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_憶寫于11.12
小時候,小美特别喜歡過年,因為可以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多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也不用做家務,更不必擔心挨罵,還能去鄰居家串門要糖果吃。對孩子們來說,過年真的是最快樂的時候。
随着年齡的增長,她對過年的感覺漸漸不再像少時那麼濃烈了。尤其成家之後,這種感覺變得更加複雜,既有些許的期待,又夾雜着一些抵觸。
對她而言,每當春節臨近,無論是工作還是日常生活一下顯得格外忙碌,人也感到緊張和疲憊。
一方面,需要處理年終的各種事情,比如制作報表、完成工作總結等,每件事情都需要認真對待,好好準備,同時還得繼續應對日常工作。
另一方面,生活壓力曾大了。随着春節的到來,家務活多了,不僅要像往常一樣忙家務、忙孩子,還得騰出時間打掃衛生、采辦年貨。畢竟傳統習俗短期内難以改變,還得跟上大家的節奏。
這樣的忙碌,讓她感到越來越不适應,于是就少了對年節的興趣。特别到了島城的第一個春節,身邊除了一大一小倆個,再沒有其他親人朋友,黎遠山工作又忙,似乎一下所有的事情都得靠她自己來安排,心裡的壓力也就更大了。
因為有孩子在,她這當媽的又不能偷懶,該有的儀式感還是要有的,至少得準備一些年貨。雖然不能像别人家那樣準備得周全,但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吃的傳統食物還是要盡量準備一下的。
不過今年過年,小美反而感到特别輕松。
除了回家路上需要付出體力,心裡倒沒啥負擔。出門前,家裡隻是簡單收拾了下,年貨不用買。年飯也不用她動手,頂多幫忙洗洗碗盤。雖然環境有點嘈雜,有些不太适應,但整體還算不錯。
今天是除夕,爺爺奶奶家裡的窗戶上貼上了紅窗花,門上挂起了紅對聯,院子裡也挂起了紅燈籠,一片喜慶的景象。孩子們都換上了新衣服,興奮地在屋裡屋外跑來跑去,一會兒吃着零食,一會兒放着鞭炮,小臉蛋都被凍得通紅。
“媽媽快看,爸爸和二叔在院子裡壘旺火呢!”
“知道了,你回來把棉手套戴上!”
小美找到小暄暄的棉手套還沒來得及給他戴上,小家夥就已經跑沒影了,隻好又把手套放回到外屋的櫃子上。
在豐市,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除夕夜家家戶戶都會在院子裡點旺火。小美第一次随黎遠山回回來過年時,對這個習俗感到挺新鮮的。不過到了第二、第三次,這種感覺就不那麼的強烈了。
看着孩子們在院子裡歡鬧的樣子,她不覺想起了小時候過大年的事情。除夕一大早,院子裡的小夥伴們都會穿上新衣服來她家串門,進門喊着:
“叔叔阿姨過年好!”
拜完年後,小美的媽媽會給每個孩子手裡塞一塊糖。然後,穿着新衣服的小美和妹妹也會跟着大家一起去鄰居家串門,一圈下來,口袋裡裝滿了糖塊、杏幹或是豆子等小零食。
中午,她和妹妹必須得趕回家吃飯。除夕這天,她爸會做大米飯和焖黃花魚。平時家裡很難吃上大米飯,黃花魚更是難得一嘗。
大年前幾天,她爸早已經把黃花魚炸得半熟了。有一年過年,小美偷偷跑到小涼房裡嘗了一點,因為她隻用手指甲摳了一點,所以沒有被發現。
魚肉進嘴裡的細膩,混合着油炸的香味,讓小美差點忍不住想再多吃一點,但最後沒敢再下手,萬一被她媽發現就糟了。
“美兒、靓兒,你們知道過年為什麼要吃魚嗎?”
她們哪裡知道這些,家裡一年才吃這麼兩小條魚。見兩個女兒不解地搖頭,小美媽解釋起來:
“魚和‘餘’是同音,所以咱們過年吃魚就代表着年年有餘,知道了嗎?這是對新一年的美好祝願,也是春節的一個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