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春泉與弟弟蘇春茂一起去陵水縣打短工,整日割稻打稻,幹的是重體力活,還需從天不亮就幹到天徹底黑下來,因此工錢給的不少,十日就可掙三兩銀子。
賺的這些錢,給爹娘、丈人丈母各買雙鞋,給夫郎、妻子買身衣裳,給孩子買兩個小物件,逗逗趣兒,再給弟弟春聲買本薄頁兒的書,就花得差不多了。
春泉春茂兩兄弟也不心疼,這些花錢的事項可是出去打短工之前就想好了,也可以說就是專程為它們去的。
秋收是一年之中最忙的時候,尤其是那些紅薯種得多的人家。
霜降前後的這些時日,就得将地裡的紅薯藤割了,将一蔸蔸的紅薯挖出來。不然大霜降下來,翠綠的紅薯藤就被打壞了,牛羊牲畜過冬就沒有口糧了。
陵水縣水田多,莊戶人家愛種稻子,稻田裡還養魚,稱作是稻花魚。
馮陽縣旱地多,莊戶人家愛種紅薯,也愛吃紅薯,光是這種口糧就研究出了不下百種的吃法,常被外縣人稱作是紅薯縣。
春泉丈人家在六眼村,有八畝的紅薯地,種有三個品種的紅薯。春茂丈人家在十二彎村,有十畝地紅薯地,種有四個品種的紅薯。
二者相加,剛好和蘇家的紅薯地不相上下。
收紅薯比收稻谷容易些,通常不用請幫工,一家人齊上陣就給它幹了。
上至八十歲的老母,下至三歲的小兒,去地裡薅薅紅薯藤,用根棍棍兒翹翹紅薯,都是幹得了的。
春泉夫郎吳阿旭、春茂媳婦兒許玉燕,都是在公婆家先幹完,然後再趕着牛車回各自的娘家,幫着家裡人做。
他們娘家男丁多,幹這些活不算太吃力,有他們沒他們影響不大,也是借着這個機會回娘家探望探望,在父母跟前盡盡孝。
今兒是都忙完,趕到一塊兒去了。
蘇春泉去六眼村的丈人家接夫郎吳阿旭與兒子蘇立陽,順道把買給丈人丈母的東西送去。
蘇春茂去十二彎村的丈人家接妻子許玉燕與小哥兒蘇立源,也是同丈人丈母問候過,吃頓飯,再把買來的東西給他們後再返回的。
兩人同一個時間同一個路口分别,但十二彎村更遠,按理說,應該是蘇春泉一家先到村口才對,沒想到半路兩家人就遇上了。
蘇春茂說:“立源急着見哥哥呢,說有十天沒見了,想得慌,一路上都在催我。我被牛車颠得屁股都痛了,能不快嗎?”
兩個堂兄弟同年同月同日生,今年都是四歲,你說巧不巧?立陽早上出生,立源晚一些,拖到了傍晚才從娘的肚子裡鑽出來,因此得叫立陽一聲哥哥。
這兩兄弟自小都是一起玩的,同笑同鬧,感情能不好嗎?
原本這兩輛牛車分别拉着人拉着貨,遇上以後,人都坐去了前頭那輛,好好地說說話、叙叙舊。貨呢,就全搬上後頭,中間用一條缰繩拉着,隻需趕前面那輛牛車,後面那頭牛就會自動地跟着走了。
蘇春泉、蘇春茂分坐在牛車兩端,手裡都拿着趕牛車的細竹鞭,邊趕牛車邊閑聊起來。
吳阿旭、許玉燕坐在後面的車棚裡,也是說說笑笑,攢了十天的話,恨不得這時候都說了。
兩個四歲的小娃玩着兩個爹分别給他們買點小物件,是一樣的,買前就商量好了,得買一樣,這樣他們才能聊到、玩到一起去。
這是兩個記玩不記吃的孩子,買點木制、竹制的小玩意兒給他們,能在牛車裡玩一下午,不會吵着要吃的,嚷着肚子餓,這點倒省心。
春泉與春茂趕一陣兒的牛車,回頭望一眼,身後的蒲草團上,兩個小人兒并排坐着,腳挨着腳,玩着買給他們的巴掌大的小木鸢。
“哥哥,你那個飛得要高一點!”
“立源,你這個也飛得很高!”
兩個孩子用手做線,送木鸢飛上天,瞧着童趣和睦極了。
任誰看了都要說一句:感情真好!
說起兄弟間的感情,春泉、春茂兄弟倆感觸也很深。
他們兄弟三人也是從小一起玩鬧一起長大的。兩個哥哥小時候調皮,喜歡逃學去家後頭的青泉山上找吃的,素的不要,兩個正在長身體的半大小子要野味,可隻種過地,沒學過怎麼獵野禽,去山裡回回都落空。
有一回弟弟春聲讓他們也帶着他進山,說他在一本書上看到了怎麼弄陷阱怎麼獵野物的方法,他會。
用春聲的方法一試,果真獵到了一隻長尾野雞。
這麼多年過去,野雞的滋味早就記不得了,能記住的就是三雙手,各自占據土坑的一側,賣力地向下挖着。挖出顆石子當寶,挖出根朽木也當寶。
春聲是最小的弟弟,還是個哥兒,卻是識字最快,主意最多的。大哥二哥因着調皮和逃學要被爹娘揍,他總出來袒護他們。
兩個哥哥在外打短工也念着待在家中的弟弟,分别用這幾日打短工的錢,給弟弟買了件東西。