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明三年,對于嶺南士子何平洲而言,無疑是命運轉折的關鍵節點。那一年,大晟王朝首開科舉之制,打破了世襲與薦舉的陳規,為天下寒門學子鋪就了一條通往仕途的道路。
可能也是因為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科舉,嶺南參加科舉的人數不多,科考題目包羅萬象,除了儒學之外,還包含了少量的法學和農學等。
何平洲憑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堅持,當然還包含了大量運氣,終于通過了府試、院試和鄉試,雖然成績并不理想,但他卻避免了落榜的命運。
在匣裡巷擔改建任文書期間的經曆,對他而言猶如一場及時雨,不僅讓他掌握了衙門文書工作的精髓,還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公孫嘉樹和李瑜的悉心指導,特别是李姑娘,這位看似弱質纖纖卻飽讀詩書的奇女子,她年紀雖輕,卻早已胸藏丘壑,博古通今。對于自己請教她的問題,她總能信手拈來,從容解答,無論是深奧的儒家義理,還是新興的法學條文,抑或是農學的實用技藝,她都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娓娓道來,仿佛仙人拂頂,讓何平洲豁然開朗。這些寶貴的建議和點撥為他日後的科舉會試、殿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承明四年,何平洲辭别父母長輩,獨自一人踏上了去京城會試的道路。他搭乘有由公孫刺史帶頭扶持成立的嶺南船業的船隻,曆經南海、東海、渤海,轉内陸水路,最終抵達京畿。
經過半月的船旅行程,何平洲終于踏上了京城的土地。這裡繁華的景象宛如畫卷般展現在他面前。街巷兩側商鋪林立,商品琳琅滿目,商賈高聲招徕顧客,茶樓酒館内絲竹盈耳,人群談笑晏晏。世家公子錦袍駿馬,仆從簇擁,氣派非凡;百姓布衣擔柴販賣,市井忙碌,生活氣息濃厚。
市場喧鬧,貨物繁多,绫羅綢緞、陶瓷器皿、山珍海味、時令鮮果,無所不包。叫賣聲、議價聲此起彼伏,奏響市井生活的獨特樂章。
夜色降臨,京城猶如一幅精心織就的長卷,華燈初上,萬家燈火與星空相映,整座城市被點亮,展現出醉人的光彩。燈籠如串串珍珠點綴夜幕,照亮銀灰色的水泥路,店鋪内商品熠熠生輝,引人駐足。酒肆茶樓絲竹悠揚,人聲鼎沸,交織成歡樂的市井夜曲。
城樓巍峨,燈火勾勒輪廓,如巨龍守護古城。護城河上畫舫遊弋,燈籠倒映水中,宛如水上燈火之城。皇城宮殿金碧輝煌,琉璃瓦頂在月光與燈火交織下熠熠生輝,宮牆瑞獸紋飾隐現,盡顯皇家威嚴神聖。鐘鼓樓銅鐘鳴響,更夫報時聲随風傳來,為繁華之夜添古樸意蘊。
何平洲置身于這前所未見的京城夜色中,内心充滿驚歎與新奇。他随人流漫遊,美食香氣撲鼻,糖葫蘆甜膩,烤肉醇厚,豆腐腦細膩,種種誘人滋味令人垂涎。雜耍藝人身懷絕技,吞劍吐火、走繩舞獅、戲法耍猴,精彩表演引人贊歎。火光流星劃破夜空,瞬息間綻放的璀璨光芒引來圍觀者熱烈歡呼,興奮喜悅之情洋溢臉龐。
然而,正當他沉醉于這盛世夜市的喧嚣與歡樂之際,前方一處異常的人群吸引了他的注意。人群圍得水洩不通,隻聽得一陣陣悲切的歌聲從人群中傳出,那歌聲如泣如訴,哀婉動人,瞬間穿透了夜市的嘈雜,直擊人心。何平洲心生好奇,擠過人群,隻見一位身着素服的年輕女子端坐于地,身邊擺放着一副簡陋的靈牌,上面赫然寫着“先父之靈位”。她手持琵琶,指法娴熟,彈唱着一曲哀歌,眼中含淚,卻堅定而決絕。
女子身旁立有一幅白布,上書“鬻藝葬父”四字,旁邊還附有一篇泣血的文告,詳述其父因病離世,家道中落,無奈之下隻能憑借自身才藝,求得善心人士資助,以安葬亡父,了卻孝道。周圍看客雖多,但多數人隻是圍觀議論,真正解囊相助者寥寥。
“姑娘孝心可嘉,令人欽佩。這是我一點微薄的心意,但願能助你順利度過難關。”人群中走出一個打扮的金尊玉貴的小公子,把一塊五十兩的銀錠放在了那鬻藝葬父的姑娘面前。
女子擡眸望向這位出手闊綽、面帶稚氣的小公子,眼中異彩閃過,淚水從眼眶滑落,顆顆晶瑩如珠,順着蒼白的臉頰滾落,她嗓音顫抖,哀婉地回應:“公子大恩,小女子銘記肺腑。得您慷慨解囊,我定當妥善安葬父親,待此事了結,我願侍奉左右,任憑驅使,以報公子之恩。”
“不必如此,不必如此。”小公子見狀,面露慌張之色,連連擺手,“你隻需安心料理好令尊的後事即可,然後歸家靜養,無需挂念回報之事。”他語氣溫和而堅決,顯然對女子的許諾感到意外且無所适從。
女子卻愈發悲切,她緊握衣袖,泣不成聲:“家父與我相依為命,如今他撒手人寰,我唯一的心願便是讓他入土為安。公子替我盡了孝道,若不讓我略表寸心,我又有何顔面苟活于世?恐唯有随父親共赴黃泉,方能稍慰我心。”
小公子聞此言,臉色陡然煞白,手足無措,急欲上前安慰,卻又不知如何是好。“姑娘,萬萬不可輕言生死!”他語帶焦急,雙目中寫滿了擔憂。
“小公子,你就收了她吧!”周圍圍觀的人群見狀,也紛紛起哄,有人調侃道:“少年郎,紅袖添香,其樂無窮矣……”話語中夾雜着市井的調笑與世故的冷眼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