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他們有一搭沒一搭的聊着。
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理,或許更該說是由科學技術産生的詩詞和因為科學技術而導緻的人生哲理。
就比如此時此刻,在希亞改口說恒星的時候。
“恒星的一生是很浪漫的,我想那顆衛星到不了這種地步,即使是從它本身背負的情感寄托來看。”艾德順着那個有些尴尬的話題繼續往下聊,他對于希亞投過來的注視有些不習慣。他并不喜歡引人注意,但就現在而言,僅僅是他的長相就足以讓他苦惱——至少這裡,至少現在從他的觀察來看,這裡并不存在有着亞洲人特點的人種。
艾德抱臂,擡頭看向那顆并不起眼的恒星。這顆行星的雲層很厚,也有可能是因為現在隻是早晨的緣故,直視着這顆恒星并不刺眼。他看起來有些憂郁,而這也給他自己添了些貴族氣質,依稀可以瞥見那位艾德蒙·唐代斯因為阻止邊緣星系蟲群入侵而獲得伯爵爵位的傲慢和理所當然——一副老貴族的模樣,希亞這樣認為。
“或許我的知識和你們存在着很大的謬誤,畢竟我來到這裡已經算是新生。”艾德理性地給自己加了個前提,随後緩緩說道,“你看,這顆星球誕生在一片星雲之中,因為物質的聚合而産生引力,從星雲的一部分聚合形成恒星。星雲可以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保持不受擾動的狀态,而一旦受到擾動,這些星雲便破裂成小片的星雲,并開始收縮——星雲的溫度越低,就越容易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縮——恒星便在其中形成。
“随着星雲碎片緩慢地收縮,其中的物質開始合并、壓縮,這使得其核心的密度開始增加,形成原恒星。但這并不意味着一顆恒星的真正形成——還有質量,如果它的質量不夠,僅僅隻能作為一顆褐矮星,在數億年的時光中逐漸變涼。
“需知生命是個概率的奇迹,而恒星正是生命的條件。你們看,”
希亞沒有注意到這個“你們”,她似乎被星空所迷惑,隻愣愣地聽着。
“它始終散發着光和熱,而這樣的燃燒,如果他作為一顆和你們傳說中的太陽質量相差不大的話,會持續大約兩千四百萬年,而人類現今的曆史也隻有不過4萬年……”
“是的,現在是第三十二個千年。”希亞補充道。
“根據恒星質量的不同,它的結局也不同。我最喜歡的是大質量恒星的結局——
當質量大于10倍太陽質量的恒星演化到氫燃燒終點時,會産生一個由鐵構成的核心。起初這個核心是由内部的壓力支撐的,但當它的質量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太陽質量的1.4倍),就開始坍縮,形成了一個幾乎全部由中子構成的極端緻密的核。當恒星的外層持續下落,與堅硬的核心發生碰撞時,此時就發生了超新星爆發。也就是那顆恒星的死亡,其死亡過程非常壯觀——這一過程會釋放大量的能量,導緻恒星的亮度上升,此過程中所突發的電磁輻射經常能夠照亮恒星所在的整個星系,并可能持續幾周至幾個月才會逐漸衰弱。而超新星爆發的殘骸則會形成星雲。
“‘終結并非死去,毀滅帶來新生。’
“想象一下,一顆超大質量的恒星的一生,請讓我用這樣一個感性的詞語。它因為引力誕生,也因為引力結束。如果它存在思想,請允許我用這麼不嚴謹的話來說明:一顆注定死去的恒星,甚至能夠計算它的生命的恒星,在死亡的瞬間爆發出無比劇烈的能量……用死亡帶來新生。不,如果那顆恒星質量再大一些,它會成為黑洞,給宇宙一隅帶來秩序——畢竟引力作用下的星系的運動軌迹也算是一種秩序的體現。
“我們在星海之間穿行,見證着無數恒星的誕生和死去,透過恒星的時間,透過恒星給我們帶來的生命,來獲取對抗時間,對抗破滅的力量。
“如果我的知識體系在現在還沒有被徹底否定的話,在遙遠的未來,在甚至沒有任何文明存在的終末,宇宙會迎來死亡。
“一如恒星的未來,冷卻或者坍縮,更大的可能是冷卻。在無止境的膨脹中,人類,蟲族,以至于其他所有的種族,都會迎來毀滅。
“毫無疑問,以感性的思維來看,恒星是很浪漫的,無論是燃燒還是在它死亡的那一刻。你們已經有了星際航行技術,那麼希亞……如果你能離開,我很希望你能夠看看那個場景。”
艾德用了在通用語上更加親近的“你”:“我命不久矣,應該等不到離開的那一天。或許你可以帶上我的一塊頭骨碎片,或者脫水之後的眼珠,讓我看看。”
但是這種行為無論如何都很亞空間吧!希亞在心裡默默反駁,而且我壓根沒有學這方面的知識,為什麼你以為我什麼都懂?人是有極限的!
艾德覺得他的幽默感和伯爵差不多,這句話應該很符合當下邊緣星系的流行方式。
【……你或許該對弄臣說這個亞空間笑話,祂肯定會很高興。】沉默許久的伯爵顯然很無語,他甚至懷疑弄臣的靈能還在繼續影響着艾德。
艾德依然對伯爵的否定不屑一顧,頗為自信的問:“你不好奇為什麼是頭骨嗎?”
再繼續這個話題絕對會當成異教徒吧!雖然這麼想,但是希亞還是老老實實地答複:“為什麼呢,艾德蒙·唐代斯伯爵,能不能給我解釋一下?”
希亞覺得說完這句話後,她能夠忍受一次性吃九個标準分量的“大餐”——畢竟比起像是一口老痰糊在喉嚨上的感覺,還是保持自我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