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過她多少溫暖和關注,這種特殊的成長環境養成了她倔強獨立的性格。
成年後經人介紹,陶燕淩嫁給了劉書華,婚後她對丈夫越來越了解,也越來不滿意,
起初,她想扶助劉書華成名立業,但劉書華生性淡泊軟弱,不熱衷功名,在大學裡
教書多年,仍然隻是個講師職稱。他胸無大志,處世消極,讓她非常失望。
陶燕淩開始懊悔自己的婚姻,她認為以她的努力和才能,如果沒有丈夫和孩子的拖
累,一定大有成就。
她也不是沒有試圖解脫過,兩代人的命運有時驚人地相似,仿佛冥冥中的輪回,曆
史的重演。她的生母在三歲抛棄了她,也就是那麼巧,陶燕淩在女兒劉凱璇三歲的
時候也愛上了另外一個男人,一個她心目中理想的男人,于是她試圖抛棄家庭去追
求愛情。
無奈時代不同了,新社會管得嚴,特别是對于男女情事,亂搞男女關系那是要坐牢
的。在七十年代,離婚是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工作單位,領導,就連居委會都來幹
涉,那個男人同她一樣已有家室,更是難上加難。
最後雖然陶燕淩離了婚,但那個男人卻臨陣退縮了,這件事鬧得滿城風雨,陶燕淩
名聲狼藉,還受到了組織上的警告批評。為了平息流言蜚語,她隻得又主動打報告
要求同劉書華複婚,回歸家庭,還想辦法調動了工作單位。
雖然兩人複婚,但對于陶燕淩來說,這隻是迫于壓力的權宜之計,即使後來又生了
小兒子劉曉龍,但她仍然對丈夫極度不滿意,離婚的念頭星星之火般埋藏在她心裡
從來沒有熄滅過。
結婚這麼多年,劉書華雖然這兩年評上了個副教授,但仍然無權無勢,讓陶燕淩很
是看不起他。他們的夫妻生活也不和諧,每過一次房事都要大吵一場,天長日久,
她心裡的積怨越來越深。
孩子們也令她失望,大女兒劉凱璇多愁善感,不夠聰明伶俐,善解人意,又愛胡思
亂想,白日做夢,性格倔強而任性。小時候體弱多病,光是每次送她上醫院就讓人
煩心透了,而且當初要不是因為這個孩子束縛手腳,她也許早就能從這個不幸福的
婚姻掙脫出來了,她實在從心底裡不喜歡這個女兒。
小兒子劉曉龍是她所寵愛的,可是他遺傳了他父親那份不求上進、缺乏雄心壯志的
脾氣,功課考得好全是憑小聰明。
更糟糕的是他遺傳了他父親對文學的愛好,平時喜歡讀讀小說雜志報紙,寫寫日記
文章什麼的,這正是陶燕淩所厭惡的,她認為是不務正業。
“ 就是為了你們兩個孩子,我才忍了這麼多年。”每次陶燕淩這麼說時,她的心裡
充滿了怨恨。她将孩子看成是她幸福路上的障礙,如果不是為了他們,她早該同他
們的父親離婚了。
她從不想說這話會傷了孩子們的心,尤其是女兒劉凱璇,是個非常敏感的孩子,這
樣的孩子容易玻璃心,一言不合就會受傷害。
她工作單位的人并不清楚她的家務事,陶燕淩也從來不對同事朋友提起她的苦惱,
在外人看來,她有個好丈夫,兒女雙全,令人羨慕。但那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罷了。
于是陶燕淩開始追求事業,進修專業課程,學英語,她希望能夠憑自己的努力改變
命運,在事業上出人頭地,取得成功。
陶燕淩打定了主意,無論如何她一定要同劉書華離婚,如今女兒已經十八歲了,等
到小兒子劉曉龍考上了大學,那麼她的任務也完成了。她決定,頭天接到劉曉龍的
大學錄取通知書,第二天她就離婚!
劉凱璇望着母親緊緊關閉的門,心底湧起了一股難言的寂寞和傷感。
外面,夜色濃重,将一切景物都籠罩在無邊無際的黑沉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