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三國]太後篡位進行時 > 第62章 食蝗蟲耶

第62章 食蝗蟲耶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亂世之世,蝗患頻仍,哀鴻遍野,史不絕書。

就上官婉兒知道的蝗災,漢末三國就發生過十多次。

初平元年,歲逢旱蝗,赤地千裡,而常林獨擅豐饒,慨然散粟,鄰裡共沾其惠,德聲遠播。

未幾,興平元年,天象異變,地震頻仍,日食蔽空,帝避正殿,寝兵息政,以祈天祐。

是歲,蝗災肆虐,載于史冊,曹操、張邈、夏侯惇諸公事迹中皆有迹可循,《後漢書》與《獻帝春秋》亦詳述其慘狀。

谷價飙升,至一斛五十萬錢,人間慘劇,至于易子而食。

興平二年,蝗蝻複起,天旱無雨,禾稼盡毀。

後宮尚需煮棗菜以度荒年,軍中将士離心離德,國勢日蹙,民不聊生。

及至建安二年,蝗災更擴至江淮,饑馑相望,人相食之慘景再現。

建安八年,戰亂不息,铠甲生虮虱,複加旱蝗交侵,糧倉告罄,行路無裹腹之資,上下交困,民心動搖,知國将不國。

此年,袁譚乞援于曹操,亦可見時局艱危。

延康、黃初年間,蝗蟲再度肆虐,冀州尤甚,民食不果腹,曹丕遣杜畿開倉赈濟,以安民心。

辛毗更力阻遷徙之議,恐百姓流離失所,更添饑馑之苦。

嘉平之際,曹魏末年,天災人禍并至,生蟲蝗而五谷不登,國運日衰,其兆已顯。

至晉武帝泰始、鹹甯之時,蝗患依舊,天變示警,而權臣荀、賈之流,或歸咎于政,或罔顧民生,實乃亂世縮影。

其實想想,現在會發生蝗災也正常。

為何會發生蝗災呢?

連年亢旱與洪澇交替肆虐,田疇龜裂,河湖橫溢,稼穑不保,百姓嗷嗷待哺,此乃蝗災先兆。

彼時,天地不仁,萬物凋零,自然之序已亂,為蝗蟲之滋生埋下禍根。

又數年間,中原大地烽火連天,諸侯割據,戰禍頻仍。

鐵蹄所至,良田化為焦土,沃土淪為荒原。

此等荒蕪之地,雜草叢生,濕氣郁結,正合蝗蟲繁衍之所需。

蝗卵潛藏于土,靜待時機,一旦條件成熟,便如星火燎原,不可遏制。

再者,中原政局動蕩不安,諸侯間為争權奪利,相互攻伐,無暇顧及民間疾苦。

府衙官員或忙于戰事,或貪腐成風,對百姓生計置若罔聞。

是以,雖有蝗蟲肆虐之兆,而無人預警,無策應對。

蝗蟲得以從容生長,自卵而幼蟲,自幼蟲而成蟲,終成漫天飛舞之勢,遮天蔽日,所過之處,禾苗盡毀,民不聊生。

如今是建安七年,蝗災之患,尚屬遙想,未至肆虐之境。

郭婉記得明年才是飛蝗肆虐之年。

但馬椒言之鑿鑿,謂田間已現蝗卵之兆,此事非虛,做不了假。

蝗災之烈,常于來年肆虐,未料其兆已顯于今歲,實乃天時不測,當早作綢缪。

既然已有蟲卵,那便未雨綢缪不了一點。

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來日飛蝗肆虐之時的損失。

“及至冬麥垂首,金黃滿野,吾欲其收後,易稼為速熟之植。”

郭婉輕撫麥穗,轉眸望向婁圭與馬椒,繼續說道,“彼時,天地将轉,蟲害或起,速熟之物,可解燃眉之急,亦能保吾食無憂。”

婁圭聞言,目露贊許之色,點頭道:“主人所言極是,未雨綢缪,實乃智者所為。但是,何種作物,可堪此任?”

馬椒亦接口問道:“确是如此,吾等皆非農耕之人,還請女郎明示,以解我等之惑。”

郭婉微微一笑,手指輕敲麥稈,沉思片刻後說道:“昔日,陳府君治蝗之時,亦曾教民種植豆、瓜等物,此皆生長期短,且能驅蝗之良品。”

“吾意可效仿之,于冬麥之後,遍植此等作物,一來可補糧食之不足,二來或能減輕蝗患。”

瓜、豆之屬,生息迅速,周期短暫,實為蝗患迫近之際的種植佳選。

其生長之速,猶如春風化雨,轉瞬之間,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實乃救急良策。

并且,瓜豆之利,非止一端。

瓜可清熱解暑,豆能健脾益氣,皆乃百姓日常所需之物。

于蝗災之後,民生凋敝之時,廣植此等速熟之植,既能解民之燃眉之急,又可複田野之生機,真乃一舉兩得之妙計。

于是,郭婉決意果敢,定計于冬麥既收之後,專植瓜豆,以期速熟應急。

又思及鄉鄰百姓,或未識蝗災之迫,遂欲廣而告之,共禦時艱。

屆時,她會跟鄰裡農戶說:“吾觀天時,蝗患将至,非獨吾家之患,實乃百姓共憂。”

“吾已籌謀,拟于冬麥收後,遍植瓜豆,以補糧食之不足,兼可驅蝗保田。”

“若鄉親信吾之言,願共此舉者,可同植瓜豆,以備不時之需。”

若有不信者,或疑或懼,她也不會強求。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