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筠筠面色凝重,依着羅隐所言處理屍身的要求,她雙唇輕啟,開始吟誦起往生咒術。随着咒術的施展,幽幽的往生之火燃起,火苗逐漸包裹住羅隐的屍身。
往生的火焰跳動閃爍,似在溫柔地撫摸着逝者的身軀,又似在無情地吞噬着他曾在世間的一切痕迹。
司筠筠目不轉睛地盯着火焰,看着羅隐的身體漸漸在火光中化為烏有,直至最後一縷餘煙,消散在陰冷潮濕的甬道空氣中,仿佛他的信念、他的過往,都随着這煙霧徹底從這個世界消逝,隻在司筠筠與容時心中留下無盡的震撼。
司筠筠眉頭緊鎖,内心陷入了深深的糾結與困惑之中。
她不禁去想,究竟是什麼讓羅隐對自己一直堅守的信念産生如此強烈的質疑?難道宗門所宣揚的正義與自己内心所認知的正義竟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與分歧?可是他畢生苦苦追尋的信仰,為何僅僅因為信念的動搖就不願再活下去,而不是鼓起勇氣去捍衛自己的信仰?
司筠筠的内心如同被迷霧籠罩,她無法理解羅隐所追求的正義,究竟是執着于事件發展進程中的每一步都必須遵循正義的軌道,還是不論過程如何施行,着眼于最終結果的正義性。
在她看來,信念固然重要,但生命亦不該如此輕易被舍棄,可羅隐的決然又讓她不禁懷疑自己對正義與生命的理解是否太過淺薄。
容時則滿臉愁苦,内心陷入了道德天平的艱難抉擇困境。
此前,他一心隻想查明小妹之死的真相,期望能在大哥與母皇之間維持二者關系的平衡,讓海皇宮從前的和睦得以延續。
然而,随着調查的逐步深入,他驚覺自己已然深陷矛盾的熾熱熔爐之中。這座熔爐無情地錘煉着他心中親情私欲與責任公義的天平,使他在兩者之間痛苦掙紮。
他曾天真地以為自己能夠妥善處理好這其中微妙的平衡,可現實卻給了他沉重的一擊。他深知自己無法像羅隐那般,以純粹而堅定的信念去義無反顧地追求正義。
無論是割舍珍貴的親情,還是抛下肩頭的責任,對他而言都如同挖心割肉般痛苦,他根本沒有勇氣去承受這樣巨大的創傷,更不知道該如何去修複那一旦破碎便可能萬劫不複的情感紐帶。他在這矛盾的漩渦中徘徊不定,仿佛迷失在黑暗的迷宮,找不到出口的方向。
震撼之下的沉思往往是一場靈魂深處的自我叩問與覺醒之旅。
司筠筠站在原地,久久不能釋懷,她的眼神中不再僅僅是困惑,更有了一絲堅定的萌芽。這一場變故,讓她開始從一個懵懂的追随者,逐漸向一個有擔當、有思考的求道者轉變。
而容時,在痛苦的沉思中,也漸漸看清了自己内心的軟弱與逃避。他明白,自己一直試圖在親情與公義之間尋找捷徑,卻忽略了真正的勇者是敢于直面矛盾、抉擇艱難的。他在沉思中暗暗發誓,要像羅隐一樣,哪怕内心充滿恐懼和猶豫,也要邁出追求正義的第一步,不再被親情的枷鎖和責任的重壓束縛住前行的腳步,哪怕這條道路布滿荊棘,哪怕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失去一些他珍視的東西。但唯有如此,他才能真正無愧于自己的内心和那些信任他的人。
司筠筠望着手中那兩件羅隐拼死托付的信物,它們在這昏暗的甬道中散發着神秘而凝重的氣息。盡管内心充滿了好奇與疑惑,她卻始終未曾有過一絲想要打開的念頭。
在她看來,這兩件信物承載着羅隐最後的信任與期望,是一份無比沉重且神聖的囑托。她深知,随意開啟不僅可能違背羅隐的本意,更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後果。這不僅僅是對羅隐的尊重,更是她堅守原則與底線的體現。她默默将信物小心收好,此刻的她,已在心中暗自決定,待查明海族公主死亡真相,為族人報了仇,她定要将這兩件信物完好無損地送到羅浮山鶴影秋手中。
昏暗幽邃的甬道裡,司筠筠和容時并肩緩行,沉重的氛圍如實質般壓在他們肩頭,兩人皆沉浸于各自的思緒之中,一路無言。唯有彼此的腳步聲在寂靜中輕輕回響,仿佛是他們内心波瀾的微弱呼應。
不知走了多久,司筠筠的耳畔忽然捕捉到一陣 “滴滴答答” 的聲響。這聲音與她之前貼在牆壁上所聽到的水滴聲極為相似,隻是此刻更為清晰、密集。
司筠筠微微一怔,腳步下意識地放緩,她轉頭看向容時,輕聲說道:“你聽,這水滴聲與之前我在牆壁上聽到的極為相似,隻是如今更加密集了,我覺得可能有蹊跷,要不要去看看?”
容時原本凝重的眼神中閃過一絲警覺,他微微點頭,回應道:“去看看也好,隻是我們務必小心,不可大意。”
司筠筠應了聲。
兩人遂調整步伐,沿着甬道側壁,小心翼翼地朝着聲音的源頭摸索前行。
随着他們的深入,那水滴聲愈發清晰清晰。周圍的空氣愈發陰冷潮濕,濃重的寒意透過衣衫直沁骨髓,但他們的腳步卻未曾有絲毫遲疑。
司筠筠與容時沿着那幽冷甬道中回蕩的 “滴滴答答” 聲,小心翼翼地穿梭在這陰森的地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