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來,梨花閣外的幾株梨花樹上漸漸吐露出粉色骨朵兒,在一簇簇嫩綠色葉片中裝點滿枝,樹下也零落一些樹葉和花苞,一陣春雨,但已經不再冷風刺骨,卻是和煦暖陽,讓人的筋骨都松快了起來……
秋菊從廂房内的衣架上取出一件淡藍色的翠煙羅裙和一條碎花水霧綠草紋褙子,伺候方錦茵穿戴,因在孝期,不能穿得太豔的顔色,又客居在叔父府裡,便免了發髻中的白簪花。
“小姐,奴婢瞧着您越像夫人了。”秋菊一邊整理羅裙帶子,一邊看着鏡中的錦茵,穿戴清新素淨,雖簡樸典雅,卻有出水芙蓉的模樣。
聽秋菊這麼一說,方錦茵也朝妝奁上的銅鏡望去,打量自己,愣神了片刻,似乎她越像母親,祖母就越上火,這就是她為什麼總能猜到祖母定會罰跪,好多都是莫須有的罪名。
雖然她不知道其中有何緣由,但生前母親為人處事,和煦淡雅,在荊州就從不與人結怨,善待下人,難到僅僅——隻是——婆媳關系?
“今兒舅舅來府裡,就挽個高發髻吧,看上去精神些。”方錦茵好長些日子沒見到舅舅了,甚是想念,掃去近日心裡灰霾,心情都歡快了些,膝蓋疼痛也減輕不少。
“秋菊,在舅舅面前,你切不可提罰跪之事,免得舅舅擔心。”方錦茵想了想,還是仔細交代幾句。
上個月收到遠在荊州舅舅的來信,信上提到這幾日在京都,核對鋪裡的賬目,以往都是讓管事的人送來賬本,這次舅舅親自過來,昨天拜帖,差不多上午過來。
方府後院,方夫人趙氏,一衆人去青壽堂,後面跟着的方令澤,方令荞,兩人由奶娘抱着;特别是方令澤,方夫人趙氏生他時,痛了三天才生出來,孩子出生時,比較弱小,所以一直放在身邊還未啟蒙。
方令荞,方家四小姐,妾室垔氏所生,三歲,一臉萌狀,垔氏想讓孩子早些學規矩,所以三歲開始就由奶娘帶着,跟着哥哥,姐姐們一起晨昏定省。
雖說方老太太最近幾日免了方錦茵的晨昏定省,但她明白,寄居此地,還是要本份,重禮數,跟着大家行事,總不會錯。
方老太太雖對方錦茵姐弟倆苛刻,但對她其它的子孫,卻分外疼愛;夏天再熱,冰窖裡的冰都會為孩子們備着,對孫兒,花心思請來名師來府裡講學;對姑娘,親自調教,查看賬簿,管理中饋,教養調教,甚是用心,有時,方夫人趙氏都慚愧。
趙氏雖不是京都城裡權勢富貴,也是書香門弟,清流世家,方老太太當初瞧着她性子溫順,選上這門親事,算是高嫁低娶,這些年來,與方遊同恩愛扶持,府上也沒有什麼腌臜瑣事,在京都城内也算是一樁美談。
如今,趙氏有一女兩子,去年,方家大小姐方令儀,由太後指婚,嫁到曹國公府,方府在京都城内更上有了臉面,趙氏時常在侯府貴院中,受邀去喝茶聽戲,也算是有與榮焉。
外人瞧着,府上雖是趙氏當家主母,而實權還是在方老太太手裡,趙氏也清楚,萬事由方老太太定奪,錯不了;現下,與方老太太商議一些,她拿不定主意的人情往來……着實,這讓她省心不少。
在府裡,趙氏對方錦茵姐弟倆很和善,從不為難這姐弟倆,但也繞不過方老太太這邊的拿捏……
“昨日,聽劉管家說起,王家舅舅托人送來了不少荊州特産。”方老太太靠在圈椅背上,端起旁邊的茶盞,問趙氏。
“回母親,昨兒,王家舅舅送來了魚糕,丸子,八珍糕,還有一些當地幹貨,媳婦想着中午讓劉管家送些來讓母親嘗嘗呢?”趙氏笑着回應。
方老太太瞟了一眼,站在趙氏身後的方錦茵,輕笑了一聲,“都是一些腥食,就别往這送了,聞着就一股臭魚味兒……”
趙氏尴尬地笑了笑,用繡帕掩了掩嘴角,轉移話題,“這倆孩子也好久未見王家舅舅了,要不?中午讓他們在二院的花廳一起用午飯?免得讓别人覺得我們方府太不近人情,母親,您看可妥?”
“過些日子錦骞就要去書院了,從學堂跑來就為了吃一頓飯?夫子那裡也不好告假,就讓她一個人去吧。”方老太太示意不想再談的表情。
方錦茵聽祖母這麼說,腹诽了起來:魚糕下火鍋,最是鮮嫩,哪有什麼腥味……
而表面上低眉垂眼,安分地與站在伯母趙氏的身旁。
每日趙氏還要去處理府裡中饋,在青壽堂聊了一盞茶的功夫,一衆人便從青壽堂出來,走到回廊處,正好接到外院管事來傳話,說王家舅舅在前廳候着。
趙氏點點頭,轉身朝方錦茵,問道:“錦茵,這次王家舅舅親自來府上,難得見面,既然錦骞不便回來,你便留王家舅舅在府上吃頓便飯吧,你們也好好聚聚。”
方錦茵謝過嬸嬸,雖然弟弟不能一起和舅舅相聚,有些遺憾,但想着心中有些疑惑,要同舅舅商議,也不便在弟弟面前問,坦然接受嬸嬸的善意安排,“錦茵替舅舅謝過嬸嬸。”
趙氏畢竟是内院女婦,不便上前廳待客,交待劉管家安排午飯,不可怠慢王家舅舅,便回了松岚院。
錦茵謝過伯母貼心安排。
進了自家院子,趙氏身邊的陪房齊媽媽,呈上要回禮的單子,“夫人,這是劉管家拟的回禮單子,請您過目,看要不要再添減什麼?”
趙氏接過回禮單子,劉管家差不多也是備的京都城内時興的點心,“以前令儀在荊州的時候,那王家舅母送過一個金鑲玉的镯子,很是貴氣,你從我的箱子裡拿兩對金簪吧。”
“可老太太那邊?”齊媽媽猶豫問道。
趙氏想了想,“母親倘若問起,你就說清原委便可。”
往次間走去,看到梨花圓木桌上放在一張請帖,打開一看,笑了起來,“齊媽媽,令儀的婚事,還是太後在中秋賞花的時候,訂下的這門親,你瞧,太後估計又要牽紅線了。”
提到這,又歎了一聲“齊媽媽,老太太現在暗暗壓着錦茵的婚事,也不知道是怎麼打算的?”
“奴婢聽說,錦茵姑娘,在老家議過一門親事,隻是守孝的緣故,就讓男方退了。”齊媽媽邊吩咐丫頭上頭,邊在旁邊整理靠枕。
“這事我也聽老爺提過,這男方也忒不地道,誰還沒個婚喪嫁娶?”趙氏一想到這個,就有點氣憤,如今姑娘家十九歲了,更不好議親了。
如今孤女寄居他處,沒人為她謀算,總不能這麼拖着,心裡想着,待老爺回府,定要好好商議一下,于是,将帖子放回原處,思忖片刻,放在顯眼處。
“秋菊,你快去拿些京都的糕點,讓舅舅嘗嘗鮮……”方錦茵高興的吩咐秋菊,主仆兩人稍作收拾,就急忙去了前廳。
王廣澤由劉管事領到前廳,并吩咐下人,呈上今年新茶,恭恭敬敬。
王廣澤心想,果真是書香世家,府裡的下人都這麼禮數得體,管教有方,看來把他們姐弟倆送到府裡,也是不錯的選擇……
便朝劉管事,也微微服身,以示恭敬,“王某前來,多有叨擾。”
劉管事側身受過,親自端上茶盅,便退了出去……
荊州章陵王家,雖不是書香世家,但也是富庶一方,隻是商賈無奈科舉無門,需要文官推薦方能入闱科考,本以為妹妹嫁給方家大少爺方遊和,當時任職方清吏司主事,也算進入了科考門制,隻是好景不長,在洪澇爆亂中,妹夫被流民誤殺,妹妹傷心過度數月,也随夫而去。
舅老爺王廣澤想到這裡,又看看這青磚碧瓦,屋脊獬豸,圓林層次,心中不免感歎……
好在方二爺把這倆孩子接來京都一起生活,有了方二爺的舉薦,對錦骞的前程有幫助,将來張羅推薦學院,參加科考,也是一樁喜事,不然也不會讓妹妹的兩個孩子千裡迢迢來京都讨生活。
看來這幾日在京都城内買的鋪面,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