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聲音太過熟悉,甚至不用去看,李令溪便知道來人是誰。
——她的堂妹,今上之女,從前的寶安郡主如今的寶安公主李湄。
李令溪一直覺得,自己從小到大,有很多時候都是相當孤單的。
她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又沒有同胞姐妹,即便父兄待她極好,但許多女兒家的心事,總是不便同他們多說。
她起初很是依戀皇祖母,可是皇祖母太忙了,母儀天下的一國之後要做的事太多,要照顧的人也太多,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花在她的身上。
後來她開始黏着雲鶴姑姑以及四個貼身侍女,卻又很快被雲鶴姑姑教導主仆有别,四個侍女也要她注意身份。
她再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去找誰。
姑母頤陽公主長年混迹于軍營平時基本上見不到人影,三叔四叔沒有女兒,其他王叔家的堂妹年紀太小,父王又不結交親貴大臣,她總不能自己跑去結交親貴大臣家的女兒,為了一點私欲讓父王為難,到時候批評她的就不止雲鶴姑姑了。
這樣寂寥的日子,直到東宮流落在外的女兒、與她同齡的堂妹寶安被尋回,才終于結束。
作為太子和太子妃鄭氏唯一的孩子,寶安生來尊貴,卻在幼時因故走失,回到皇室之後的小姑娘彷徨、迷茫而又無助。
寶安将她當成引路明燈,她也将寶安當成孤身在茫茫水面漂遊之時忽然出現的一根浮木,她們緊緊依偎在一起很多年,誰也不願意撒開對方的手。
除她以外,寶安和衛家也有一段緣分。
寶安流落在外的那幾年,因機緣巧合與衛家寄養在佛寺的四公子衛昭相識,兩人一起長大,情意相投。
寶安剛滿十四歲便向先帝請旨,想要嫁給衛昭。
大衡勳貴之家的子弟本就有與皇室結親的資格,以原安國公府的顯赫自然也不例外,衛家在太宗、顯宗兩朝都曾蒙恩尚主,先帝又一向心疼寶安幼年流離,但凡她有所求從無不應,于是寶安在十五歲那年,如願嫁入了安國公府。
隻是好景不長,兩人婚後沒有多久便逢朝中生變,帝位更疊,衛朔為晉王府求情觸怒新帝,皇帝降封安國公府、将衛朔遣去北境的同時勒令寶安休夫,生生斬斷了這段良緣。
李令溪望着眼前一身素色連鬥篷都玉白如雪的寶安,再想到公府裡那個從不出來見人的四公子衛昭,不知該感慨情深緣淺,還是造化弄人。
衆人還在愣神之際,太子妃已經站起了身,笑道:“是寶安妹妹啊,我還當妹妹不來了,來人,給公主設座。”
她一站起來,衆人紛紛起身。
寶安公主微微屈身向她行了個禮,口中道:“不過幾日沒見,皇嫂的性子又軟和了不少。”
太子妃但笑不語,讓人引寶安公主入席。
衆人也都重新落座,随侍的宮人剛将寶安公主的杯盞斟滿,韓王妃便質問道:“妹妹方才在門口那話何意?”
寶安公主道:“就是你以為的意思。今日不是韓王府設宴,席上論貴有太子妃娘娘,論長也該是越王妃,怎麼也輪不到你這個韓王妃來做主,偏生遠遠地就隻聽見你一個人在這裡說長道短大放厥詞,實在稱不上有自知之明。”
“你——”韓王妃當即變了臉色,幸有越王妃攔着才沒太過失态,惱怒地瞪了幾眼寶安。
寶安公主并不理她,看向太子妃道:“我剛從母後那裡來,母後讓潘嬷嬷一道過來看看,皇嫂不會介意吧?”
太子妃笑道:“當然,快有請。”
寶安公主給身側的宮人遞了個眼色。
宮人會意,退下之後,很快将一位穿着宮中女官服的老嬷嬷請了進來。
那官服的圖樣一看便是皇後身邊的女官才會有的品階。
李令溪挑起了眉。
方才看見人來得這麼齊她就覺得這場宴會不太對勁。
果然。
哪有賞梅宴需要皇後派動身邊嬷嬷的?
再聽見鄰桌女眷們的議論中開始提及趙王,李令溪很快明白了。
今上七子,隻有幼子趙王還沒有納妃。
本朝對男女婚配之齡并未嚴加規制,有人十四五歲便早早成婚,也有人年近二十才開始議親,不過大多數人一旦年滿十五婚事便會被提上日程,十六七歲議親十八九歲成婚是最常見的。
趙王如今已經十六歲,剛好到了議親之齡。
皇室曆來的規矩是皇子納妃必須從禮部走采選流程,再由皇帝降旨賜婚,不過在正式的采選開始之前一般都會先找個名目設一場相看宴,讓皇子來看看有沒有中意之人以便采選時給予照顧。
隻是這樣的宴會一般都是由中宮主持的,鄭皇後不知何故并沒有親自出面,而是将此宴交給了太子妃。
弄清楚了到底是怎麼回事,李令溪這才注意到坐在命婦們身後的那些年輕貴女們無一不是面如桃花打扮得楚楚動人,隻有自己、衛靜婉以及衛靜妍身上是尋常的裝扮,在這其中顯得格格不入。
再看前面的徐夫人始終坐姿端正波瀾不驚,明顯是事先就知道這場宴會的真實目的,但卻并未向她們透露也沒有讓她們做任何準備,李令溪明白徐夫人的心思。
以今上對公府的厭惡,連當初衛昭和寶安公主已成的婚事都親手斷了,又豈會允許衛家女再嫁入皇家?
若是嶄露頭角讓趙王看上無非隻有兩種可能,好些的是趙王得知是衛家女自行放棄,更糟糕的便是趙王告知皇帝之後讓公府再受一次羞辱。
與其如此,不如幹脆低調些把這場宴會隻當成尋常的賞梅宴。
這樣的安排其實并不違背李令溪自己的心意,雖然她如今身份已經變了,可骨子裡卻還是從前那個琅華郡主,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和曾經的堂弟有什麼牽扯。
隻是……
她看向坐在斜前方的衛靜婉。
在蔺夕的記憶中,衛靜婉一直是心儀趙王的。
這也是她那麼怨恨衛朔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