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家庭收養,現在的這個孩子生父不明,她沒有工作,依靠政府發給單身母親的
福利金生活。” 鐘思教授說。
劉凱璇汗顔,受虐者同時也是施暴者,沒想到林小蘭這個外表普通的女子卻有如此
獨特的人生。
人啊人,你是如此的複雜、多變、表裡不一。想要透徹地理解人性,又是多麼困難
的事情。
“ 所以凡事不應該停留在表面的現象,不要輕易地判斷人。”鐘思教授說。
劉凱璇非常佩服:“ 您太明白了。”
“ 教心理學很多年了,卻越感覺自己的知識有限,每天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有
感于需要心理咨詢的人如此之多,我準備開一個公益網站,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問題。”
鐘思教授感歎。
“ 您需要義工嗎?我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幫忙。” 劉凱璇不假思索地請求。
“ 當然需要。我相信做義工對你也有好處,這個網站可以讓你接觸到各種心理問題,
向求助者提供意見和鼓勵,同時提高自己的心理學專業水平。”鐘思教授說。
回到家中,做完家務瑣事,哄睡了孩子。燈下,劉凱璇出神了一會兒,她開始着手
修改她已寫完初稿的論文。
她思考着林小蘭的案例,這固然是一個悲劇,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是成長環境還
是心理遺傳,或者是個人原因?
她看着窗外,深沉的夜仿佛給她注入了靈感,她文思泉湧,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着:
“ 在家庭暴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耳濡目染父母之間相處的模式是采用暴力解決問
題,子女從小對暴力的體驗是熟悉的。
逐漸成年後,幼時埋下的種子,并不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而消除,反而會逐漸讓種子
發芽,生長,直至成熟。
于是子女成年後在自己的婚姻中采用暴力解決問題變得順理成章,溝通的方式就是
以暴制暴,當然這也可能是一種心理遺傳疾病。
另外,在單親家庭中和暴力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兒童都被剝奪了大量的資源,在同樣
的社會條件中他們要脫離父母的生活模式就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所以從統計數據上
看他們出現問題的可能性更高。
這是一個不能忽略物質基礎而獨立讨論的問題,因為脫離父母需要滿足經濟獨立和
心理獨立兩大條件。
如果說經濟獨立可以靠個人努力達成,那心理獨立更加需要加倍的努力和幸運,尤
其是在貧富懸殊、生活壓力大危險系數高的當代社會。”
稍作休息後,劉凱璇一鼓作氣完成了這篇論文的結尾,她充滿信心地寫道:
“ 這樣的家族心理輪回模式是無法中斷的還是可以修複的?
我認為通過心理咨詢和反思,通過移情或者領悟是可以去修通這種關系方式的。
當一個人可以實現經濟獨立和心理獨立,便有機會完成從環境的适應者到環境的創
造者的角色轉變。
當一個人建立起一套獨立的思維體系,就可以逐漸擺脫幼時來自父母和家庭的影響,
那時就可以按照自己真實的意願行為而生活。”
聯想到自己,劉凱璇也曾經幼稚地以為她成長的那個家庭是世界上最悲慘的。但看
過那麼多的不幸,才知道天地之大,人性之複雜。
她多想能夠穿越回過去安慰當年的那個幼小無助、彷徨無奈的自己,告訴自己将來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要堅強、要勇敢、要愛護自己。
劉凱璇覺得人生中真正轉變是她建立起自信,找到人生中的快樂之時。道路漫長,
需要勇敢面對。
完成論文,發送後,劉凱璇滿意地合上電腦,如釋重負,她覺得這是近期以來她寫
得最好的一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