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沉醉的黃絲絹 > 第7章 第六章

第7章 第六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語文老師微笑的說:“下回吧,你看,我還有那一大疊作文要批改呢!”

倪潇儒雖極不情願但也隻能就此作罷,反正每次到語文老師宿舍來那最後的情形幾乎雷同。他一直惦記着這事,因而沒過幾天又便去語文老師的宿舍。語文老師繼續上次話題說道:“你的作文一直是由我批改,所以我就看出你的寫作習慣來。一呢,是喜歡用排比句和邏輯關聯句,而且是很擅長用這些句法,就是說你用得又好又活,用得恰當貼切,同時,你還喜歡把那些優美又朗朗上口,同義或近義的詞語,疊起來用。不過卻把握得好,用得是個地方,讓人沒有那種旨在故意堆砌或賣弄的感覺。再有呢,就是喜歡穿插一些成語典故或格言警句,是不是這樣的?”

倪潇儒點頭說道:“是的是的,這些都是書上看來的,是老師教的,你不是說,看書不但要用眼,更要用心,最好能作一些讀書筆記,同時把那些優美的句子記錄保存,說不定日後寫作時都能用上。”

語文老師說:“這沒有錯,是個好的學習方法,這說明你平時書看得多,廣聞博記,而且對這些詞語的含義和用法已掌握得十分透徹。古人有一句調侃的話,叫做:“千古文章一大偷。”宋朝名宰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說過一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其實是蹈襲老子:“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語意而引申而來。不過,隻要偷得好,偷得妙就好。隻有不停的讀人家的書,以後才有可能寫出自己的書來。隻是要标明出處,至少是加上引号,就像寫論文那樣,這叫做:“盜亦有道。” 不然就變成剽竊了。所以《論語》中說:“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道與!”再一個呢,對那些起着銜接轉換,承上啟下作用的段落或句子,發揮處理得較好。上下間沒有松弛斷裂的痕迹,整個行文流暢舒展,内容上緊湊貫穿,脈絡分明,一氣呵成,有綿連不辍的氣勢。”

講到這裡語文老師稍停了一下,倪潇儒則睎望着自己的老師,他盼着老師立刻講下去。語文老師看着他急切的樣子,就繼續說道:“一個人書看多了,知識存量必然就多。很多同學都這樣,遇到寫作文時,鋪開紙握着筆,冥思苦索老半天,也隻能幹巴巴地寫上一張半頁就再也寫不下去了,仿佛世間的詞語已經窮盡。這是因為平時書看得少,詞語貧乏,文思難啟的緣故。就像啞子有話要說卻卡在嗓門口,“咕噜咕噜”地說不出不來,那是很難受的。南懷瑾先生在講到如何寫文章時這樣說道:“心裡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寫完以後,再增删調整一下就好了。”而你和你的同學相比呢…卻正好相反,一旦開寫則文思泉湧,那些詞彙章句會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大有讓你收不住手的感覺。因而你的作文一寫就是洋洋灑灑十幾頁,這在我所教的學生中還沒有過。你的問題不是寫不出來,而是割舍之難。”說到這裡,老師習慣的拿起杯子來喝水。

倪潇儒不甚明了割舍之難的意思,因而脫口問道:“老師,這割舍之難的意思是…”

老師放下杯子,又往裡移了移這才繼續說道:“你在寫作文時往往因為詞彙章句太多,反倒一下思緒缭亂,該用哪些詞句倒要費力斟酌一番。對學到看到的一些好詞好句,非想盡辦法用上去不可,甚至不惜為此拼湊出一大段來,要知道,有好句子不等于就有好文章。用對地方才是妙句好詞,在此文是極優美好句子,而在彼文卻是敗筆,味同嚼醋,不知所雲。你最近的幾篇作文裡頭都用了幽默的手法,有一處用得極妙,讓人不禁捧腹,可是另幾篇就勉強了。因而該割舍時就一定不可吝啬,但就目前而言,我認為你這個寫作習慣還是利大于弊,這樣可以增加詞彙的存量和熟記它們的含意及用法。這以後麼,就應該向更高的境界發展了。”

倪潇儒真是心悅誠服,佩服得五體投地,老師的剖析絲絲入扣,精辟入理,就像是在重現自己寫作文時的那種情形。他說:“老師,你真是知人識微,言必有中,你說的和我寫作文時的那種情形完全一模一樣,絲毫不差啊!”

倪潇儒不明白老師講的更高的境界是一種怎樣的境界,便又問道:“老師,那以後我該怎樣寫才好呢?怎樣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呢?”

語文老師并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問道:“你在寫作文時有那種刻意追求文章篇幅的傾向,認為自己能寫出長篇大論來,還頗為得意,可是這樣?

倪潇儒一直在認真聽,當聽到老師的話擊中他的要害時不禁“噗嗤”一笑,心想老師真是厲害,把自己的心思全給洞穿了,就像自己當時把這種想法告訴了老師一樣,他脫口說道:“是這樣的,隻是你是怎麼知道的?”

老師微微一笑然後說道:“這個麼是你自己在字裡行間告訴我的。”

倪潇儒一邊佩服的點頭一邊“哦哦”的應着,想了想後說道:“老師,我想長的文章總要比短的好喽!”

語文老師下意識的搖搖頭,一邊告訴他說:“文章不能以長短而論,并非越長就一定越好,篇幅緊湊但又意思完整,邏輯慎密又不失文采,同樣是極好的文章。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文字短長,視其人之筆性。筆性遒勁者,不能強之使長;筆性縱肆者,不能縮之使短。”還有《莊子·骈拇》中說:“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 你這樣寫難免會入落冗餘臃腫之中,篇幅拉長了,而文采卻遜色了。以後可在短小精煉上多下些工夫,多作一些嘗試,可以自己提煉一些詞句,反複修改,才能淘沙得金,力求更加的精美。所用詞句應力求達到畫龍點睛的意境,而非畫蛇添足,讓人看了不覺得有可有可無的詞句,這樣的文章才是高境界的文章。與此同時,也可嘗試多寫些散文,因為你現在寫的多半是記叙文,它是以記叙為主軸的,盡管之中有抒情議論的元素,但畢竟與散文不同。不過,你作文中的那些抒情議論已顯露出散文的端倪,因為散文是最能反映一個人所累積的知識,看似東拉西扯,其實都圍繞你要表達的那個中心,所以才會有“形散而神不散”這一說。”

倪潇儒雖是在不停地點頭,但眼神中卻流露出一絲茫然來。

語文老師見他還不甚明了,因而又耐心地進一步說道:“相比之下,短小精悍的文章,要比長篇大論更難寫一些。因為,長篇大論式的文章篇幅長,有足夠的空間,讓你從容地去作詳盡的描述。所以那些刻畫入微,鋪陳備細,詞藻華麗的文章,多半篇幅較長。而短小精悍的文章受篇幅的局限,因而遣詞造句的要求就高,往往隻用一個詞語,隻用一句話就要把事物的特征描述出來,言簡意赅又準确明了。所以孔子說:“辭,達而已。”林語堂則說:“文學之美不外是辭達而已。”魯迅先生也曾說:“凡可用可不用的字還是不用的好。”他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一文中又說:“…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隻要覺得夠将意思傳給别人了,就甯可什麼陪襯拖帶也沒有。…所以我不去描寫風月,對話也絕不說到一大篇。”德國詩人海涅則說:“誰用最少和最簡單的象征表達出最多和最深刻的思想,誰就是最偉大的藝術家。”

這些大師的治文态度就是凡可用可不用的字堅決不用。不單是寫文章講究精煉,繪畫藝術同樣也注重此理,對不該着墨處,就是要:“惜墨為金,疏可走馬。”兩者可謂是異曲同工。前幾個星期給你們講解的《阿Q正傳》這篇課文,其篇幅不長,但即便象魯迅先生這樣有七百萬文字傳世的文學大師也要反複斟酌,幾易其稿,可見要做到精煉,着實不易啊!所以我才對你們說,若要想給魯迅先生的文章增減一字或改動一字都不易。”

老師的話使倪潇儒深深地折服,他聽得連連點頭稱是,說:“老師,你講得真是太好了。”

語文老師隻是笑笑,然後又繼續說道:“不過,這裡我還要說明一下,我說的難,不是指它的文字形式,若光講文字形式,恐怕你現在就有這個能力改。隻是你雖能改動一字一句,但總讓人有增一字松弛,減一字缺失的感覺,更重要的是文章原有的意境沒有絲毫提升,這樣的改動就沒有意義,不過是多此一舉,弄不好遂成笑柄都不一定,所以它難就難在此處。

文章意境是千秋,但凡能夠傳世的藝術作品都極注重意境,妙到極處的藝術作品都呈現這番意境,即所謂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那種意境。寫文章的人都希冀靈感降臨,可是靈感的火花卻極難捕捉,而意境的奇妙則更難把握,所謂意境應當是那種人物、景象、語言融為一體的,沒有一種語言能夠把它的美感完全表達出來的境界。為達意境的美妙,曾引天下無數才俊掏盡其才而為之。昔日南宋畫院出過兩道極講意境效果的考題,一個畫題為《深山藏古寺》。入畫的是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林木茂盛,古樹參天,清溪曲折,潺流而下,一位僧童彎腰汲水。那古寺卻深藏不露,了無痕迹,猶如藏于九地之下。其實,早在宋徽宗時也有相類似的畫題,叫做:《竹鎖橋邊賣酒家》,那善畫者隻在橋頭竹外挂一酒幌,而那酒家則全無蹤影,密藏于竹林深處。又如取自韋應物的詩句為題,叫做:《野渡無人舟自橫》,隻見一隻鳥栖于船上,一隻鳥則是下飛狀,欲來這條船上栖息。是用飛鳥栖息覓食來暗示舟子的行蹤。這也是繪畫中的“空白藝術”的手法。哦,對了,另外還有一個畫題也是在追求意境之妙,題目叫做:《萬綠叢中紅一點》。所展現的畫面是,白雲下碧水旁,一位淑女在憑欄遠眺,綠色彌望,芳草青翠,樹木蔥茏,唯有淑女的櫻唇是紅的。前者着力于深蘊不露、幽深高遠的玄妙,後者渲染人物景色渾然天成的奇巧。都是那種“柳藏鹦鹉語方知”的美妙意境,讓人回味遐想,可謂曲筆寫意的傑作。”

每次去,老師都會給他講很多知識,倪潇儒一直豎起耳朵,屏氣靜聽老師的教誨,生怕漏掉一字。倪潇儒真夠幸運的,遇上這麼一位誨人不倦的老師。語文老師認為倪潇儒求知欲強,悟性好,因而覺得有責任、有義務厚加培植。當倪潇儒在學習的方法上或學習習慣上出現負面傾向時,當他渴望獲得更多知識的時,老師總會在這間稍顯狹小的宿舍裡,在那張古舊的寫字台旁,象家庭教師那樣,對他循循善誘地講解,适時匡正他的負面傾向。在這裡,倪潇儒領受了比别的同學更多的教誨和知識,可以說,他的很多知識就植根于這間狹小的宿舍裡。倪潇儒一直牢記老師的話,按照老師的的指點去練習嘗試,因而他的作文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作文功底亦愈發的紮實。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