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徐緩來所料,留守宮中的楊夢影當晚就收到浪蕩山傳來的噩耗,并從安全人員口中了解到南丘丞相之子前來吊唁的情況,再從甯别的報告中獲悉大隊南丘人馬逃回南丘信良城,且城内有人接應,擺明這一切就是南丘人的陰謀,她滿腔仇恨,馬上召集群臣,傾全國之兵,劍指南丘,誓要報仇雪恨,血債血還。
烏斯三軍統指線鎮濤領頭,大将盤敬豪居中,大将铎永躍殿後,百萬大軍分三路向信良挺進。
因南丘西州方面早有準備,且隻守不攻,線鎮濤的先頭部隊雖在兵力上占絕對優勢,但萬俟霸憑借堅牆固壘,強弓硬弩,加上醜子元的配合增援,硬是把他們阻在了城牆之下。随着烏方後續部隊的進入,戰線拉長到兩百多裡,眼看防線就要撕開口子,冒南江所率先鋒部隊及時趕到将口子堵住。待雙方部隊完全集結,可謂勢均力敵。戰場上刀光劍影,喊殺聲此起彼伏,誰也讨不到便宜。
兵對兵将對将的打了近一個月的拉鋸戰,兩邊各有損傷,正當焦灼之際,系萬登所率部隊奇襲成功,沖入烏斯皇宮,楊夢影被擒,徐培基自願守在宮中。系萬登則帶兵繼續前進,直搗烏軍後方。
神兵天降,烏軍頓時大亂。徐緩來立于高台之上,看到烏斯軍陣形不穩,又見敵軍後方有南軍旗幟搖動,他心知軍事目标已經實現,立馬揮動令旗。三軍收到号令,一齊向烏軍沖殺過去。
烏軍腹背受敵,被打得丢盔棄甲,四散奔逃,哭爹喊娘,整片整片的繳械投降。
铎永躍在逃跑時被萬俟霸射殺。線鎮濤和盤敬豪都成了俘虜。
徐緩來命将謀适和徐培基将楊夢影,線鎮濤和盤敬豪押回皇宮由郝漢親自處置,将俘虜兵一路押回禺州,交由兵部處理。本部将領則分赴前烏斯各府郡暫時接管地盤,施政安民,具體任命等待皇上定奪。
徐緩來心思缜密,久居相位,處理國家大事有條不紊,面面俱到。
将謀适和徐培基回到皇宮,如實向郝漢禀報了戰況。
得知戰争預期目的基本實現,郝漢龍心大悅,命兵部綜制罕廸将六十萬降卒中願意繼續當兵的分流到全國各地方部隊。命工部綜制睾提起将餘下的人派往全國各地落戶務農。命刑部綜制北天幸将楊夢影,線鎮濤和盤敬豪暫時收押,不允虐待。關于各部隊有功将士和其他部門有功人員的獎賞問題,等丞相徐緩來回京說明全部情況後再作相應安排和決定。
徐培基當場提出他想将楊夢影帶回相府去。郝漢未加思索,滿口答應。
一個多月後,徐緩來回到宮中,向郝漢書面奏報,稱前烏斯各府郡所有軍政事務已經全部安排落實,百姓生活正逐步走向穩定并步入正軌。
至此,郝漢宣布取締烏斯國号,全國統一,改國号為“高禺”。
命徐緩來起草憲令法律綱要,修正制度,革新政策,普惠萬民,務必使天下大同,四海歸心;
命大子郝無懼即日動身前往高廈,推行新政,安撫民心,以圖長治久安;
同時頒旨嘉獎徐培基,封其為大将,任三軍總參,協助将謀适工作。
郝無懼領旨臨行前向郝漢提出請求,說他想把線鎮濤和盤敬豪這兩位降将帶回高廈,仍然保留他們原有的官階地位,隻是在他身邊任職,協助他處理日常事務。
郝漢疑惑道:“無懼,古語有雲,良臣不事二主。他倆身為主帥大将,不思刀下死以明氣節,投降苟活,豈是英雄所為?你留其于左右,若其懷念舊人,留戀故土,流連往事,一時心生異志,發難于你,該如何是好?”
郝無懼道:“父皇言之在理,但事有不同,人有例外,如若烏斯仍在,其投降之舉可視為叛國投敵。如今烏斯已滅,國家統一,則其行為可視為歸順,如同那細涓入川,微埃歸田,是合乎天道之選,兒臣以為用之無妨。況且二位将軍出生于本土,熟知當地鄉風民俗,我若得其助力,必能與百姓良性互動,打成一片,以便聽取民意,改善民生。人民實得福利,必不忤逆。”
郝漢聽了郝無懼懇切又不失見地的一番解釋,一時為之動容,不禁拊掌贊揚道:“太子仁厚愛民,朕甚覺欣慰,就依你吧!”言罷,他即刻口谕吳倫哲去刑部找北天幸要人。北天幸不敢怠慢,立即派人把線鎮濤和盤敬豪兩人押了過來。郝無懼親自為他們松了綁。
二位将軍問清原委,才知太子不嫌棄他們是降将,還要重用他們,不由感動得涕泗橫流。
一切準備就緒後,郝無懼領着線鎮濤和盤敬豪,當天去了高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