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我要做太後 > 第14章 第 14 章

第14章 第 14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今日大相國寺市場不營業,故衆人決定前往馬行街采購。

馬行街的物價較潘樓街更為低廉,且彙聚了衆多特色食肆。

她們一行人選中一家規模頗大的胡餅店落座,店内幫傭達三五人,各司其職。

吳悅啧目不轉睛地望着制餅爐竈,她還真沒想到這北宋竟已有如此先進的烤爐。

隻見一人将面團擀成餅胚,一人用模具壓出花紋,另一人則将餅胚送入爐膛烘烤。不多時,就從爐中取出幾枚金黃酥脆的面餅,整個店鋪都彌漫着誘人的香氣。

店中懸挂的價目牌上,還列有滿麻、寬焦、側厚、油砣、髓餅及新樣滿麻等品類。

四人各點一枚餅食,選擇了兩枚傳統滿麻與兩枚髓餅,并另購隔壁的豆乳佐餐。片刻後,店家幫傭将食物端至案前。令她意外的是,髓餅内餡竟為是加了蜂蜜。

這确實是她沒見識了。

宋代的《營造法式》裡已經記載了 "磚爐" 的砌築方法,雖然更多的是描述建築用爐,比如取暖或者燒制磚瓦。

但是陸遊的《老學庵筆記》也明确記載:"胡餅爐形如仰月,上下著火",可見當時烤爐采用半圓形立式結構,具備上下雙層火源。

南宋《山家清供》亦提及燒餅需 "火逼" 而成,足證焙烤技術之成熟。

她想要,她一定要得到!回去就纏着娘親給在家裡砌一個土窯!

隻需要黃油、面粉和酵母,輔以土烤爐,一定能給愛趕潮流的東京食客們帶來新的味覺體驗,還可以提供酸奶水果撈、各種口味酸奶碗。

回想到後世某書上經常會出現的軟廣,不就是售賣一些青年面包師在鄉間使用土窯烤制面包,有諸如吐司、恰巴塔、貝果、蛋撻等品類出品,甚至還有搭配果醬食用的大歐包。

那麼除了黃油,豬油的煉制也需要提上日程了!将豬油揉入面團,反複擀疊形成酥層,裡面裹上各色餡料,烤制後外皮酥脆、内餡松軟,可别提多香了。

豬油的醇厚香味與面食、甜點契合度超級高,尤其适合需要酥脆質感的糕點與炸物。

後世,蘇式鮮肉月餅、甯波豬油湯圓、乃至揚州千層油糕,都仍以豬油為核心原料。

豬肉這麼好,但是北宋人民對它的開發利用程度,目前還是很低。

蘇轼《豬肉頌》也給出了原因,“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這個時候,北宋富人們炒菜常吃的是芝麻油,價格昂貴,每斤120文。

因此平民一般都是使用豬肉炒菜時自然煸出的豬油,也就是直接加熱的“幹法煉油”。這種方法通過将脂肪塊放入鐵鍋,以文火慢熬,期間不斷翻動以防焦糊,使油脂逐漸析出。但是這樣炒的油一不注意火候,就會炒焦發苦發澀,出油量也很低。

要直到1054年,為了滿足夜市照明和民生飲食所用,宋仁宗開始推行芸薹菜種植,匠人們經過不斷嘗試,終于制作出了色澤透亮的菜籽油,而芸薹菜也被人稱為油菜,之後的北方會開始大肆種植,而南方甚至還出現了冬日閑田稻油輪作。

至于豬油則不如菜油開發程度高,煉制更純淨的油脂,也就是中式的酥皮糕點裡可以使用的豬油,需要使用“水法煉制”。在熬油時加入清水,通過水油共沸促進脂肪組織分解,既能減少焦糊現象,又可提升出油率。但是此法多見于明清,不似宋朝時就已經實現了菜油的高度成熟化,到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才第一次見到記載“水油共煎”。

豬油拌白米飯,再倒一些醬油,那可是香得很。還有豬油拌粉,這還是長沙美食。

穿越太早就是這點不好,食物太匮乏了,想吃些啥得自己親自來。

等用完早飯後,幾人又步行來到馬行街上最大的一家幹果鋪。

劉耘娘一進去還沒等人上前詢問,便徑直道明來意。“店家,煩請将上等蓮子、紅豆、棗子、桂圓各稱一份,用紅紮紙精心包裹,務必挑選貴店的上品。”

"這是為令郎準備束脩之禮吧?可喜可賀,令郎他日必能蟾宮折桂,光耀門楣。" 櫃台後的店主聞訊立即迎出,拱手不疊地道賀。

劉耘娘笑意盈盈地道謝,吳夏雖有些赧然,仍鄭重其事地向店主行了一禮。

“束脩”原來就隻是指十條幹肉,後演變六禮:芹菜寓意勤奮向學,蓮子象征苦心栽培,紅豆代表鴻運高照,棗子預祝早登科第,桂圓寓意功德圓滿,幹肉則延續傳統以示尊師重道,這其實是個好兆頭,就有點類似考試那天吃根油條和倆雞蛋一樣。也算是國人可愛的小信仰。

片刻後,包裝精美的禮盒送至跟前。再度緻謝後,劉耘娘攜着兩個孩子先往菜販處選購芹菜,再至熟肉鋪購置幹肉。

當然如果家中繁忙,可以委托牙人代購,或直接在市集雜賣行定制整套束脩禮盒。但劉耘娘堅持親力親為,以表對師長的誠摯敬意。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