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的天,昏暗且陰沉,不一會兒,竟下起了綿綿細雨。雨勢不大,淅淅瀝瀝,打落了枯黃的幹葉。葉子打着旋,零落在鋪滿鵝卵石的小徑上,任憑雨水沖刷。
回程的路,因雨勢而變得泥濘不堪,馬車實在不便繞去鎮上的藥鋪。趕不巧,雲落也未帶傘,她無奈輕歎一聲,挑起了馬車的布簾,望着外面雨勢漸小。雲落決定,讓侍衛他們在此等候,自己下了馬車,獨自徒步去藥鋪。
侍衛應下,與車夫就在原地靜候。畢竟,尉連遲早已在雲落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安排了幾名隐在暗中的侍衛保護她。
冒着雨的雲落,慌手慌腳。她一隻手擋在額前,一隻手提着裙邊,輕掂着腳,小心地避開積水,一步一步沿着路邊跑得飛快。一會功夫,她便到了藥鋪。
此時的大藥鋪外,人進人出,看來來看病拿藥的人,蠻多。
雲落忙躲在藥鋪外的屋檐下,喘口氣緩了緩,又撣撣衣服上的水珠,那面紗也被浸濕了,貼着臉極不舒服。她猶豫再三,還是摘下了。
而同一屋檐下,正打算開傘離去的尚文武,視線不經意間,掃過身旁素白衣裙的姑娘,見着她側臉的一刹那,他整個人僵硬在原地。
尚文武一度難以置信,竟會有如此巧合的事情,更多的,是震驚,是驚喜。
本來今日,他是湊巧來風嶺城辦點事,便順路為次子妹抓點藥調理身體,怎料能有幸遇見前日猜燈謎的那位姑娘。當姑娘摘下面紗的那一瞬間,她的容貌竟與蓮完全相像。
那晚燈火明暗,尚文武未看清姑娘的容貌,可現下一見,是真真切切的“蓮”啊。這兩三年的苦苦尋找,果然沒有白費。
待雲落取完藥,尚文武仍像個木樁杵在原地。他目光如炬,五指緊緊握着傘柄,有些顫抖。
雲落駐足在屋檐下,擡頭望望這老天爺,見雨勢未有停的意思,小聲抱怨道:“真是天公不作美啊。”
無奈,雲落隻好護緊懷中的藥紮,準備再冒一次雨趕回馬車。
而身後的尚文武,撐起了油紙傘緩緩走近。他按耐着心中激動的情緒,不得不小心些。
“姑娘可還記得那句詩?”
雲落聞聲,蓦然回首間,頭頂的油紙傘為她遮住了陰雨,還能聽得到,雨水打在傘面滴滴答答的聲響。
她一驚,竟是那日對詩之人。
他一襲青衣顯得風度翩翩,微微一笑更是面如溫玉,同那日燈謎一見,讓人一眼傾心。
雲落早已忘記掩面一事,她無比驚奇,隻覺二人很是有緣,同笑,回應道:“何是人間牽腸情恰是檐上盼春燕。”随之笑了笑,又接着問:“當時走得急,其實很想問問先生,作此詩是何心情”
尚文武點頭緻意,為雲落撐着傘,輕聲笑道:“不過是盼相思人早日歸罷了。”
雲落一聽他口中的“相思人”,莫名竟覺心酸,遲疑一問:“先生在尋人”
“已尋兩三年了。”尚文武無奈苦笑,這人近在咫尺,竟無法相認。
雲落不懂什麼兒女情長,但聽他如此一道,内心頓感失望苦澀,隻應:“先生真是癡情。”
“既是有緣,姑娘,我便送你回去吧。”說着,尚文武手中的油紙傘,往雲落那邊斜了斜。
“那真是勞煩先生了。”
“客氣,可否冒昧問姑娘芳名在下并無他意。”滿心期待的尚文武,一步一步小心的試探着。
雲落知尉連遲曾囑咐過:在外不便透露自己真實身份。她隻是草草回應避之:“先生,民女不過是一介小商人家出身罷了。”
忽的,尚文武瞧見她抱着藥紮的手,虎口沿着手心處,滿是傷痕。依他教書多年,一眼便輕易認出,是戒尺打痕。
看着這數條刺目的紅印,他一下子緊張起來,有些急迫詢問:“姑娘手上的傷,何人所為?”
雲落不得不感歎先生眼力真好!她尴尬着搖搖頭,“沒事,不過是犯了家規,家……家父責罵。小事,無礙了。”随而,小手默默縮進了衣袖裡。
尚文武還是不甘,這世上怎會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可若真是蓮,又為何不認得自己?舉止言談也判若兩人。
或許眼前這位姑娘,隻是同蓮相像罷了。這兩三年的尋找,他也時常因緊張過度而認錯人。尚文武不斷在心底說服自己,免得吓着她。
“前日燈謎一見,同今日般,我與姑娘,甚是有緣。”尚文武苦澀一笑,似想起什麼,他從衣袖中緩緩拿出一支小簪花,遞給了雲落。“抱歉,那日我無意與你争的。現在,就讓它物歸原主吧。”
“謝謝先生!說來也慚愧,是我才疏短淺。”雲落有些不好意思,雖說不是什麼名貴物件,但自她燈謎對詩一敗,就一直對這“小簪花”耿耿于懷,自然想要,也不推脫了。
她接過了那支簪花,銀簪子上兩朵并不精緻的薔薇雕花,一抹鵝黃點綴在花卉蕊,倒是給人眼前一亮。而這小雕花的背面,還鑲接着細細的流蘇,旋墜着三顆飽滿得玲珑剔透的小玉珠。
雲落撚在指尖輕輕一晃,三顆珠子便撞在一起,發出清脆細膩的聲音。
可以看得出來,她很是喜歡。尚文武細細觀察着雲落,隐隐約約從她身上,找到了蓮的影子。那個清瘦的孩子,如今也應該生的如此俏皮乖巧吧。
二人就此在雨中幽幽漫步。雲落心細,注意到先生另一邊被雨水浸濕的衣肩,心中頓感一暖。
到了馬車,雲落謝過先生一路撐傘相送。她揭起珠紗簾,上了馬車,準備放下簾子的她,又探出腦袋,猶猶豫豫着望着尚文武,最後有些覺着自己好笑,道:
“不知為何,先生總給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那我可否問問先生,您的名諱?”
尚文武目光一刻也未曾離開過她,再是有緣也是最後一見吧。他眸光中流露出無奈,溫柔一笑,回應:“在下,尚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