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信者,就讓他們盡早收割粟麥,然後一同種植瓜豆。
“陳府君治蝗?”
婁圭聞言,雙目微眯,陷入沉思,片刻後,恍然大悟道,“噫!”
“女郎所提,莫非是孝文皇帝在位時,那位以仁政著稱,又擅治蝗的靈石縣令陳顯乎?”
郭婉颔首應之:“子伯博學,所言極是,正是此人。”
實則,郭婉所閱陳顯治蝗之書,乃前世之緣,借鑒唐太宗治蝗之事,今朝再憶,猶曆曆在目。
漢文帝之世,陳顯以治蝗之功,得帝嘉獎,名揚四海。
聞郭婉娓娓道來,婁圭之神色由憂轉喜,眉宇間舒展開來,似撥雲見日。
郭婉見狀,略顯赧然,幹咳一聲以解尴尬,繼而釋曰:“婉昔日于故籍中,曾閱靈石縣陳府君治蝗之績,其法猶存心間,未嘗忘懷。”
婁圭聞郭婉通曉陳顯之法,喜不自勝,撫掌大笑曰:“吾輩此番有望矣!有望矣!”
“陳顯乃文帝嘉許之治蝗良才,得其術,何懼飛蝗肆虐?”
其實,郭婉的滅蝗之法并非何等稀奇古怪的秘術。
“當然,諸君也不用太過于擔心蝗災。”
方才僅郭婉、婁圭、馬椒三人,聚而論蝗災之患,未幾,聞訊的尋橦健奴皆蜂擁而至,環立四周,靜聽郭婉娓娓道來滅蝗之策。
衆人皆凝神細聽,面露敬佩之色。
“屆時衆蝗蔽天,豈一日可盡除?故今日未盡,明日續之;明日再續,後日亦不懈。總有盡時矣。”
“婉家中富庶,諸君勿憂腹饑而怠于捕蝗。且觀将來漫天蝗蟲,豈非天賜之佳肴乎?”
郭婉此言一出,婁圭、馬椒及諸尋橦壯奴,面色皆變,如染翠綠,愕然相視。
“食蝗蟲耶?”婁圭驚疑道。
“然也。”郭婉泰然自若,續言,“蝗以五谷為食,人何嘗不可食蝗?觀諸君之色,似有難言之隐。”
衆人面面相觑,幾欲作嘔,唯郭婉神色自若,自信滿滿。
“食蝗之舉,終究……”
“終究如何?”
郭婉打斷了婁圭的話,目光堅定。
“終究乃解民倒懸,共度時艱之策。”
“蝗蟲雖微,卻能釀成大災,吾等若能化害為利,豈非一舉兩得?況此等天賜之物,食之既可果腹,又可減少五谷之損,何樂而不為?”
言罷,郭婉環視四周,見衆人神色漸緩,似有所動。
于是,她趁熱打鐵,繼續鼓勵道:“諸君勿以蝗蟲為惡,當視之為天賜之福。吾等攜手并肩,共克時艱,待蝗災過後,必是五谷豐登,安居樂業之時!”
食蝗,并不是郭婉首創。
她是跟自家太宗皇帝學的。
大唐吞蝗第一人——太宗皇帝李世民。
貞觀二年,京華之地,長安城阙,赤日炎炎,天不降雨,大旱肆虐,民田焦枯,蝗災又起,漫天蔽日,蠶食禾苗,百姓苦不堪言。
唐太宗李世民,心懷蒼生,憂心如焚,遂親臨禦苑,欲察農事之損。
步入園中,但見禾黍稀疏,黃枯遍野,李世民歎息不已。
忽而,一陣窸窣之聲,驚起群蝗紛飛,遮天蔽日。
于是,李世民怒目而視,随手捉得數隻,置于掌心,高聲斥之,說道:“爾等蝗蟲,百姓視糧如命,爾則貪食無厭,害民甚矣!”
“百姓若有罪愆,皆由朕一身承之,何須累及無辜?爾若有靈,但食朕心,勿再戕害蒼生!”
言罷,李世民欲吞蝗蟲于口,以示與民同甘共苦,共赴患難之心。
左右侍臣大驚失色,紛紛跪拜勸阻:“陛下龍體尊貴,豈可輕試此險?蝗蟲污穢,恐傷聖體,萬望三思!”
李世民神色仍舊堅毅,揮手止之,慨然曰:“朕意已決,百姓之苦,即朕之苦,若能将此災厄移至朕身,何懼區區小疾?”
“況朕為天子,當為萬民表率,豈能畏縮不前?”
言畢,李世民不顧衆人勸阻,毅然将蝗蟲納入口中,咀嚼而下,面不改色,神色自若。
群臣見狀,無不感動涕零,皆歎陛下仁德之至,愛民如子。
此事傳揚開來,百姓聞之,無不感激涕零,皆言:“吾皇聖明,願以身代民受災,真乃千古一帝也!”
自此,民心歸附,上下一心,共克時艱,終得雨澤降臨,蝗災漸息,田疇複綠,百姓安居樂業,皆頌太宗之功德無量。
上官婉兒亦聞風而歎此事,她生于高宗麟德元年,雖未親睹太宗聖容,但其事迹流傳久遠,深植人心。
郭婉對當年太宗皇帝吞蝗之舉,尤為好奇。
既然太宗皇帝吃得,那她也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