉姥姥哪裡知道還有這種好事?忙不疊應了。
劉姥姥遊覽大觀園這個環節,其實小輩們法會的餘地并不大,主要是鳳姐夥同鴛鴦整蠱劉姥姥,弄些笑料出來逗賈母開心。核心這麼一定,剩下的人便成了旁觀者。賈母打頭,園子裡各處都逛一逛,各人的住處也都一一展現在衆人面前。
王喜鳳随大流用着賈府配置的全套擺設,賈母并沒有挑出什麼花來。要知道,連黛玉那裡都指出窗子上糊的窗紗顔色不好,該換新的。王夫人生怕賈母是以次為由敲打她,驚出一身白毛汗。這些下人做事越發不上心,如今合該撞在槍口上。
賈母最是愛熱鬧,除了觀景,也少不了擺宴席行酒令。劉姥姥生怕說的不好要挨罰,卻也不敢推辭。薛母也慌,可劉姥姥一介村婦都hold住了,她也不能怯場。鴛鴦伺候老太太這麼多年,自然知道怎樣的酒令通俗又有趣,她打了個樣,大家便懂了,果真不難。
姑娘們讀了不少書,自然不怕這種大白話酒令,隻鳳姐說好要看劉姥姥笑話,故也有人說錯領罰,都是樂子人。
王夫人跟薛母同出王家,肚子裡同樣沒啥墨水。沒誰要求她一定親身上陣出洋相,鴛鴦代說了一個。輪到劉姥姥時,所有人都屏氣凝神,滿懷期待。劉姥姥果然沒辜負大家的期待,幾句帶着鄉土淳樸氣息的順口溜還挺押韻,非常符合她老人家的身份,大大開拓了貴族小姐們的知識面。
賈母這個東道主做的非常到位,恨不得處處都帶着老親家逛一逛唠一唠。幸而她們都是有了春秋的人,走動起來本就不快,這才沒被一群兒孫媳婦們勸阻。
一群人跟壓馬路似的,熙熙攘攘走到栊翠庵。賈母讓人自便,隻帶了劉姥姥往東禅堂去。妙玉再不懂人情世故,也知道老太太是得罪不起的,匆忙捧了茶來獻。
之後,寶黛二人随妙玉去了裡頭吃體己茶。王喜鳳跟三春一樣的待遇,隻陪着賈母。一盞茶畢,賈母去稻香村休息,其餘人等自便。
出來這麼半日,王喜鳳早想歇着了。可惜姐妹們非要找地方一處說話,她也無法擅自離開。湘雲還慶幸自己運氣好,她剛回來沒幾天就趕上來了這麼個劉姥姥,增添了許多樂趣。王喜鳳都不禁多看了這傻姑娘兩眼。賈母怕是明晃晃借着劉姥姥的面子還席呢!
劉姥姥吃壞了肚子倒還好,尋廁所尋到了怡紅院,還往寶玉床上睡了一覺,襲人差點吓個半死。要是寶玉回來撞見還不知要鬧出什麼。
賈母養尊處優到這個年紀,哪怕在稻香村歇了晌,卻還是因為受了風,精神有些不濟,晚飯都沒吃就回了榮慶堂。
賈母不吃飯是身子不适,其餘人送走賈母,照常吃了晚飯才各自散去。
老太太睡了一覺,一早便有王太醫上門看診。鳳姐正愁她家大姐兒吹了風夜裡有些發燒。才剛跟來辭行的劉姥姥聊了幾句,劉姥姥說可能在園子裡沖撞了。鳳姐忙讓彩明拿了《玉匣記》來念,果然找到了對應的症候。鳳姐笑道,“果然是經世的老人家,見得多。”又問劉姥姥給大姐兒起個名字壓一壓。
劉姥姥見大姐兒的生日是七月初七,正是乞巧節,便想了個以毒攻毒的名字:巧姐兒。鳳姐也覺得這麼巧在一起挺好,又吩咐平兒整理給劉姥姥帶回去的東西。
待賈母診治完畢,鳳姐又請太醫給大姐兒也把了脈,待太醫說并無大礙才松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