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睜眼四周一看,但見燈火依舊,窗外月色如故,涼風習習。我站起身來,合上書本,推門而出,初秋的夜晚很涼,頗覺寒冷。月光如水,我擡頭看着半空的圓月,倏忽即逝的雲煙绯徊左右,依依不舍。
我漫步在□□甬道上,整個身心都溶于月華中。想起夢中惆怅,那淡淡的相思和連橫、林景仁、許南英等人憂國喪土,追思懷鄉之痛相比何等自私渺小。我隻不過被世俗羁伴,瑣事纏繞,而前人們卻有家難回,客死異鄉。至此,心中不覺釋然,而唏籲感歎前人那凄悲的痛苦和遺憾。
滄海變桑田,藍田玉生煙。思緒又透過曆史發黃的紙頁,仿佛看到了在冰盛時期,成群的古菱齒象、四不象、野馬等動物以及原始人類,沿大陸架平原南下遷居;仿佛看到了大陸的古人類曆經風雨,長途跋涉來到台南左鎮,生息繁衍;從長濱文化遺址、大坌坑文化遺址、圓山文化遺址、鳳鼻頭文化遺址中我更看到了大陸古代居民沖破台灣海峽的狂風惡浪,遷居台灣開支散葉,形成台灣諸多民族。從台東、台北發現出土的石碑、錢币等古物,唐、宋就有大陸漢族移居台灣。明清兩代,大陸□□更是紛至沓來。他們不畏險阻,披荊斬棘化草萊為良田,把台灣開發成富饒的寶島。人口的遷入便是文化的傳播,鄭成功□□後,建立孔廟,開府辦學,選育人才。到了清朝一統江山後,台灣的書院學府大多按福建書院建制而成。島内的語言也是以閩南語為主,台灣學者連橫剖析說:“夫台灣之語,傳自漳泉,而漳泉之語,傳自中國,其源既遠,其意又長。民俗、信仰更是如出一轍,時至今日,台灣傳統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節日和大陸一樣,一脈相承。台灣的保生大帝廟、關帝廟、媽祖廟等廟宇的建起,也是台灣居民認同祖籍的文化标志。連橫先生說的很透徹,“是皆有追遠報本之意,而不敢忘其先德也”。台灣的戲曲劇種中大、小梨園、京劇、亂彈戲、潮劇、采茶戲,德儡戲、皮影戲、歌仔戲等等無不傳自于大陸。
文化的傳播又是文學的傳衍,三國時沈瑩所撰寫的《臨海水土志》和唐朝的施肩吾的《澎湖嶼》是最早描寫台灣的詩文,連宋代的陸遊也作詩感歎。一次海上飓風改變了大陸文人沈光文的命運,卻給台灣帶去了文化的曙光。他在台灣的三十六年間,寫下了許多關于台灣地形、風土民情等文章,這些作品成為台灣作志者的有備資料。全祖望推崇沈光文并美譽為“海東文獻,推為初祖”,他對中華文化在台灣的傳播的确具有開創之功。一些懷念故國及家鄉的詩作也開創了台灣鄉愁文學的先河。從沈光文到後來的徐孚遠、盧若騰、沈 期、季麒光、陳元圖、郁永河、孫元衡、藍鼎元、秦士望、錢琦、姚瑩等,他們“懷挾圖書,奔集幕府,橫經講學誦法先王”,在台灣開啟中華學風,對台灣文學的蓬勃發展都具有推動傳播之功。他們詩文影響、培育了台灣本島一些文人士子如章甫、鄭用錫、林占梅、陳肇興、施士潔、丘逢甲、許南英,林朝崧、林資修、莊嵩、洪棄生、藍鼎元、連橫等。
文化來自一處,血脈共同一體。不難看出,不管是去台的大陸人和台省本土人士,他們文化意識裡都有一種懷鄉愛土,慎終追遠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産物,也是民族形成的基礎。記得斯大林曾經說過,民族是人們在曆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中華文化隻有一種,中華民族隻有一個。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曆史過程中,通過各民族部落的相互交往和融合,凝聚形成了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中華文化。就是這中華文化象一根無形的紐帶,把一次次分裂合為整體。縱觀五千年曆史,無論春秋割據,楚漢争霸,三國鼎立以及長達幾百年的南北大分裂,五代十國的戰亂,還是宋遼、宋金的對峙,都無法阻止統一的趨勢。朝代的變更與嬗遞反而促進了各民族部落的文化兼容和發展,台灣文化其實就是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延續。陳昭瑛曾經說過,“中國文化就是台灣的本土文化。在追求本土文化的過程中,台灣不僅不應抛棄中國文化,還應該好好加以維護和發揚。如果硬是切斷台灣和中國文化的關系,那分裂之處必是血肉模糊的”。不僅如此,黃呈聰在《論普及白話及使命》一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就是我們的祖國,不論中國有發生什麼事情很容易傳到台灣。若就文化而論,中國是母,我們是子,母子生活的關系情濃不待我多說,大家的心理上已經明白了”。
國家統一,人民安居樂業;國家衰萎,則民不聊生。不僅大陸,台灣也是如此。從鄭成功□□到康熙大帝一統中華,台灣和大陸一樣,“看不盡武山蒼翠,流不盡溪水清漪,春滿千家,花紅四季,蔗田果圃,灑滿黃金地”。兩岸統一,帶動了商業繁榮。海峽之間舳舻相望,絡繹于途。當時“農無火耕水耨之瘁,商有冰纨氈裘之華……即厮役牧豎衣曳绮羅,雖販婦村姑妝盈珠翠”。齊體物任台灣海防同知時寫道:“釀密波羅摘露香,傾來揶灑白如漿,相逢岐路無他贈,手捧槟榔勸客嘗”。郁永河在詩中也贊美台南的蔗田風光,“蔗田萬傾碧萋萋,一望茏蔥路欲迷,捆載都來糖蔀裡,隻留蔗葉饷群犀”,說不盡田野風光,看不盡繁華似錦。
。。。。。。
國勢衰微,百年恥辱。兩岸人民都落入同樣的命運,飽受欺淩,受盡苦難。荷蘭在與西班牙争奪台灣的戰争取勝後,對當地的居民進行殘酷的殖民統治。在經濟上,對台灣人民征收繁重的苛捐雜稅,7歲以上者每月必須繳納人頭稅。更有名目繁多的狩獵稅、漁稅、稻作稅、酒稅、房屋稅、殺豬殺牛稅等等;在政治上實行“結首”制度,把數十家居民編在一起,指定一人為頭目“結首”,對台灣人民實行嚴密控制;軍事上實行高壓政策,凡是反抗,不管幾人參加,整個村寨,男女老幼全都屠殺,并采取許多“車裂”、“五馬分屍”等酷刑來對付反抗者;在精神上更是奴役台灣人民,他們折除廟宇,建造教堂,強迫台灣人民做禮拜,學荷蘭文。侵略者飲甘食肥,任意掠奪,人民卻衣不蔽體,果不飽腹,連荷蘭遠征隊頭目宋克本人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對待中國人的手段确實是非常刻薄和殘酷”。
才脫虎口,又落狼穴。當台灣人民還沒醫好蹂躏的創傷,倭寇又侵占了台灣。為了達到長期霸占,倭寇又采取比荷蘭更加殘酷的手段。在政治口,在台灣實行總督獨裁統治,通過“六一法”,總督集軍政、行政、司法、立法等權力于一身,掌握台灣人民生殺大權,設立憲兵警察區和各專職警察來控制和奴役人民,并且制定頒布《保甲條例》實行“連坐責任”制度來維持安甯;在經濟上進行殖民剝削和掠奪,通過土地林野調查制定《土地收買規則》和《官有林野取締規則》,三分之二的土地、山林被倭寇侵吞掠奪;為了控制台灣經濟命脈,倭寇實行食鹽、煙酒、火柴、煤油等生活用品專賣制度,并委托自身的三井物産會社代理經營,任意控制産量,提高售價,謀取暴利;在稅利上更是巧立名目,橫征暴斂征收50多種苛捐雜稅。台灣學士施士潔在詩中寫道“……未向楚師加矢一,似聞秦賦罰锾千。紅毛樓上空回首,十萬人家冷竈煙。”表達對割台的激憤和對台灣人民的悲憫;被彭國棟譽為“篇篇為史”的台灣詩人洪棄生寫道“……旁人嘶聲向我訴,沿途販賣例罰布。鞭撲尚覺施小征,重則科條須禁锢。市上有門門有亭,小販須從此中停,牟利之夫蠅頭聚,公徒斂線一一經。此錢為汝謀衛生(日本法:市上所斂錢謂衛生費),民愚不知自犯刑。日斜市遠無人過,肉味蝼漏魚郁腥。我聞斯故三歎息,營求錨铢比盜賊……”,“一盞沾唇費十千,無人敢作醉中仙。大家小戶皆征榷,惟有睡鄉未稅錢”,以簡潔質樸的文字痛斥倭寇無處可免的苛稅及其貪婪的嘴臉;梁啟超應台灣文人志士的邀請到訪台灣,耳聞目睹人民的苦難,奮筆疾書“麻衣病嫠血濡足,負攜八雛路旁哭。窮臘慘粟天雨霜,身無完裙居無屋”,“入冬北風起,餓殍阆路歧。會社大煙突,驕作竹筒吹”,字字血淚,讓人潸然淚下。不僅台灣,整個華夏風月嗟腸斷,山川對淚流。
在文化教育上,推行同化和奴化政策。倭寇制定發布《台灣公學校會》、《台灣教育會》,在全省各地設立學校,規定“……對台人子弟施行德教,教授實學,以養成日本的國民性格,同時使之精通國語為本旨”。倭人伊澤更是說的露骨:“以國語教學而使台人變成日本人”。不僅如此,為了加速同化,強迫改變台灣人民的語言、風俗習性及宗教信仰,改日本姓氏,說日語,穿日服等等。
……”。
黃朝琴在《漢文改革論》中呼籲道“我們台灣的同胞,亦是漢民族的子孫,我們有我們的民族性;漢文若廢,我們的個性我們的習慣,我們的言語從此消滅了……”并且在另一篇文章中論及此文的用意就是“希望台灣同胞相互間均能使用中國文字,使白話文逐漸普及,這樣不僅中華文化在台灣将以繼續保存,而且因簡單易學的白話文的推廣而能發揚光大,借以加強民族意識,間接的使日本對台灣的同化教育,無法發揮他預期的效果”,把民族情感寄于中華文化的延續中。就連台灣的殡歌也反映出中華意識和民族精神“我頭不載你天,腳不踩你地,三魂回唐山,七魄歸故裡”。
台灣作家鐘肇政更是借他的作品人物之口表達心聲,“吾兒,你曉得你的祖國嗎?他不是日本,而是中國。我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國來的,我們的血液都是中國人的血液,骨頭也是中國人的骨頭”。語言铿锵有力,擲地有聲。
我擡頭看着半空的圓月,思緒久久難以平靜,多少王朝舊恨,轉眼雲煙。明月無語,繼續它那亘古不變的規律。今晚的月亮既是二千多年前鎮守漢關将士心中的圓月,也是一千多年前李白對影成三人的那輪明月;既是蘇轼把酒問青天的明月,也是丘逢甲對月書懷的思鄉之月。明月相同而物事皆非,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樣堪歎時光的流逝,古今的嬗變,世間的輪回。一水之隔,競成雲水渺茫。萬裡明月,竟成兩地相思。
遙想當年林鶴年立于海邊東望台澎泣而賦曰“海雲燕雲涕淚多,擎天無刀奈天何,倉皇赤壁誰諸葛,還我珠崖望伏波……”,懷念台灣發自肺腑。被連橫譽為“有報秦之志,故其為詩,語多激越”的丘逢甲更是飽含對台灣的情感,他在詩中寫道,“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又如“……喪亂山河改,流亡邑裡客,相思隻垂淚,顧影愧歸鴻”,“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度鲲洋”,日日思故裡,夜夜夢台灣;許冠英在詩中寫道“……血枯魂化傷春鳥,繭破絲纏未死蠶。今日飄零遊絕國,海天東望哭台南”,字字血淚,聲聲悲憤,望國回鄉之痛,時刻纏繞心頭。從沈光文的“故國山河遠,他鄉幽恨重”,“望月家千裡,懷人水一方”,徐孚遠的“鄉夢迷夢春樹杳,天涯一别幾時逢”,到張世昌的“雲物鄉心何處是,一衣帶水共潮生”,詹澄緒的“無奈歸帆遲不發,枉教遊子淚沾襟”,無一不催人淚下,更有那以傳授中國文化,宣揚民族思想的莊嵩,以春燕為喻,宛轉傾訴時亂依人之痛,舊巢故國之思,“依依猶戀主人恩,争肯噙泥入别門,莫怪天涯栖不穩,杳梁春暖故巢存”。
。。。。。。
“東風一夢千裡程,故鄉雲送故鄉聲,獨自孑然歸期遠,材頭伫立兩老人”;“日夜聽潮水,老母盼兒歸,别離幾十載,雁還人未回”,我用兩行淚水寫下對老人的哀思。一曲《故鄉的雲》,《龍的傳人》,唱出了多少台胞的心聲,鄉思如井,點滴情深,魂牽夢繞,揮之不去的家國情愫,無時不索繞在台胞心頭。
别再讓老母等了白發,别再讓妻子又添銀霜,别再讓兒子夢裡叫爹娘;别再讓妻兒老母倚闾望斷無涯路,别再讓水隔一方的親人難過是清明。“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隻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望兮,永不能望!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有國殇!”從詠黃鶴樓痛哭神州到飄泊流離抱憾而逝,于右任先生不僅對國事螗蜩而悲憤,也對難回故土而遺恨玉山之頂。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鄉愁的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的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餘光中先生的《鄉愁》更是把對祖國故鄉的追思化作一泓碧血,天地分離。抑郁的歎息,變成凝重的情結。玉山之巅,望斷故鄉飄渺,海峽之水,隔離兩地相思。
我月下徘徊,月兒也久久不肯西去,伴我左右。“離别隻是暫時,相聚才能永恒”,此時此刻我才領悟仙子的苦心。幾百年來,每逢遭遇侵略淩辱,兩岸都能攜手相助,義無反顧。從明朝的倭寇入侵,荷、西的殖民統治到近代的反抗日本占領,發生了多少悲壯的故事。台灣不僅是“南洋門戶、七省籓籬”,也是中國第一門戶;“不特屏藩中土,而實所以控制外彜者也”,而大陸也是台灣的堅實依靠;兩者相依則盛,相違則衰。
我們是兄弟,我們是姐妹。與子同袍,與子同仇。一個破碎的家庭,怎能昌盛;一個分裂的國家,從何興起。不要再固執,不要在執迷,為了将來,不要忘掉過去。五千年的中國曆史反複诠釋着“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牢牢地印在我國人民的意識這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被保存下來”。凡是勵精圖治,積極推動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曆史人物都青史流名。從秦始皇到唐宗宋祖,一直至康熙以及嶽飛、文天祥,就連國民黨前主席也曾說過,在中國曆史上,雖間有賣國賊敵寇叛亂之事,但中華民族不久終歸于統一;而那些分裂割據,喪權辱國的曆史人物如秦桧、慈禧、袁世凱、汪精衛等之流則遺臭萬年。
遙想曆史上那些傑出人物,為了維護國家統一,付出了巨大的艱辛,而正是由于這些艱辛的付出,才有那筚路藍縷的開創之功。南越王趙佗歸附漢室,東瓯舉國内徙,馮夫人平定叛亂,錢保吳越歸地,無不求歸本道,江山一統;更有那洗夫人深明大義,率部歸一;最為悲壯慘烈是土爾扈特部族的回歸,他們在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不惜萬裡風塵,遭受圍追堵殺,滅族之災,也要回歸祖國,從出發的十七萬人到達故裡時隻剩下不到三分之一。難道我們沒有古人的勇氣?難道我們沒有古人的大義?台灣志士丘逢甲在《谒明孝陵》詩中深情寫道“江山一統都新定,大 鳴笳谒孝陵”,強烈渴望祖國統一。
一個家庭,首先必須堅持家庭和睦,同心同德;一個國家,任何黨派,首先必須堅持國家統一,民族利益至上,維護人民的權利為已任。隻有面對曆史,才能創造曆史。
既然曆史問題曆史沒有解決,那就讓我們來創造曆史;既然有責任,就無所畏懼。遙想當年鄭成功□□,四社士民男婦壺漿,迎者塞道,發自肺腑;遙想當年光複台灣,全省各戶懸挂國旗,張燈結彩舉行祭祖,奔走相慶;更有那獅龍遍舞,鑼鼓鞭炮,響徹雲霄,何等歡慶。從前的一幕讓我們一起來重複,從前的歡樂讓我們再次來分享。我仿佛看到了兩岸骨肉同胞,相擁喜泣,共慶媽祖生辰;我仿佛看到了兩岸骨肉同胞老幼新裝,攜手同伴,共祭黃陵、炎陵;仿佛看到了兩岸骨肉同胞在海峽海面上劈風斬浪,共賽龍舟;仿佛看到了神州大地,寶島全境,一片沸騰;更仿佛看到了中華兒女從宇宙遨遊歸來,在珊瑚潭洗去太空的風塵。讓玉山之巅的座像不在歎息,讓日月潭裡的泉水不在冰冷,讓海峽上空不再烏雲遮頂!同胞們,讓我們把夢想變為現實吧!
錢主任好不容易看完第一篇,雖然心裡感覺文清天比較理想化,還被其文采和思想所打動。他翻開第二篇《中國必須建造中華民族英雄紀念祠》
清明和冬至祭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沒有先祖的開創奉獻,就沒有中華文明的薪火相傳。國民不僅要祭祀自己的祖先,更要緬懷和祭奠那些為國家民族發展而作出卓越貢獻和捐軀的先輩們。因此,希望政府制定法定節日(清明和冬至)和公祭體系,建造國家級的“中華民族英雄紀念館(祠)”。
綜觀當今世界,緬懷和祭祀先烈和戰争死難者是許多國家的慣例。例如:以色列在紀念日時,凄厲的防空警報響徹全國各地,司機下車,行人止步,為大屠殺死難者默哀兩分鐘。随後,總統和總理向紀念館敬獻花圈;在以色列議會,幾乎所有内閣部長和議員們和幸存者一起參加了名為“每人都有一個名字”的紀念活動。參與者大聲讀出死難者的名字,以銘記曆史、告慰亡靈。為此,聯合國還把1月27日,即1945年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日,定為國際納粹大屠殺紀念日。在此期間,各地娛樂場所關門停業,電視娛樂節目停止播出。
在美國,每年5月最後的一個星期一是法定的聯邦假日“陣亡烈士紀念日”,這一天,美國各州都會舉行大規模的悼念活動,政府會在阿靈頓國家公墓向“無名英雄墓”敬獻花圈。
俄羅斯則設立“衛國者節”、“獨立節”、“勝利節”等等。隻要這些節日一到,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地方民衆,都會舉行不同規模的紀念活動,來祭奠和悼念那些為國犧牲的英烈。
忘記曆史就是背叛曆史,一個不知道尊重自己民族英雄的民族,将無可救藥!“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隻有尊重自己民族英雄的民族,才能長盛不衰,戰無不勝!記得網上有一篇文章,文章裡的一句話讓我深深震撼:如果我是日本人,我也會參拜靖國神社;我想找個給英雄下跪的地方,我想跪下叩一萬個響頭。。。。。。卻找不到他們的牌位。
中華曆史幾千年,湧現多少英雄豪傑、忠賢勇士,為國家民族舍生取義,精忠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己,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戰國的豫讓、荊轲,漢代的田橫五百壯士、蘇武,三國諸葛亮、關羽,唐朝的張巡、雷萬春,南宋的嶽飛、文天祥,明朝的于謙、袁崇煥、史可法、王陽明、鄭成功,清朝的鄧世昌、林則徐,抗戰時期的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揚靖宇,趙尚志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英雄和脊梁。
忠烈浩氣長存,公道自在人心。建造“中華民族英雄紀念館(祠)”,不是宣揚迷信,而是有一個國家公祭的地方,一個拜谒先烈的場所。誰祭忠烈魂,何處去祭奠?英名萬古留史冊,正氣千秋壯國魂。衡山上的忠烈祠,自1949年3月29日,民國政府最後一次春祭之後,已經變得蒼涼寂靜, “萬千國人像已忘掉,你死是為了誰?”(林徽因《悼三弟》一詩中的句子)
放眼當今,滿目皆是燈紅酒綠,放蕩奢靡,醉生夢死;随處都是歌榭樓台,狂歡極樂,日夜笙歌。
“咨爾多士,為民前鋒。”抗戰時期,多少官兵暴屍野外,難以掩埋。言者傷心,聞者落淚。“執幹戈以衛社稷”,軍士們毫無畏懼的奮勇向前,國家就要讓烈士們“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這樣,無論任何國民或者先烈的後輩,都會為此而感到欣慰和自豪,這不僅增加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家族榮譽感,更增強并凝聚民族的自信心。隻有這樣,才能獎掖死者,激勵生者,使每一個國民勇于為了國家榮譽和民族利益而戰。在空前慘烈的抗日戰争中,中國軍民前仆後繼、浴血奮戰,“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面對敵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對死亡的威脅義無反顧,以血肉之軀捍衛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用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用鮮血和生命豎起了曆史的豐碑。
豐碑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凝聚,是一個堅韌不屈的民族脈搏,更是一個民族靈魂的金字塔;豐碑是民族前進的航标,在曆史長河中指引我們意氣奮發,揚起風帆。
犧牲的先烈是民族之神,更是中華民族的保護之神,為了紀念先烈們的豐功偉績,我們必須崇拜和敬仰,更需要國家和國民去虔誠地祭拜他們!他們将永垂史冊!
曾幾何,全國各地有多少所謂的形象面子工程,拆了又建,建了又拆,勞民傷财,讓人心痛。三峽明珠觀光塔,幾千萬,一聲巨響,灰飛煙滅;阜陽的國家大機場,報廢關閉,多少個億,打了水漂;各地的城市廣場,面積龐大,巨額投資,有的甚至超過了天安門廣場;全國各地高大雄偉的政府辦公樓、體育館、娛樂療養中心,有多少實際使用(普通民衆根本無法進入);而一個個形象工程又是一例例腐敗的案件,觸目驚心。全國的寺廟千萬座,香火缭繞,車水馬龍;而民族之魂的祭奠之地卻沒有一處(沒有一處國家級的紀念館),這不能不讓我感到悲哀和蒼涼。
社會侈糜又引發腐敗堕落,從追名逐利,權利、金錢、欲望、身份、地位、無一不是物欲橫流。吃、穿、住、用、行都要高檔、豪華,人人向往住别墅、穿名牌、抽名煙,吃大餐、喝好酒、玩美女,每一個即将升遷的官員都習慣于奢侈腐化,每一個國民追求物質享受,放縱行樂。
“先義而後利者榮,”可是人們為了金錢已經沒有人格,如何去維護國家民族的尊嚴?民族一旦失去其内在的精神靈魂,人人将沒有道德和忠勇,人人即将喪失支柱和信仰。
“世治則以義衛身,世亂則以身衛義。”所以必須在全社會進行道德觀、榮辱觀、價值觀的普及教育,加強國民精神和榮譽的崇高追求,國家當務之急需要做出以下幾點:
1、必須要建立一個國家級的紀念館(祠),各省市可根據經濟及實際情況,再建立二級紀念館,整合并改造一些良莠不齊的各類紀念館。這樣國家統一規劃,所需的建設經費也隻是區區幾億人民币,會比各地興建的面子工程強于百倍,更比官僚和國民日夜求神拜鬼強于萬倍。
2、由國家可以成立一個專家委員會,精選為國家民族獨立解放而無畏犧牲的先烈們,為國家民族思想和文化開創的聖賢們,為國家民族開拓發展的明君們。為他們,更為了國家民族的發展和強盛。館(祠)内分建“神武堂”(為國家民族開拓發展的明君,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忽必烈、明成祖、康熙大帝,“聖賢堂”(中華思想和文化開創的聖賢,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韓非子、孫武、荀子、司馬遷、諸葛亮、王陽明、顧炎武、王夫之、龔自珍、魏源、嚴複、康有為、魯迅、林語堂),“忠勇堂”(為民族曆史發展而保持忠義仁勇的傑出人士,如周公、屈原、霍去病、班超、關羽、祖遜、狄仁傑、張巡、郭子儀、嶽飛、文天祥、方孝孺、于謙、袁崇煥、戚繼光、鄭成功、譚嗣同、張學良、張自忠),“英烈堂”(為國家民族獨立解放而無畏犧牲的先烈們,如顔真卿、揚業、李若水、鄧子龍、李舜臣、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鄧世昌、關天培、佟麟閣、趙登禹,揚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戴安瀾、郝夢齡、鄭作明、沈崇海、高志航、閻海文等等以及千萬犧牲的普通兵士們);
3、紀念館(祠)免費向國民開放,政府機關、軍隊、學校、企業等定期組織國民憑吊;每年清明和冬至,由國家領導人進行公開祭奠和哀悼(或委托相關部門)。
忘記曆史的血淚,就會有更多血淚的曆史!中國曆史淵源留長,曆史典籍浩如煙海,可是我們總是在忘記曆史。我們不能再做一個健忘麻木的阿Q民族!
“忘記過去又将重蹈覆轍”。從隋朝、南陳的醉生夢死、歌舞升平,到南宋、明末的苟且偷生,直把杭州當汴州,隔岸猶唱□□花;而滿清後期的逐漸積弱,到民國的軍閥混戰,自相殘殺,終招外患。“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國必自伐,然後人伐之。”如果國家再起戰端,我們如何再外禦強敵?到時可能又将出現無數個汪精衛,千百萬個漢奸大軍。
從英法聯軍入侵中國,火燒圓明園;到甲午戰争、八國聯軍分割中國,直到抗日戰争的民族生存之戰,無數次的血淚教訓和告戒我們,遺忘就會衰落,落後就要挨打。“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我們必須居安思危,發奮圖強。想要不再重演曆史的血淚,就必須牢記血淚的曆史;我們不僅需要先進的飛機和導彈,更需要永久的民族精神。想要中華民族不再受盡屈辱,就必須祭奠我們的民族之魂!
記憶的思弦不時在撥動,腦海中湧現出許多金戈鐵馬的悲壯和慘烈;思緒透過曆史那發黃的紙頁,仿佛看到了幾千年前中國偉大詩人屈原在祭奠和追悼那些為國捐軀的将士英靈。
“。。。。。。。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遙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
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
終剛強兮不可淩;
身既死兮神以靈,
子魂魄兮為鬼雄。”
2009-9-16淩晨1點30分
第三篇是《我們還要忍耐多久》,錢主任沒有再看,輕輕合上書稿,笑着對文清天說道,“文章的确寫的不錯,文筆很好。”
“錢老師,您看能出版嗎?”文清天眼睛一亮,探直身子,急切問道。
“好是好,政治性很強,不好出版啊。”錢主任淡淡說了一句。
“錢老師,後面還有很多散文,描寫家鄉文化古迹,風土人情的文章。。。。。。”
“小文啊,後面肯定寫的很好,我相信,你先喝水。”錢主任一指紙杯,“不過你還沒有找個名人給你寫序,你寫的再好,也是沒有用的。就是書能出版,也沒人看,肯定賣不動的。”
“錢老師,這——”文清天失望地縮回身體,坐在椅子上。
“小文啊,我建議你,還不如寫的流行熱門的東西。”錢主任關心道。
“錢老師,寫什麼樣的題材呢?”文清天又興奮地坐直身體。
“比如盜墓類,玄幻類,修仙類,穿越類要煽情,哪怕帶點色情和暴力描寫。。。。。。”
“錢老師,現在的文學作品充滿着色情、暴力、變态等内容,真是害人不淺,誤人子弟,出版界該為此付責任了。”文清天沒等錢主任說完,痛心道,“為了賺錢,什麼書就敢出版;為了經濟效益,不管好的、次的,隻要托人憑關系,都能出版。”
“依你所言,出版社都是藏污納垢了。”錢主任臉色一變,打斷文清天的話。
“也不盡然,作為一個作者,就要寫出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要關心民衆疾苦,反映民衆生活,要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和真善美;不應片面追求金錢利益而道德淪喪。文學曾經稱為‘不朽之盛事,經國之偉業’,如今淪落成靠出賣色相,靠天亮就分手,靠有了快感你就喊之類的賣點。什麼胸口寫作、下半身寫作、鹹濕文學、叫喊文學、青春痛疼文學,靠書名不壞、讀者不愛等低劣手段進行包裝、宣傳,來促銷文學,荼毒青少年的思想;甚至有些所謂的作家,昧着良心寫出一些口是心非,歌功頌德。。。。。。”
“你真偉大,”錢主任勃然變色,“就你是救世主,這社會就你一個為國為民,作者就要為了社會的需要寫出東西,存在就是合理,懂嗎?現在有誰看你這破爛玩意。”錢主任“啪”地一聲把書稿扔在文清天的面前。
“我們出版社無法出版你這部大作,你還是找别的出版社出版你這部傳世佳作吧。好了,我還有事,不能陪你,請吧。”
“錢主任,我聽關老師說起您原先是師範大學的教授,您應該教導和加強我們年輕人的道德教育,引導我們朝着友愛、和諧的方面發展。怎麼為了錢放棄了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呢?”文清天站起來,收起書稿,痛心疾首地說道,“錢老師,再見。”
“傻逼一個。”錢主任望着文清天遠去的身影,嘴角一撇,罵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