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年年有餘”,她媽貫徹得很徹底,不管魚有多大,夠不夠全家吃,總要留一小部分到下一頓或第二天再吃。
不過,她爸做的焖黃花魚實在太好吃了,就算沒有魚肉,用湯汁泡米飯也非常美味,而她媽中午通常也不會再做其他多餘的菜。
晚上,大白馍、豆包、年糕和炸油餅都是主食。全家人圍坐在小炕桌前,一張不大的長方形紫紅色木炕桌上,擺滿了八九個涼菜熱菜。她爸喝着小酒,孩子們喝着汽水等飲料,大家舉杯共飲,說着團聚和祝福的話,場面十分熱鬧溫馨。
等發完壓歲錢,她和妹妹就出去找小夥伴玩了。她媽和大姐、二姐留在家裡幫忙收拾餐桌,整理屋子。在新年鐘聲響起之前,大人們都會洗幹淨手臉,換上新衣服。
晚飯後開始準備包餃子,因為習俗12點放鞭炮、吃餃子,那時候,大人孩子都要守歲,困了就躺下小憩一會兒。淩晨兩三點,她們姐妹還要起來準備包初一早上吃的餃子。
長大後,小美和二姐就成了包餃子的生力軍。
餃子餡通常是羊肉胡蘿蔔的,胡蘿蔔提前用開水焯過,凍在小涼房裡,硬邦邦的像冰球。切好的羊肉也是一樣。她媽和的面總是特别硬,擀起來很吃力,姐妹倆隻好輪流上陣。
“媽,您怎麼每次把面都和得這麼硬?”連平時好脾氣的趙小莉都忍不住抱怨起來。
“就是,硬得像石頭一樣,真難擀!”
小美也跟着附和,結果引來了她媽的訓斥:
“你懂什麼?不和硬點的話,餃子皮塌了怎麼辦?餃子可是要放一晚上的,案闆上多撒點面粉啊,千萬别讓餃子粘底了!”
每到過年,小美她媽總是家裡最忙的那個。大人孩子的被褥外罩,鋪蓋了整年,都要拆下來在搓闆上用肥皂或洗衣粉洗幹淨,然後拿到院子裡晾幹,最後再按原樣縫好。
她媽最忙的時候,就是給大人和孩子做新衣服。家裡除了趙錦城,都是女孩子,做衣服相對簡單一些,通常都給她們做紅條絨布的上衣。不過,小美總覺得那種紅色俗氣得讓她難以忍受。
“怎麼就你事多,你大姐、二姐,還有你妹妹們,誰都沒說什麼。”
對于三女兒不喜歡穿紅色衣服這事,小美媽媽有些不理解,女孩子穿紅色的衣服多好看,她怎麼就這麼與衆不同呢?
“媽,明年能不能換個顔色?”趙小莉也提出了意見,“我們都長大了,穿這麼鮮豔的紅色。。。”
“商店裡紅燈芯絨布最便宜,一起買的話,還能更便宜一點。”她們的媽媽這才說出了實情。
等小美能自主買衣服後,她幾乎沒買過鮮紅色的衣服,因為對那個顔色多少都有了心結。
豐市的習俗和九原差不多,畢竟都在同一個地區。除夕夜的家宴過後,全家人都穿戴好外套,戴上帽子和圍巾去院子裡看旺火。院子中央堆了一個大爐竈,裡面紅紅火火,幹木柴燒得正旺。
黎遠山和黎大海在旺火前不時點燃一個大炮仗扔出去,暄暄和曉曉哥倆也時不時往旺火裡丢幾個小鞭炮,然後迅速躲到站在門口的大人身後。
“媽媽,快看!我爸放的煙花好好看!”
在孩子們興奮的叫喊聲中,美麗的煙花在天空中不斷綻放,周圍的鞭炮聲此起彼伏。随着零點的鐘聲敲響,大人孩子互相拜年,道着“過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