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我要做太後 > 第12章 第 12 章

第12章 第 12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稚子得拜先生門下,愚弟無慮矣。" 呂公著拱手長揖,雖然難舍舐犢之情,但是他深知鄉野僻壤,守制三載,隻會贻誤幼兒啟蒙之機。

“那就将令郎留下吧,我族弟今日也送了個弟子前來,你且稍等,留下随我一起考教一二。”

呂公著颔首。

隻是一盞茶的時間,何群就帶着吳夏回來了。

吳夏整冠斂衽後才踏入廳中,目不旁視先向主位的石介深揖及地,複又轉身朝客座的呂公著行平揖禮,這才垂手侍立階前靜候垂詢。

石介端起手邊的茶盞飲了一口,也并不急于考校課業,反而介紹起身旁的呂公著。

“這位是前平章軍國重事呂夷簡呂文靖公的三子,諱公著字晦叔,慶曆二年榜眼及第。身側稚子名希哲,今後也會在我這裡治學。”

吳夏聞言,複向呂公著長揖為禮,眼角餘光微掃立在呂公著身後的呂希哲。

石介轉而向呂公著介紹起吳夏:"此子吳夏,乃禁軍指揮使之子。其父慶曆和談後調防東京,阖家遷居汴梁。吾族弟任南陽縣學教谕時,曾言此子機智聰慧,故特召來考校。"

這番言語暗藏機鋒。

吳家當然不是像呂家一樣的世家望族,他們三代行伍出身,本為士大夫所輕。但是石介偏将其與呂氏名胄并列同門,其意昭然若揭 —— 縱使呂家累世簪纓,在我這裡,還不是要與武弁之子同窗共讀?

此中怨怼,也是有着原因的。石介對呂家是不滿的,尤其是呂夷簡。他在擔任執宰的後期,明哲保身、排擠異己,通過擴大薦舉權籠絡官員,主張“守成”,反對激進變革,為後面司馬光等保守派提供了範式,形成“以維/穩為先”的施政慣性,加劇了北宋中後期的改革阻力。

歐陽修批評呂夷簡“二十年間壞了天下。其在位之日,專奪國權,脅制中外,人皆畏之。”

當然國家的興敗豈能歸于一人。

後代的史學家也隻是感歎夷簡的保守傾向使北宋錯失改革最好的窗口期,導緻三冗問題加劇。

呂公著當然知道石介意有所指,但是他也毫不在意。反而将兒子向前一推,漠然地說:"希哲,還不拜見師兄。" 呂希哲依言趨前,正欲行大禮,卻被石介喊住。

“莫急,待我問上一問。”

石介擡眼望着直到此刻都很平靜的吳夏,深思片刻後說。

"吾門下弟子皆簪纓世胄之後,或出身耕讀之家。你乃武官之後,雖得族弟力薦,然若收你入門,恐遭妄議,諸生必以與武夫之子為伍而恥。若不以師生相稱,可留你得侍左右,執灑掃之役,平日仍可以列坐聽講,不知你意下如何?"

這确實有點過分,喊一個七品官員之子來這給你幹一些仆從的事,但是又是當前北宋的現實。

北宋重文抑武的國策下,武官群體長期遭受文官集團的壓制與輕慢,台谏系統也會頻繁攻擊武将,讓武将形成有功必危的政治生态。

除了被懷疑“得士卒心,恐有唐末五代之患”,影射會有黃袍加身嫌疑的狄青。

還有抗遼名将楊業,也因文官王侁輕敵冒進,強令楊業出擊。後為推卸責任,将戰敗之罪歸于楊業,他的幾個兒子就是後世脍炙人口的楊家将。

以及西北邊防名将的種氏家族,種谔主張主動進攻西夏,與文官集團的保守戰略沖突。永樂城之戰中,文官徐禧拒絕種谔的建議,強令築城,緻宋軍慘敗,事後反而是種谔被問責貶官。

鎮守河北防遼的王德用,也是被禦史用“貌類太祖,宅枕乾岡”,暗示過于"得士心" ,有篡位之相,被宋仁宗罷貶。

更不用說曹皇後的爺爺,開國元勳曹彬,曹皇後在宮中處處小心,不敢行錯一步,就是因為她深知整個朝廷的文官都在盯着她。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