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生意,向來可以高逾三倍利,算得上中華三百六十行内的一項國粹生财之道。上海魚龍混雜,魚吃魚料,龍吃龍料,魚一闊馬上要吃龍料,龍水淺雲薄時,隻落得偷吃魚料。魚為了冒充龍,硬硬頭皮請别的魚吃龍料,龍怕被窺破他處于旱季,借了鈔票來請别的龍照吃龍料不誤。于是上等上上等,下等下下等的大酒家小粥攤,無不生意興隆。每條街上三步一“樓”五步一“閣”,兩家隔壁的比比皆然。交際應酬必到之地,賠禮道歉在此圓場,慶婚禮壽弄璋弄瓦之喜,假座某某大酒家恭請阖第光臨。講斤兩已成僵局,三杯過後峰回路轉,也沒有一對曠男怨女,不靠吃點啥喝點啥來表示情投意合,從而進行“三部曲”。
事情還得一早開始。從前的上海人大半不用早餐(中午才起床),小半都在外面吃或買回去吃。平民标準國食:“大餅油條加豆漿”生化開來,未免太有“賦”體的特色,而且涉嫌誨人饕餮——粢飯、生煎包子、蟹殼黃、麻球、鍋貼、擂沙圓、桂花酒釀圓子、羌餅、蔥油餅、麥芽塌餅、雙釀團、刺毛肉團、瓜葉青團、四色甜鹹湯團、油豆腐線粉、百頁包線粉、肉嵌油面筋線粉、牛肉湯、牛百頁湯、原汁肉骨頭雞鴨血湯、大馄饨、小馄饨、油煎馄饨、麻辣冷馄饨、湯面、炒面、拌面、涼面、過橋排骨面、火肉粽、豆沙粽、赤豆粽、百果糕、條頭糕、水晶糕、黃松糕、胡桃糕、粢飯糕、扁豆糕、綠豆糕、重陽糕、或炸或炒或湯沃的水磨年糕,還有象形的梅花、定勝、馬桶、如意、腰子等糕,還有壽桃、元寶,以及老虎腳爪……
下午三點敲過,“蕩馬路”是上海生活的著名逍遙遊。成雙捉對的,一家老小的,獨來獨往的,晚風飄衣,緩步輕語,向西的慢慢西去,向東的慢慢東去,人數好像總是均等,從未見某一方向的行人特别多。雖說無為無目的,卻是各有所鐘。看櫥窗,靈市面,盯梢,買點有趣的小物事,過程中都要吃點心。花式品質當然超于早點,概念屬于國際傳統“下午茶”,範圍是中西古今兼容并包,從蟹粉小籠到火燒冰淇淋,從金腿雪筍貓耳朵到瑞士新貨雀巢牌掼奶油,從采芝齋鮮肉梅菜開鍋眉毛餃到沙利文當天出爐巧克力奶油蛋糕、CPC咖啡現磨現煮……
——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