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族長趕緊跟卓立仁解釋:“少君勿怪,是老朽沒說明白,剛才也是讓少君結結實實給吓了一跳,關于那個蘭芳舊事,且容老朽為少君分說一二…”
盧嘉福連忙勸說父親不要着急,先休息一下,緩一緩剛才那股勁,還是讓他來為卓立仁解釋此事。随着盧嘉福的娓娓道來,卓立仁的心思很快就被帶入到一個古老的故事裡。
說起來這個所謂的蘭芳舊事,其實說的是1776-1888年之間,存在于婆羅洲上,由海外華人創立的第一個共和國。
1776年,來自于廣東梅縣的羅芳伯與陳蘭伯,在東南亞的西婆羅洲(西加裡曼丹)坤甸,成立了‘蘭芳公司’,是一個類似于東印度公司的政治團體。次年改為‘共和國’,以東萬律為首都,全稱‘蘭芳大統制共和國’。
因為首任名譽總制,是來自大埔縣的陳蘭伯,羅芳伯為首任實際總制,又稱‘大唐總長’,故稱蘭芳大統制,當地人尊稱羅芳伯為‘坤甸王’。
這個時期之所以能在婆羅洲這裡,出現這麼一個華人的‘共和國’,主要原因還是明清交替期間,國内戰亂頻仍,清兵入關之後,一次又一次的屠殺,造成了一次長時間,而且數量巨大的海外移民浪潮,毗鄰中國南方的南洋,就成為這一次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一直到了康乾期間,前後持續了兩百年的移民潮,才逐漸消退,已經有接近700萬中國人,陸續漂洋過海,來到南洋各地謀生,人少地多,自然條件極佳的婆羅洲,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落腳點。
這些以廣東人為主的中國人,基本上都非常的勤勞善良,種地養殖經商采礦樣樣精通,中國人種的水稻産量,超過了當地人一倍還多,中國人還改良了胡椒種植技術,把胡椒的産量提高了不止一倍。
中國人善于做生意就不用說了,為了自衛拿起武器能打敢拼,又通情達理,尊重并且與當地人相處甚歡,所以深受當地部族酋長的歡迎。
這個時候的東印度公司,已經開始往周圍的南洋各國進行侵蝕,觸角也伸到了婆羅洲,隻不過還沒有被歐洲殖民者完全控制,當地這些土著部族,經常受到那些殖民者的侵害和掠奪。
新來的這些中國人,不僅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吃飯的問題,還能保護他們的财産,免遭歐洲那些‘文明人’的劫掠,很多當地土著部族,毫不猶豫的與中國人結為同盟。
蘭芳共和國成立後,其勢力範圍包括了整個婆羅洲(加裡曼丹島),人口數量達到過200萬之多,僅蘭芳共和國的成員及家屬人數就超過40萬,其實力在當時的整個南洋堪稱首屈一指。
婆羅洲的達雅克人,還有弗洛勒斯島的恩加達人,在酋長帶領下,舉族加入蘭芳共和國,前後數次與華人合作,并肩與東印度公司的士兵作戰。婆羅洲的蘇丹向羅芳伯獻表臣服,并且多次表示,要将王位讓給羅芳伯,均被羅芳伯堅辭不受。這也是為什麼,西班牙葡萄牙還有荷蘭的那些東印度公司的殖民者,屢屢企圖吞食蘭芳共和國,卻都以失敗告終。
1793年6月8日,英國倫敦《泰晤士報》文章認為: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在國家政治體制方面,推行原始雅典式的共和制,其意義絲毫不遜于1787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實現聯邦的美利堅合衆國的民主共和走向…
羅芳伯任國家元首19年,病逝于1795年。蘭芳共和國一直延續至1886年,由于種種原因,最後被荷蘭人摧毀,一共存在了110年。最後失敗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内部的不團結,造成了分崩離析的結果。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蘭芳共和國那種,一直被西方世界推崇的、過于強調公平和民主的政治體制,在兆基初始的時候,因為突然獲得了巨大的資源,能夠滿足内部各方,在利益和權力方面的基本需求,為共和國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
也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一個伏筆。經過了一百年的快速發展之後,在沒有足夠的權威,來制約和平衡各種利益的時候,各方面開始失去控制的欲望和不滿,可以很輕松的,把蘭芳共和國這輛馬車拉散架。
特别是當那些傾向于放棄獨立的地位,認為在荷蘭人的保護下,也可以活得不錯的人,掌握了共和國的權力之後,所有的不甘與掙紮都失去了意義,一個曾經輝煌燦爛過的百年共和國,就在一瞬間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